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小说概述
新感觉派
代表作家: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徐霞村,黑婴,叶灵凤等
刘呐鸥《热情之骨》《都市风景线》
施蛰存《将军底头》《石秀》《春阳》
穆时英《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
京派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林徽因,萧乾,汪曾祺等
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阵地
基本特征
倾向于,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风格上倾向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文体上创造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沈从文
代表作:边城,长河,雨后级其他,入伍后,阿丽思中国游记,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旧梦,月下小景,八骏图,新与旧
丁玲
代表作:梦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
30年代新诗概述
现代派诗
以《现代》杂志为阵地
特点: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巧妙结合的朦胧美,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
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
戴望舒:雨巷,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30年代散文和戏剧概述
散文
1.30年代的散文创作,传承了五四散文,探索人生,书写心灵和风格多样的传统,同时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容量,散文体式等方面有了发展
2.先进的青年散文家何其芳,李广田等追求散文艺术的独创与完美,带给文坛清新别样的个人抒情风格
3.30年代杂文继五四以后再度兴盛
4.30年代散文的另一新收获是报告文学的收获
戏剧
无产阶级戏剧运动
1930年8月,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文学争论
1928年文学革命派对鲁迅、矛盾的批判
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判鲁迅,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彭康《“除掉”鲁迅的“除掉”》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革命咖啡店》,《文坛的掌故》,《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与革命》
1.对文学革命持支持的态度
2.批评创造社和太阳社
3.指出倡导者某些成员以无产者自居,忽视世界观改造的缺点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争论
梁实秋,两次发表《卢梭论子女教育》,攻击卢梭
梁实秋的“人性论”与“天才说”
鲁迅写《卢梭与胃口》回应《“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关于“文艺自由”的争论
认真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争论焦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关于“大众语文争论”
1.这场讨论是因为1934年五月汪懋祖,许梦茵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的
2.六月进步作家陈望道,胡愈之,夏丐尊,傅东华,黎烈文,陈子展,赵元任,沈雁兵等集会,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开大众语文的讨论
3.焦点文学语言问题
4.总结五四以后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判o化和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左联作家否定白话提出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错误,探讨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太阳社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蒋慈光针形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等人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积极提倡无常主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1929年自动宣告解散。
《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月报》
后期创造社
1928年1月,《文化批评》创刊,标志着后期创造社活动的开始。开明含义要对资本主义,包括其文艺进行打批判,同月出版的《创造月刊》发表郭沫若的《英雄树》,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左联成立大会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举行。冯乃超、华汉、夏衍、钱杏邨、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参加。1936年,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新形势,左联自行解散,左联主要活动创办刊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萌芽月刊》、《拾荒者》、《北斗》、《十字街头》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梁实秋
人性是梁实秋文艺思想中的关键概念。
梁实秋强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朱光潜
以人文主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代表作:《给青年的12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谈美》、《变态心理学》。
特点
1.中国现代小说进入一个成熟与繁荣的时期,小说家风格多样而具个性流派,特色鲜明,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样式的成熟
2.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对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诸方面的关系,做了新的省视
4.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创作主体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
5.“革命+恋爱”小说模式
争论双方: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成员:成仿吾郭沫若,冯乃超,李初梨,钱杏邨,蒋光慈,鲁迅,茅盾,新月派,周作人
代表性人物: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还有朱光潜,沈从文等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西方的文艺思潮有一个通观,更了解世界文艺的真相,他们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贯通也超出一般水平,他们的文学思想本质上是传承了五四文学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所理解的中国现实政治的需要有一定距离,也因此而受过责难。
1.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时期,亦称30年代文学。
2.文学思潮延续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
3.左翼组织的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和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4.构成了30年代贯穿着多种人与阶级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的思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