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学习理论
考编~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总结
编辑于2020-03-13 12:43:38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俄国: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创始人)
反射
狗吃食物(无条件刺激),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射
狗吃食物+铃铛(中性刺激),分泌唾液——条件反射
理论规律
泛化
相似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
学习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景
相似性
分化
只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
学习对不同情景做出不同反应,避免盲目行动
差异性
互补的过程
消退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建立联结的过程——条件反应的习得过程
条件反应得不到加强,会减弱直到消退的过程
恢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
无意的、情绪的、生理的 行为在刺激之后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联结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小白鼠/猫操杠杆实验)
人和动物的行为
应答性行为(被动的,有特定刺激引起的不随意反射性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可解释
操作性行为(主动的,不予任何刺激联系,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可解释
有意的 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 行为后果影响随后的行为
基本规律
强化
使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 强化是行为塑造的有效而重要的条件,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分类
正强化(积极强化)
负强化(消极强化)
强化物的选择:可遵循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 用高频率活动(r肉、电视,游戏)做低频率活动(蔬菜、作业)强化物
逃避条件作用(刺激已经遇到了):
回避条件作用(由预示,还未出现):在逃避的基础上建立的
属于消极强化
消退:无强化的过程,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已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做法
惩罚
呈现性惩罚:施加厌恶刺激
移除性惩罚:移除满意刺激
程序教学 (连续接近法)
原理:将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按一定的程序呈现给学生, 学学习并生回答,及时反馈
原则
小步子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保证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产生行为及时反馈强化
自定步调原则:可以按自己的接受程度选择最适宜的学习进度,学习动机强
及时反馈原则:
低错误率原则:保证错误率降到最低,已达到强化的效果
行为塑造
通过小步强化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饿猫出笼实验):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动物心理学开创者。
学习的实质:情景—反应的联结(S-R) 而后由托尔曼(认知—目的说)改为(S-O-R)O代表机体内部变化
学习过程: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原则
准备率: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学生的心里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要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搞突然袭击。
练习律:应加强学习合理的重复、练习
效果律:满意的结果——联结加强 烦恼的结果——联结减弱 努力使学生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的消极结果
教育意义:强调从“做中学”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儿童习得暴力行为实验)
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人学习最重要的形式)特点
观察不依赖于直接强化
观察不一定有外显行为反应
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对强化的重新解释:直接/替代/自我强化
认知学派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思考)学习理论) 苛勒(黑猩猩叠箱实验)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及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
学习的实质——形成新的完形 学习的过程——顿悟的过程
肯定了主体的作用,把学习视为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作用。同时批判了桑代克(联结—试误理论)。但并不是相互排斥和绝对对立的。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教学论)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强调学习的 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论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原理/态度和方法)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好奇/胜任/互惠内驱力):动机原则
任何知识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表象来呈现: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发现学习 未必是意义学习
定义: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 自行发现只是、理解概念和原理教学方法
作用和有点
1、能提高智慧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思维
2、有助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培养其发现的技巧
4、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和提取
制约因素: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材料的性质、 教师的指导及教学时间
特点
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
强调直觉思维
强调内部动机,既从学习探索 活动本身得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外部奖励
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是外部奖励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言语学习理论) 不一定是机械学习,有可能是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最大贡献之一发展和研究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可能是主动地意义学习
可能性
机械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言语学习)
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本质
条件:学习材料特点、学习者自身因素影响
组织学习的原则和策略
逐渐分化原则
整合协调原则
组织学习的策略 —先行组织者
是学习材料,不是指人
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 。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作用
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
突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旧知识的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框架
能帮助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以便更好地建立联系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将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流程
学习过程的阶段性
动机阶段东
了解(领会)阶段邻
获得阶段活
保持阶段宝
回忆阶段会
操作阶段做
概括阶段盖
反馈阶段饭
把教师看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教师观
认知—目的说 (托尔曼—老鼠走出迷宫实验)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折中理论
将S-R改为S-O-R(O机体内部变化)
揭示了“潜伏学习”的存在
潜伏学习: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结果不太 明显,是潜伏的
联结认知理论 (折中理论)
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锚”是指一个故事、一段经历、或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操作
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将不同的“锚”呈现给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
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支架式教学
为学生构建理解知识概念的框架(处于最近发展区),为发展学生理解问题的需要
基本环节
进入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
搭建支架
1、帮助学生确立目标,提供方向
2、为学生提供探索需要的概念框架
3、可通过演示、提供问题原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反馈等形式 引导探索问题情景,教师的引导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而减少。
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探索
子主题
随即进入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
来源于“斯皮罗”认知弹性理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随机通达教学
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机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问题多方面的学习
具体操作
呈现情景
随即进入学习
思维发散训练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自上而下的教学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内容
学习观
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主动构建性
学生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请见而独立的:情境性 只有通过实际应用的活动,知识才能真正被理解。
学生观
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知识经验结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教师观
把教师看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逐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自我负责
创造良好的、情境性的、复杂多样的学习情境,鼓励并协助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究、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
组织学生与不同领域的专家或者实际工作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观
不是一个特定的理论,而是多个理论观点的统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提出已来访者为中心)、马斯洛
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有发展潜能而且 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
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策划等,而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的理解)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不涉及情感个人意义,仅涉及经验累积和知识的增长,与完整的人无关:无意义学习
学习者是完整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使个体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有意义学习
可以达到知、情、意三者并重的学习目的
要素
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
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
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老师只加快进程,教师是助产士、催化剂、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五阶段
1、确定帮助的的背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
2、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自由界定问题,必要时加以澄清
3、形成见识。让学生自由讨论,老师提供帮助
4、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着学生澄清
5、整合。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教师给与支持
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又叫(联结派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