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蜜蜂的寓言》阅读思考笔记整理
曼德维尔是一位18世纪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他的最大贡献,不在于证明了克列奥门尼斯不能证明的论点,而在于他把一些核心的伦理问题,比如“私利”“自恋”“私利和公益的关系”“伪善”“利己”“利他”等等问题,以一种充满挑战的方式引入了当时的思想和道德讨论当中,而到了今天,这样的讨论依然有意义
编辑于2023-08-16 17:04:39 浙江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蜜蜂的寓言》读书阅读思考笔记
一、 曼德维尔其人
[英]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1670-1733),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
1670年,曼德维尔在荷兰鹿特丹的一个世家出生。他年轻的时候学习了医学和哲学,21岁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且开始行医,专治“歇斯底里”病
26岁的时候,曼德维尔抱着学习英语的目的住在了英国,但同时也在伦敦当一名肠胃病、神经和精神病专家,治病行医
腐败却繁荣的蜜蜂王国
等到他35岁时,也就是1705年,他匿名发表了一首长诗,诗的名字很特别,叫做《抱怨的蜂巢》,或《骗子变做老实人》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蜜蜂生活在一个蜜蜂王国里,这个王国很繁荣,也很强大
接着,曼德维尔就开始讽刺这个强盛国家的腐败了,比如,到处都是犯罪活动和经济诈骗,医生给病人开的药方昂贵但是治不好病,牧师没有资格认证,将军和士兵享受着薪酬但是不会打仗等等
王国里的蜜蜂们其实对社会腐败也非常不满,于是它们开始抱怨起来:为什么有这么多坏蛋和腐败?为什么不来一场反精神污染或者反腐败的运动?为什么不能树立起诚实的社会风气,成为一个有道德的蜜蜂王国?
首先,大量的蜜蜂失去了工作。 因为犯罪和罪犯没有了,所有的警察都失业了,所有的法官和律师也都必须另谋生路,建造监狱的工程师和工人也都没了工作;大家不需要任何锁具来看守财物,所以锁匠也都成了无业游民;医生开始向病人承认他们的病其实是医生治不好的,病人当然也就不再来找医生。
接着,又因为没有人再炫耀财富,所有的奢侈品都不生产了,经济也不再景气了。
现在想想,你可能也会觉得很不可思议,而这个故事的寓意,早就清楚地写在这首长诗的第一页上,那就是“私人的恶习能带来公共的利益”。
每一个社会都需要有某些或者某种程度的不轨行为或者犯罪行为,这些行为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没有它们,社会这部复杂的机器就不能平滑、顺畅地运转。因为人性本来就有幽暗的一面,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不承认,现实就是这样不尽如人意。
二、 何为“私人之恶”、“公共利益”?
今天,曼德维尔基本上只是一个前现代经济史的人物,他身上虽然有很多负面评价,但是,却又一直在默默地发挥着某种影响
我们今天再回头看曼德维尔的言论,可以说,曼德维尔是一位富有论战精神的先驱,但是他并没有提出过什么独特的经济理论。那条“私人之恶可以成为公共利益”的名言,里面的“恶”和“益”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一下曼德维尔所说的“恶”。这个“恶”,我们可以理解成人类所有的激情、欲望和冲动,当然,归根结底还是人们从“自我中心”(自利和贪婪)出发的东西,但不仅仅是自私。这些都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恶的观念。
那既然曼德维尔认为,自利和贪婪的“恶”是有助于公益的,那这个“益”又指的是什么呢?
在曼德维尔那里,这个“益”就是繁荣,可以是贸易、艺术、技艺和其他多种活动的繁荣。这是一个很笼统的观念。在曼德维尔的时代,繁荣主要是指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能力。
所以,在《蜜蜂的寓言》里,蜂巢的繁荣也并不是指个体蜜蜂的利益和幸福,它们只不过是“繁荣”的贡献者,蜂巢的繁荣当然是指蜂巢社会整体的长期维持和扩大
所以,曼德维尔的观点是,在一个国家里,愚昧、勤劳、不闹事的穷人越多,廉价劳动力就越丰富,国家也就越繁荣,越能在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取胜
但是,那些为穷人子女提供慈善教育的制度,会让他们越来越不甘心成为这样的低人权劳动力,所以,在这样的观点下,兴办学校的人实际上是在好心办坏事,或者说他们是伪善的,他们做的事是不利于国家的繁荣
三、 曼德维尔的两面
你可能会以为曼德维尔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功利主义者,但其实,曼德维尔一直有两张面孔,分别是功利主义和道德剖析。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都是他功利主义的一面,而忽视了他道德剖析的一面
曼德维尔并不为所有的“私人之恶”辩护,他辩护的是有利于繁荣、也就是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私恶,那些有害于“公共利益”的私恶不在他的辩护范围之内。
具体一点,就是说,人的“贪婪”有很多种,有的贪婪是拼命想发财致富,但是并没有损害他人或者群体的行为,也有的贪婪是丧心病狂地破坏公共资源或者生态、坑蒙拐骗的行为。后面这种贪婪,曼德维尔是不会为它辩护的
再比如说,曼德维尔喜欢揭露虚伪和伪善,他要求人们诚实地面对人的道德真相
这里的诚实,指的是,我们在解释蜂巢社会的繁荣时,要抛弃虚伪的说辞,说清楚国家或者少数人的财富不等于所有人的财富。国强民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繁荣,更不能说成是国富民强。
曼德维尔继承的是法国道德学家的人性剖析传统。法国道德学家怀疑和挑战的,是表相化的,或者说是虚伪的传统习俗和道德成见。在这一点上,曼德维尔和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也是他思想的冲击力所在。
四、 曼德维尔理论源头:什么是恶
为什么曼德维尔会把“自我利益”看成是“私人之恶”呢?其实,我们可以从法国历史学家安德烈·莫里兹(André Morize)的一段话中找到原因
在西方文学史上,这批法国道德论者的警句写作是独树一帜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追求真实,说出的都是一些带刺的真话。这个传统下的道德思考,特别专注于人的自恋、自私、私利和自我中心
五、 对“自恋”的态度
拉罗什富科有个重要的写作主题,就是“自恋”(amour-proper),“自恋”这个词包括了爱自己、自我中心,也包括体面、受尊敬、有面子的意思。拉罗什富科要揭示的是,很多被认同和赞扬的社会美德和行为,背后其实都有自恋的动机在起作用
拉罗什富科是从享乐主义的角度看待自恋的,而不是从基督教道德的角度。享乐主义是希腊时代的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提出的,他认为,人生来就是趋乐避苦的,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自恋是其中之一
伊壁鸠鲁的善恶观念是很现实的,他认为,没有快乐就没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
但是,他同时也强调,我们在考量一个行动是否快乐时,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自恋让人们渴望受人尊敬,因为受人尊敬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快乐。自恋本来是很真实的,没有什么可羞耻的,只有当你想要用虚伪的道德来隐藏自恋的时候,自恋才成为一种虚伪的道德弊病
曼德维尔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他自己独特的时代性,他把17世纪法国的享乐主义、怀疑精神和18世纪的英国商业经济现实结合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理论成分就有点难以辨认了
他认为“商业行为动机为恶”,这个“恶”是指世人一般的道德观念,也就是牟利是恶,自私自利是恶。那如果用这种标准来看的话,商业行为的动机确实是恶的,没什么好掩饰的。
但曼德维尔对自恋、自利和自私的这种世俗观点的恶,抱持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他认为,自私自利是人的一种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无所谓恶或者善。这是对世人一般道德观的颠覆。
六、 善恶不分的曼德维尔
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看不见的手”是受到曼德维尔的名言“私人之恶可以成为公共利益”的影响,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人们却经常忽略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斯密认为,曼德维尔的善恶观是一种有害的理论
亚当·斯密还说,曼德维尔的善恶观之所以让一些人误以为是正确的,只是因为曼德维尔巧妙的写作手法
他还写道,“虽然曼德维尔的见解几乎在每一方面都是错误的,然而,他用一定的方式观察到的人类天性的某些表现,乍看起来似乎有利于他的这些见解。”
“这些表现被曼德维尔博士用粗鲁、朴素然而又活泼、诙谐的辩才加以描述和夸张之后,给他的学说加上了某种真理或可能是真理的外观,这种外观非常容易欺骗那些不老练的人”。(VII, ii, 4)
那么,曼德维尔到底是在哪些方面善恶不分呢?这里,我们可以区分成两种情况:第一,善就是恶;第二,恶就是善
“善就是恶”是曼德维尔从17世纪法国道德学家那里学习和继承来的。这个看法主要是用于解释那些善行背后并不善良的动机,有着道德剖析和揭示的作用
不管是满怀宗教情怀的帕斯卡尔,还是世俗的拉罗什富科,他们都认为,无论人们的行为看上去多么有德性,多么利他,多么高尚,背后都有自恋和自利的动机
曼德维尔和拉罗什富科一样,都认为,恶总是在仿效善的,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那句名言——“虚伪是恶习向善良的致敬”
功利的解释是,恶仿效善,是因为这样做有好处,而不是因为善本身比恶更好。比如说,当你是一个有美德和善行的人,别人就会敬重你,信任你。于是,你不管办什么事都比较容易成功
这就像在今天社会里,你的信誉好,贷款、借钱就比较容易,否则就寸步难行。这时候,你很在乎自己的信誉,不一定是因为你真的很诚实,而是因为你善于计算,知道不诚实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这是曼德维尔所认同的
而非功利的解释是,恶仿效善是因为善是好的,恶是坏的
人因为自恋,所以特别希望别人敬重和尊重自己,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是对骄傲的需求。在法国道德学家那里,骄傲是人的一种最强烈、最重要的心理和精神要求,所以也是人最基本的自我利益。曼德维尔并不认同这种解释,因为他不觉得人有趋善避恶的天性
七、 私恶动机下的行为结果
曼德维尔能在善的背后看到恶,在一定的范围内起到了剖析道德真相的意义。它针对的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伪善,尤其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那种欺骗行为
这种道德剖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更注重动机而不是行为,它在乎的是你为什么做这件事,而不是你具体做了什么事,它尤其怀疑和不信任高尚、道德、坚韧、勇敢、自我牺牲、大公无私——等等高尚行为背后的动机
一旦这个动机是当事人不愿意承认、甚至是刻意隐瞒的“自恋”,或者是和自恋相关的骄傲、自私、私利、自我中心,它也就完成了道德剖析,成为带刺的真话。所以,我们说带刺的真话其实是一种道德批评
人都是自私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虽然很多人满口仁义道德、高尚理想,但是,嘴上说得再好听,也不能掩盖自利这个最基本的事实真相
亚当·斯密在一本叫作《道德情操论》的书里提到,“曼德维尔博士认为,任何基于合宜感,或者是基于对值得钦佩和赞美的行为怀有好感而做出的行为,都是基于喜爱被人钦佩或赞美,或按照他所言,都是基于虚荣心而做的。”(394)
这种逻辑推演就是说,如果一个行为背后的动机(自恋、虚荣心)是不值得钦佩和赞美的,那么,无论这个动机的行为后果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不值得我们钦佩和赞美。或者说,就算这个动机的行为后果有“公益”的效果,那也纯粹是出自功利的考虑,和美德或者道德无关
比如说,就算我们承认,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渴望得到别人的钦佩,我们仍然没有办法从“渴望钦佩”的动机,来预测它可能会有怎样的行为结果。这是因为,人们对渴望钦佩的这种欲望和激情,和对食物或者性的渴望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人渴望食物,我们可以预测到他的行为后果,但是,如果一个人渴望的是钦佩,我们没办法预测他相关的行为后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美国哲学家亚瑟·洛夫侨伊(Arthur Lovejoy)指出的,因为这会取决于渴望谁的钦佩,在什么群体里,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中渴望钦佩和赞赏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医生渴望钦佩,会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对社会是一件好事。比起不渴望钦佩,在业务上混日子的庸医,前一种医生的贡献要大很多,这也就像曼德维尔说的,某种程度的“私人之恶可以成为公共利益”。
相反,如果一个犯罪集团的成员渴望获得他那个黑社会群体的钦佩,所以变本加厉地干出危害社会百姓的事情,那么,这时候的私恶就没有任何公益的效果可言了
所以,“人都是自私的”或者“人都渴望获得别人尊敬”这样的普遍心理,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不同行为,以及人的不同行为会是善的,还是恶的
八、 恶就是善吗?坏事能变好事吗?
从“善就是恶”到“恶就是善”
人们之所以说“恶就是善”,并不是因为在道德上,人们觉得恶可以带来善,而是因为人们在“恶”的背后计算着利益上的得失。
如果说“善就是恶”是一种关于动机的道德剖析,那么,“恶就是善”则是一种关于利益的功利考量
那就是,“善就是恶”关注的是动机而不是行为结果,“恶就是善”关注的是行为结果而不是动机。
神义论的根本论点
从行为结果的角度出发,恶就是善指的是,事情再坏,或者再恶,只要结果不坏,就不能说是坏。在基督教里,这可以叫作“神正论”或者“神义论”(theodicy),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的theos(“上帝”)和dike(“义”)这两个词
神义论的根本论点在于人的罪恶问题,认为恶的持续存在不符合上帝消灭罪恶的意愿。换句话说,既然上帝是全善、全知、全能的,又怎么会创造出罪孽深重的人类和充满灾难的世界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宗教神义论给了我们一个解释,那就是,宇宙中所有的恶,或者说坏事,都是在证明上帝的全善、全知和全能。坏的事情并不是以我们所能理解的那个样子存在的,而且,坏的事情通常代表了神的意愿,就算是我们所认为“最坏”的事情,也是上帝能够预见的,上帝会让坏事变成好事的
宗教的神义论要显示的是,世界上的罪恶并没有和上帝传达的真善美冲突,而且,虽然世界上“存在”一些罪恶的事情,但是,这个世界依然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认为,曼德维尔的“私德成全公益”的观点之所以不正确,并不仅仅在于“最慷慨与最有功德心的行为”,不在于是不是“出于自恋的动机”,而在于那可能会“泯灭邪恶与美德之间的分际”
曼德维尔对科学理论的尝试
在曼德维尔那里,他之所以否定所有真实的善,并且坚持“私恶有利于公益”,都只是为了表明,恶在人类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曼德维尔想证明这是一种可靠的社会理论
曼德维尔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可以追溯到历史,然后可以总结并且系统化的道德理论,他要把法国道德学家的想法变成一种关于人性的科学,一种彻底的自然主义的人类学。当时,和他的诗作《抱怨的蜂巢》一起发表的那篇论述——《美德之起源》,就是曼德维尔的理论建树的部分
但是,恰恰是这个部分,成为了《蜜蜂的寓言》这本书里面最有争议,也最受批评的一章,同时,这一章也最能让我们看到曼德维尔和17世纪法国道德学家的不同
虽然曼德维尔和法国道德学家都非常重视“敬意”(esteem)和“骄傲”(pride)对人们道德行为的引导。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根本的区别
道德学家认为,渴望敬意让人们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即便不是真有美德,也要做出有美德的样子
但是曼德维尔更进一步,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有道德规范,完全是因为人们渴望敬意。甚至,他更是坚持认为,是政治家利用人们对敬意的渴望,创造出了本来不存在的道德规则,也就是善恶的区分
所以,道德规则根本就是“立法者和其他聪明人”造出来的
克列奥门尼斯和霍拉修的对话
曼德维尔不仅要用渴望敬意(也就是骄傲)这个原因来解释人类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起源,而且还要用它来解释道德的复杂性和道德意识的隐蔽性。这是《蜜蜂的寓言》这本书的第四部分里,克列奥门尼斯(Clemones)和霍拉修(Horation)对话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克列奥门尼斯(他是曼德维尔的代言人)刚完成一篇《完美绅士》的文章,文章里的绅士在修养和道德等方面无可挑剔,全都是他追求骄傲(渴望别人钦佩)的结果。曼德维尔的意思是很清楚的:一切道德的和社会的美德都是因为骄傲的缘故
然而,这段对话的陪衬人物——霍拉修不满意这样的解释。他反驳克列奥门尼斯说,既然所有人都有骄傲的激情,而骄傲又能产生这么多美德,那么,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成为了完美绅士呢?为什么世界上的有德之士还是这么少呢?在完美绅士身上发生作用的骄傲为什么不在大多数人身上发生作用呢?
克列奥门尼斯回应说,霍拉修口中的现象是美德缺损,这通常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个是气质(temperament)原因,可以理解为纯心理因素;一个是社会的力量,通常是教育和习俗规范导致的
克列奥门尼斯是这么说的,骄傲因为不同的“气质”(temperament)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首先,人的气质各不相同,有人生性活跃,忙忙碌碌,有人生性懒散,温和好静;有人大胆无畏,有人则怯懦腼腆。
其次,还应当考虑到:气质的养成多少是有意而为之的,因为一类气质会被教育所抑制,另一类则受到鼓励。
其三,这两类气质分别建立在人们不同的幸福观上,根据这些观念,人们对荣耀的热爱决定了人们的不同行为方式。有些人认为主宰和统治他人是最大的幸福;有些人则把临危不惧视为最珍贵的的品德;还有些人认为学识渊博、成为名作家是最大的的幸福。
所以,尽管人们都热爱荣耀,但是获取荣耀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霍拉修并没有被克列奥门尼斯的这段话说服。所以,克列奥门尼斯又用“努力目标”的理由来继续解释,他说,人努力的目标不一样,这也会影响到骄傲产生的作用
“在一些人身上,主宰的激情可能不够强烈,不足以彻底抑制其他的激情:因为爱欲和贪婪可能会让其他的激情产生变化,比如对酗酒和赌博的激情就能拉走不少人,战胜他们的决心。
这些人可能不具备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已意图的的力量,无法始终如一地追求同一个目标……或者,可能是他们的天赋并不足以让他们能在所有紧要关头都能把自已掩饰得很好”。
但这种说法还是没有说服霍拉修,而且他已经不想再和克列奥门尼斯讨论下去了
他说,“我不想和你争论这个问题。不过,到现在为止,你既没有证明任何问题,也没有提出任何理由来说明,你为什么认为一个有品行的人,他的外在表现是如此灿烂美好,但是他的行为却是出于卑劣的动机。如果你不能说出怀疑他的理由,你就不能去责备他”。
曼德维尔其实自己也意识到,他关于人类行为都可以归因为自私或骄傲的这套理论,无法说服所有人都能在伦理上接受。到了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对于人的行为来说,自私或者骄傲只是人行为动机的一种,而不是唯一
曼德维尔是一位18世纪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他的最大贡献,不在于证明了克列奥门尼斯不能证明的论点,而在于他把一些核心的伦理问题,比如“私利”“自恋”“私利和公益的关系”“伪善”“利己”“利他”等等问题,以一种充满挑战的方式引入了当时的思想和道德讨论当中,而到了今天,这样的讨论依然有意义
九、 公共慈善与慈善的动机
英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在当年,《蜜蜂的寓言》这本书出版之后,其实几乎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直到后来,它的新版增加了一篇文章,叫作《论慈善与慈善学校》,这才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但是,这次注意招来的却都是批评
虽然慈善的行为在古代就已经有了,但是,在18世纪启蒙时代,慈善,开始从帮助个人,发展成了一种社会福利,尤其是志愿协会和富裕捐赠者的一些共同行动,开始让公共慈善成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念和文化习俗
也因为这种新文明文化,促进了英格兰的社团、绅士俱乐部和一些相关的社团进一步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层阶级开始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慈善。当时的人们相信,对穷人只有同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所行动,这种新的社会行动主义,也成为了慈善组织的信念
从18世纪中叶到今天,秉持这一信念的慈善一直在积极影响人们的公益观念,今天的公共慈善和慈善学校就是启蒙时代的产物慈善
在英国,慈善事业包括收养孤儿、建立医院、帮助就业、改造妓女等不同方面的工作,慈善学校也是公共慈善事业的一部分。不过,慈善学校是普通民众自愿捐助,用来教导贫困儿童的读写和其他基本教育的,在英国的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慈善学校设立在教区里,通常由宗教组织来管理。学生可以免费来上学,或者只需要交很少的费用。除了完成基础教育,有的学校甚至还把一些学生送进了大学
很显然,在18世纪的英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帮助了非常多的穷人。但是,就是在整个社会都热衷于慈善的这个时候,曼德维尔突然泼了一盆冷水,猛烈地了攻击了慈善和慈善学校
《论慈善与慈善学校》的争议之处
曼德维尔肯定不是唯一一个、也不是第一个批评慈善学校的人,但是,为什么只有他的观点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对呢?
第一个方面是,前面我们说过了,曼德维尔一直坚持“私恶成全公益”的原则,认为恶就是善,也就是说,只要结果是“公益”的,就算“私恶”再坏,也不能说是坏
那么,就算曼德维尔认为,慈善和慈善学校帮助穷人是因为私利和伪善,是一种“私恶”,但既然结果是一种公益,那么“私恶”就不是坏事了。可为什么他在《论慈善与慈善学校》这篇文章里,又认为推动这个公益的“私恶”(慈善人士和机构的私利和伪善)成了一个问题呢?
曼德维尔在这篇文章里,其实违背了自己当初的原则,他又开始认为说,只要动机是坏的,无论造成怎样的结果,这结果都是坏的。也就是说,无论在道德还是功用上,这个结果都没有公益可言,这是和“私恶成全公益”完全相反的推理逻辑。
而且,他坚持认为,慈善学校其实并没有真的顾及社会的公益,甚至也没有顾及穷人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也否定了慈善学校的结果,认为慈善学校的后果和它的初衷正好相反,它在更远的层面上,危害了社会的和平、稳定和秩序,危害国家的财富增长,最终也危害了穷人本身。
他反对慈善学校的直接理由,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穷人子弟上了学之后,就不再愿意安分守己地当一个对国家“有用的穷人”了
什么是有用的穷人呢?曼德维尔认为,穷人虽然愚昧,但是却很勤劳,他们是劳动生产的主力军,是“国家的财富”。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想要超越别的国家,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穷人
曼德维尔还说,慈善学校免费为穷人学生提供食品、衣服和教育,这是一种失败。因为,一旦穷人学生不用劳动就可以尝到甜头,他们就不会再心甘情愿地扮演“愚昧又勤劳”的穷人角色
他们中,有的人会变得叛逆,有的会变得懒惰,不愿意干那些又苦又累、报酬很低的工作,最后成为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
这也是人们批评他这篇文章的第二个方面,曼德维尔坚持每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这里的自我利益包括自恋、骄傲、荣誉心、最大化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他所理解的“人性”
在人性问题上,曼德维尔事实上在用双重标准对待穷人。把让穷人保持“愚昧而幸福”当作是一种管理穷人的手段,这是一种以恶求善的管理方式,可以换来社会的稳定,还能让穷人为国家财富作出贡献
但这又暴露了“私恶成全公益”原则的最本质缺陷,那就是,它不能回答,“私恶”对谁有利才算是“公益”?又是以哪些人的牺牲作为代价的?
对慈善的教条式批判
曼德维尔不是第一个或者唯一一个批评慈善学校的人,但是,他的那种批评,有评论者(Francesca Pongiglione)指出,他“对穷人处境的看法走的是极端的偏锋,这篇文章的许多部分都表现了无端的残忍”。这种批评,哪怕是今天看来,都还是有道理、而且非常有思考价值的
曼德维尔认为,人们办慈善学校的动机,无非就是自私的哗众取宠和沽名钓誉,所以,他也否定慈善的结果,不认为慈善学校可以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这种对动机的否定,其实是一种诛心的论调,没有办法证明的
历史上有过一个叫武训的人,他一生劳苦,省吃俭用,所有的收入都用来为穷人办学,甚至没有娶妻生子。武训去世后,上万的群众,包括附近三个县全体官吏和绅士,都参加了他的葬礼
陶行知为武训写了一首《武训颂》,这样概括了他的一生:“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仅仅是因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人们就对办学的武训进行批判和人格糟蹋;仅仅是用动机猜测和阶级立场分析,就把武训那种明明有利于他人的行为说成是不可饶恕的恶行
因为某种抽象理论,而对慈善行为进行教条式的批判和罪恶动机剖析,这种“坏动机做好事也还是坏事”的逻辑,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曼德维尔对慈善学校的攻击会在当时的英国引起一片哗然,因为它在道德和政治上都是不可取的
在社会慈善事业里,就是有人为了私利而加入慈善,并不会改变慈善有利于他人的性质,民主政府都承认慈善对于社会的公益作用。在美国,慈善捐款可以免税或者减税,这是不问动机的。无论有没有私利因素,只要是有利他功效的慈善都会鼓励
一个社会整体越缺乏是非价值,越不正派,就越会有人用自私动机去否定别人慈善行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