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考汉语言专科第一章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
编辑于2020-03-03 02:31:21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活动四要素和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四要素
英加登
语音层 意义单元层 再现的客体层 图式化的外观层 (形而上学层面)
仅限于作品,有局限性
艾布拉姆斯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是最重要的启示
文学活动
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形成过程,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主要的六种文学观念
再现说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首次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说
表现说
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自身情感的真情流露
文学本质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作者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事物要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实用说
强调作品是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保守,维护现有秩序,巩固王权,已有统治,是消极的。 如中国古代“教化说”(“文以载道说”) 如西方古罗马时期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说
促进人的解放,变革社会,推动社会前进 如西方14-16世纪“工具论”18世纪文学手段论 如中国近现代毛泽东“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
独立说
与实用说相对立,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来源德国美学,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这种文学观也是某种现实的产物,也与某种利益相关,很难成立
客观说
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者笔下诞生,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认为文学已经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作品本身是自足体,有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即文学是一个个体,不是别的再现 实际上是20世纪初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
体验说
强调读者与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如中国古代孟子“以意逆志”说 19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年轻学者提出“接受美学”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规律
写实到写意,写意到图案化,再从图案化回到写意的过程
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
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文学观念与自身的演变
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再到装饰
此外,也与研究者的观点的不同与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的界说
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就是“视界融合”的效果 视界融合:是一个阐释学术语,是说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从社会角度看,是强调作品与社会的联系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从作家角度看,强调作者的深刻情感体验与作品的关系
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
从读者角度看,强调读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关系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从作品构成的角度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直接现实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文化概念
文化是与形成人的不同精神状态的社会承传密切相关的
广义的文化概念
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的一切,所制造发明的一切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概念
指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等
这个意义的文化只是从知识修养方面来说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如果从符号学的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认为,动物只有信号,没有符号,信号只是单纯的反应,不能描写和推论。 动物世界只有情感语言,没有命题语言,而人则具有命题语言。 他的公式: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语言、神话、宗教等等)人与符号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 符号思维及活动不是直接的单纯反应式,符号所创造的文化形态都是意义系统
文学的文化意义
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憧憬人类的未来
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把文学的文化阅读分为以下
品质阅读
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及其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文化意义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
文学与科学文化
文学的中心首先是人的世界,感受、情感、理想等等,其揭示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偏重感性,追求人情感的真,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科学的中心是自然世界,在自然科学中,人作为自然对象进入科学的视野,其揭示自然方面的奥秘,偏重理性,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在必要选择时,选择真而牺牲美
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促进艺术文化发展,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发展
文学与历史文化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
历史中有文学,文学中有历史,各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但又是相通的,且具有互动关系
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
在艺术文化中,有许多种类,文学、绘画、音乐是其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三种。其是相似相通,又是互动的,同样各有不同
绘画以线条、色彩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
音乐以声音、韵调抒发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觉艺术
文学以语言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感情和想象,是语言艺术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社会生活或生活的赐予、暗示和启发
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社会物。所以文学之反映不仅仅是对于单纯自然物的反映,而往往是一种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反映
文学改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等同于社会生活本身 文学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摹写,而是积极的能动的感悟
作家的“心”与外在的“物”是互动的
六朝时期刘勰提出“随物宛转”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与心徘徊”是一个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
审美是指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也就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主体心理层
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接受、储存与加工。主体的审美能力也是审美的条件之一
客观对象层
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货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 客体的“美”信息源,是审美的对象,没有审美对象,审美活动是不能实现
中介层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
历史文化的积累
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文学是语言艺术,词语可以与世界上一切事物发生广阔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用词语符号表达,并间接刺激人的感官
在文学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把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
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比其他艺术更能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词义是一种精神性表象
不得不说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成为思想的艺术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审美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理论概括
审美意识具有了价值倾向的意识,就形成了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一个具有的种类,与其他意识形态是有联系,且平等地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文学的功利性是间接的,且“无用之用”,是无功利和有功利的交织
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经验、体验与文学
经验与体验
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经验一般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准真理的世界
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 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其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体验与文学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情感的诗意化
作家尽管写的是现实世界,可由于它处于作家个体的体验中,就已经属于诗意化的情感世界了
为什么会在体验中会发生对象情感化和诗意化呢,与“移情”有关,所谓“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中去,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意义的深刻化
体验不会停留在表面的印象上面,而且必然会在美学的哲学的沉思中进入意义的世界,甚至是深刻的意义世界
西方美学“距离论”就是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即换一个视角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未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意和诗意的方面
文学体验一般说也是“反刍”式的,对体验的“反刍”往往是产生深意的必要条件 作者曾有过一段经历,当时并没有显示出诗情画意,隔了若干年后,重新回忆,在回忆中体味领悟,另一番美学意义便出来了
例曹雪芹《红楼梦》
感受的个性化
因为体验的东西是难忘的,是情感的起伏激荡,是意义的深刻领悟,即体验中的感受就会成为你个人的独特的感受,这样在体验中感受的个性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
作家与艺术家这种双重视角的产生,在于作家、艺术家的审美体验的形成,正是他们以这种混合着成熟与天真,深刻与陌生,理性与感性的“健康的儿童性”,并以这种精神超越一切既成的偏见和成见,从而见到普通世界的令人惊奇的一面
获得“童心”
首次提出“人是文化的动物”这一观点的是卡西尔
首次对“审美情感”做出阐释的是克莱夫'贝尔,在其1914年出版的《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
出入说:与之共同生命,又将体验反刍自审,两者辩证统一
总起来说,体验与经验是有密切联系的,经验是体验的基础,没有经验就谈不到体验。但体验则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与升华,与深刻的意义相连,是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中,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符号论与广义的文化概念
都认为文化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一方面是人创造了文化,另一方面是文化创造了人 有无文化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共同在于强调“人化”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的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广义则是宽泛的,认为人的所有一切都是文化
艺术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 综合艺术(戏剧、电影) 语言艺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