导图社区 新闻写作教程·体裁篇
【题 目】新闻写作教程·体裁篇 【体系位置】新闻学 » 新闻写作教程 » 体裁篇 【内 容】第八章 消息写作;第九章 通讯特写写作;第十章 深度报道写作;第十一章 新闻评论写作 【参考教材】新闻写作教程(第二版)总主编 裴显生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编辑于2023-08-12 13:50:41 新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新闻写作教程·体裁篇
第
8
章
消息写作
第
8
章
消息导语
导语:是用最简练、概括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中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且置于消息的开头,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
导语的职能:
概述新闻精华
吸引读者
导语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代导语的问世
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成为第一代导语问世的契机。纽约某报 海雷德 六个要素 (五个w和一个H)
第二代导语的演变
第三代导语的创新个性化
“最近点原理”
含义:“点”,即导语中所涉及的时间要素,应该是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点”,而不是从事件发生、发展直到结束的“时间段”;“最近”,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一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最近的“点”。
如何找到“点”:
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
挖掘今天的新闻依据
挖掘明天的新闻依据
披露消息来源
报纸导语类型举要
根据表达方式分类
直叙型导语:择其精辟,高度浓缩
述评型导语:简明扼要,画龙点睛
评论型导语
描写型导语 :形象化、生动化
根据修辞手法分类:根据修辞手法的不同可以将导语分成多种类型:
比喻型导语
拟人型导语
引用型导语
悬念型导语
对比型导语
消息主体
主体的任务
注释导语
补充导语
主体的结构
以事实材料的重要性程度递减为顺序展开。
按时间顺序展开。
按空间顺序展开。
按逻辑顺序展开:因果关系,或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
主体的要求
变换角度
紧扣主题
内容充实
层次分明
波澜起伏
消息背景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用来解释事件发生或者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服务。
背景的作用
对比衬托,强化新闻价值
解释说明,加深认识:背景的解释说明大体上分几种情况:一是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解释,说明事件的意义、事物、周围环境作必要的解释;三是对消息中出现的新名词、新概念和技术术语进行解释。
提供知识,增加新闻趣味
分析判断,深化新闻主题
背景的运用
选择背景的原则
首先,背景要为表达主题服务。
其次,背景要简明扼要,恰到好处。
再次,背景要有助于消息的立体化。
背景穿插的方法 “固定段落法”——“天女散花式”、灵活穿插安排
背景先行于新闻标题之中
在消息导语中使用背景
在主体中穿插背景
在结尾处安放背景
第
9
章
通讯特写写作
第
9
章
人物通讯写作
人物通讯是反映特定人物的事迹、精神境界和思想风貌,展示人物形象的通讯样式。
人物通讯的主要报道对象一般是创建英雄业绩、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典型人物,特别是英雄人物。
人物通讯有时也可以报道先进集体的事迹和精神风貌。
人物通讯应关心在平凡岗位上的大量凡人新事。
人物通讯还可触及和揭露某些反面人物,解剖典型,起到警示。
除了正反“两极式”的人物,还有一类有争议的人物,也是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之一。
人物通讯的要领
人物要有时代感,要写出时代特色
要善于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昭示人格力量
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人物通讯要注意
要真正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把握这个人物(或群体)的总体性特征。
坚持实事求是,处理好人物与周围群众的关系。
大胆触及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写的有血有肉
不要“捧杀”人物,也不能“捧杀”人物
人物通讯要展现人的精神世界
事件通讯写作
事件通讯是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对象的通讯。它侧重于记事,以形象地、相对完整地再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其影响及意义为任务。
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新闻性和典型性的统一
突发性和重要性的统一
事件通讯的类型
文献性大事记
重大事件纪实
重大活动场面纪实
重大事故纪实
一般新闻事件纪实
事件通讯的要领
(一)叙事目的明确
(二)叙事脉络清晰
(三)见事又见人
(四)叙事要有波澜
内容上,工作通讯以“新”取胜。
写作方法上,工作通讯强调主题集中。
对象上说,工作通讯面向社会大众传播, 工作总结则是面向上级下级进行组织传播。
工作通讯是指直接报道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或经验教训的通讯。它以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主要报道对象。
工作通讯的几种特殊形式
工作研究
采访札记
记者来信
工作通讯的要领
(一)抓准问题,有的放矢
(二)分析透彻,挖掘深入
(三)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工作通讯写作
鸟瞰性
直观性
多样性
风貌概述,也称概貌通讯、旅游通讯、旅行通讯,是以记述地域风情为主,着重描绘现实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的面貌,以及社会风尚、社会现状、建设情况和风土人情等的通讯形式。
风貌通讯的类型
综合类风貌通讯
成就类风貌通讯
印象类风貌通讯
旅游考察类风貌通讯
海外风貌通讯
杂记类风貌通讯
风貌通讯的要领
选准角度抓特点
对比衬托突出“变”
缘物寄情抒心怀
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寓情于事,就事抒情。
把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交织在一起。
风貌通讯的几种特殊样式:风貌通讯的标题样式大致有:记行、纪行、巡礼、随记、漫记、参观记、印象记、见闻录、访问记、掠影、一瞥、散记、侧记、杂技、札记、拾趣、拾萃、记游、剪影等。
风貌通讯写作
特写写作
特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为主的特写,也称人物特写。还有一类是以报道和刻画新闻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特写,也称事件特写。
特写的特点
截取局部
放大细节
浓笔酣墨
短小精致
特写的要领
抓住新闻事实的突出片段。
反映事件的现场气氛,再现人物的传神细节。
捕捉情节高潮,写得波澜起伏。
第
10
章
深度报道写作
第
10
章
深度报道理论
深度报道的思想演进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对深度报道的界定,“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受众的需求推动了深度报道的兴盛。
193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通过决议,使深度报道的地位第一次得到确定。
1985年,美国普利策奖评委会推出:解释性报道奖和调差性报道奖。
深度报道的一般特征
深刻性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多学科渗透的研究方法
广泛性:题材的广泛受众面的广泛
整合性
递延型
独立文体深度报道
一、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investigative reporting)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深度报道的写作特点:
展现调查过程:从叙事学角度来说,展示调查过程往往有两种方式——一是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另一种是中立叙事情境。
观点的交锋
二、解释性报道的写作
解释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它代表现代深度报道的最高成就,是深度报道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以“事实解释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数据化解释
对比解释
引语解释
深度报道常常引用三类话语来解释新闻事实:
当事人话语
目击者话语
权威话语
三、预测性报道的写作
预测性报道(foreseeing reporting)的特点:
超前性
科学性
深刻性
组合文体深度报道
整合报道的写作
整合报道的优势
形成报道强势
便于驾驭素材
形式活泼多样
展现丰富个性
整合报道的特征:
只要属于同一类话题、有一定相近性,整合报道对于素材片段的要求是宽松和开放化的,不但片段的体裁可以迥然不同,而且报道的主题、观点和语言风格都可以有所不同。
整合报道的内容要尽可能地丰富和全面,以便提供更多信息。每一片段摘录的文字所传的信息通常各不相同,从而使受众感到获得了很多信息。整合报道的大忌是每一片段所传达的信息相互重叠。
连续报道的写作
连续报道是在一定时期内,就某一不断变化着的新闻事件,作持不断报道的形式。
连续报道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写作原则:
连续报道不是因为要完善某种形式而进行的报道,而是因为一些新鲜的新闻事实的出现召唤记者进行连续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应该有独特的材料和根据这些材料进行的独到的分析,同时做到互为补充,环环相扣,并在整体上体现出写作风格。
前一篇连续报道的结尾要注意给后一篇报道的开头留下一定的空间,有时还要对下一篇报道的任务进行某种提示;而后一篇报道的开头要照应前一篇报道的内容。通过这些衔接性的语句,报道与报道之间就有了呼应,形成统一整体。
连续报道的新闻事实处于一种连续不断的发展中,因此在行文时不能把话说满,更不能在事实未有定论之前匆忙下结论。
第
11
章
新闻评论写作
第
11
章
新闻评论是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典型新闻事件发表议论、阐释道理,并运用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多种形式,通过大众传媒的一种论说文体。
新闻性
新闻评论必须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新闻评论必须通过新闻媒介发布。
新闻评论必须注重时效性。
思想性
思想性表现在评论者能够在大千世界中找准评论的对象。
思想性体现在对论据的分析与筛选方面。
思想性贯穿整个说理、论证的过程。
群众性
群众性又叫“公众性”或大众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新闻评论的议题“从群众中来”,具有公共性,涉及公共利益。
新闻评论的目的是为了“到群众中去”。
新闻评论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
新闻传媒的大众化特点决定了新闻评论的群众性 。
新闻评论与写作
一、新闻评论要素
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一一般论文的三要素,新闻评论本质上属于论说文体,但有其自身的特点。
二、新闻评论写作流程
调查研究是基础
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事实的评论。
新闻评论也是对社会普遍存在问题的评论。
新闻评论必须面对人民大众,帮助群众认清事物的本质,为他们做出个人判断提供依据和参考。
选题、立意是关键
所谓选题,是指评论所要分析、评述的对象和范围。
立意,也称立论,即确立评论的主题思想,它集中反映了评论者对论题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看法。
谋篇布局是手段
完成选题、立意之后,就进入了评论写作的谋篇布局阶段,它包括论证方式和方法的选择、评论标题的拟制以及评论结构的确立,这些都是为说理服务的,是评论写作的重要手段。
三、新闻评论写作的追求
新论题
新思想
新视角
新材料
新表述
新整合
四、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
社论与评论员文章
短评与编者按
专栏评论
新闻述评
广播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与写作趋势
一、选题:“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
选题“本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全国性媒体的评论更多立足国内,关注国内问题;
地方性媒体的评论该的更多关注本地题材。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开始意识到关注世界就是关注我们自己,越来越多的新闻评论开始以国际视野关注国内问题,我们新闻评论呈现出关注“外头”的趋势。
评论选题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并重,并不是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要寻找二者的相关性,以国际视角观照问题。
二、立意:“开放性”与“多元化”并举
“海纳百川” “多元化”与“开放性”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开放性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为评论写作队伍的多样化。 “实话实说”、“ 对话”
三、篇幅趋短,形式多样
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用形式来表现。新闻评论形式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篇幅趋短二是形式多样
四、新闻与评论日趋结合
新闻与评论的结合方式出现了两种新的发展趋势:
新闻评论中开始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事实性信息)的结合。
通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加以综述,既提供事件的来论去脉,又分析其原因,揭示其意义,预示其未来。
五、对杂文笔法的借鉴
新时期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将杂文笔法引入写作过程,“文似看山不喜平”,越来越多的新闻评论不再满足于仅仅用传统的方式就事说理、表达观点,开始以“常带感情”的笔触,融会理性的思考。
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六、媒体间新闻评论的竞争与融合
新闻媒体纷纷加重评论的分量,进行“新闻”与“观点”的双重竞争。报纸方面以“评论版”的兴起为标志。与此同时,光电媒体也开始大幅度增加评论节目的数量。
媒体间新闻评论出现融合化趋势
首先表现为不同媒体评论手段的融合。
其次,开始出现跨媒体的内容整合。
最后,这种融合还体现在跨媒体的“联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