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元素周期律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律,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系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思维导图是对其主要要点的整理,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0-03-30 11:33:22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电子特点:质量极小、运动速率极快、运动的空间极小;无确定的轨道。简记“三极一无”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 K L M N O P Q
说明
电子层是人为规定的,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只排K层,但是并不是说这个电子就不会在离核更远的空间出现,只是说这个电子在更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很少
K层是第1层,不能说是第K层
第8层,可以说是R层。(字母顺序依次往后排)
电子先排能量最低的内层(能量最低原则)
由内到外,能量逐渐升高
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规律
各电子层最多排布电子数为2n²(并不是说一定排满2n²)
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如果只有一个电子层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元素周期律
元素原子的结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规律
同周期从左到右依次减小
0族元素半径最大
应用:单核微粒半径比较的规律
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看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减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相同,看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减小。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1-20号元素中(除了O、F外)
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 + ︱最低负价︱= 8
金属元素无负价
氟元素无正价,氧元素无最高正价
综上,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理论推导
结构特点
电子层数:相同
核电荷数:一次增多
原子半径:由大到小
最外层电子数:由少到多
结论
核对最外层电子引力递增
金属性由强变弱,非金属性由弱变强
实验证明
实验依据: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标准
微观判据
金属性:元素的气态原子失电子的能力
非金属性:元素的气态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宏观判据
金属性
元素的单质与水或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
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
元素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和气态
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实验1:镁与水的反应
现象:与冷水缓慢反应,滴入酚酞溶液变成浅红色;加热后,溶液红色加深
化学方程式:
实验2:镁和铝与盐酸的反应
Mg
现象:剧烈反应生成气体
化学方程式:
Al
现象:迅速反应生成气体
化学方程式:
结论: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元素周期律的概念与实质
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应用
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同周期
核电荷数:增大
电子层数:相同
原子半径:减小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
核电荷数:增大
电子层数:增大
原子半径:增大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
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价电子:原子核外跟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一般是最外层电子,有些元素也包括次外层电子和倒数第三层电子
主族元素化合价
最高正价 = 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价电子数
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 = 族序数 - 8
最高正价 + 最低负价 = 8 (H例外)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位、构关系
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周期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构、性关系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
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 =最外层电子数- 8 (H例外)
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半径
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
位、性关系
同周期:从左到右,递变性
同主族
相似性
从上到下,递变性
指导工农业生产
农药:右上角
半导体:金属非金属分界处
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过渡元素
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论证了事物变化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小结: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核外电子排布(主族)
半径:电子层数与核电荷数
化合价->主族序数(特例:O和F)
金属性:同主族与同周期->置换出H₂的难易、最高价氧化物的碱性
非金属性:同主族与同周期->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如:,F>O>Cl>N=S)
氧化性与还原性:单质的氧化性看元素的非金属性(特例:N₂氧化性弱),单质的还原性看元素的金属性
气态氢化物溶于水之后的酸性:HF弱酸,HI强酸->非金属原子半径越大,对H的束缚力越小,越容易分开,如H₂S<H₂Se
第三节 化学键
离子键
判断方法: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氯化铝除外)以及铵根
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成键微粒: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形成过程
等会加图片
离子化合物
构成微粒:阴阳离子
化学键:至少有一个离子键
判断方法
一看离子
二看铵根
氯化铝除外
电子式
原子的电子式:先一对,后单三
离子的电子式
简单阳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阴离子要用[ ]号把最外层电子及元素符号括起来,在括号右上角标明离子电荷数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各离子电子式都要单写,不可合并,离子的电子式尽可能对称排列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注意事项
用箭头标注电子转移方向
原子对应分子,原子间用加号连接
关于NaCl
NaCl晶体中无分子,其化学式表示阴阳离子个数比
一个钠离子周围有六个氯离子,一个氯离子周围有六个钠离子
共价键
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成键微粒:原子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电子式
结构式
共价键的分类
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成键原子的共价键,存在于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其成键电子不显电性,键无极性
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向一个成键原子的共价键,存在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成键电子带部分正电荷,部分负电荷,键有极性
氢键
定义:存在于分子间或分子内的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氢键不是化学键且弱于化学键,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
本质:静电吸引作用
氢键对物质性质影响
氢键的存在使物质熔点和沸点较高:HF H₂O NH₃熔点反常
冰的密度小于水
溶解度:低级醇极易溶于水
由于糖、蛋白质、脂肪都含氢键,其在生物化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形成原因:某些原子的电负性很强
表示方法:
分子间作用力
定义:分子与分子间存在的微弱的相互作用力,也称范德华力
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构成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组成与结构相似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
影响因素:组成结构相似的分子,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强
化学键
定义:相邻原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放热反应:成键放热>断键放热
吸热反应:成键放热<断键吸热
小结
物质类别判断
只要含离子键就是离子化合物,只有共价键才是共价分子
离子键存在于阴阳离子直接间,不可数
(高中阶段)共价键主要存在于非金属原子之间,可数
不是所有物质都含有化学键,如:He等
书写电子式
易错点
括起来的阴离子注意写所带电子数
阴离子注意打括号,并表明电子数
子主题
离子化合物中间不能用等号链接
方法
先写电子式,再写结构式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基本结构
周期:7个(共7个横行)
短周期
第一周期:2种元素
第二周期:8种元素
第三周期:8种元素
长周期
第四周期:18种元素
第五周期:18种元素
第六周期:32种元素(15种镧系元素)
第七周期:32种元素(15种镧系元素)
族:16个(共18个纵行)
主族:7个
副族:7个
第Ⅷ族(包括3个纵行)
0族
元素位置的确定
确定位置:周期和族
第(汉字)周期
(族序号)族
方法
查表
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
借值法:依据最近的零族元素序数,大的往后推,小的往前推
易错点
注意写主族或者副族
元素周期表中序数的规律及其应用
规律一 : 元素的周期序数 = 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
规律二:“┻”型、“┳”型关系之间的序数规律
规律三:原子序数差值规律:
同周期IIA与IIIA原子序数差值规律
第2、3周期时,差1
第4、5周期时,差11
第6、7周期时,差25
上下相邻的同一主族及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
IA、IIA族:相差上一周期所含元素种数。
IIIA~VIIA、0族:相差下一周期所含元素种数。
碱金属元素
原子结构: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科学探究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科学探究2: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与O₂反应
钠
现象:钠先熔化,然后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方程式:
钾
现象:剧烈而迅速地燃烧,发出紫色火焰
方程式:
与水反应
钠
现象:剧烈反应,钠熔成闪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色
方程式:
钾
现象:在水面上剧烈反应,发生燃烧
方程式:
化学性质
相似性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显+1价,它们都能跟氧气等非金属单质以及水发生反应。
递变性
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Li 、Na、K、Rb、Cs)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与水和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氧化物越来越复杂,元素的金属性(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物理性质
相似性
颜色为银白色,柔软(铯略带金色光泽)
递变性
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熔沸点从上至下逐渐降低
用途
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
钾的化合物最大用途是做钾肥
铷铯主要用于制备光电管、真空管
卤族元素
物理性质
从上至下
颜色逐渐加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点逐渐升高
沸点逐渐增大
卤素单质的颜色
氟,气体
单质:浅黄绿色
水中:剧烈反应
氯,气体
单质:黄绿色
水中:浅黄绿色
溴,液体
单质:蒸气为红棕色,液体为深红棕色
水中:黄色~橙色
苯中:红棕色
CCl₄中:红棕色
碘,固体
单质:蒸气为紫红色,固体为紫黑色
水中:黄色~褐色
苯中:紫红色
CCl₄中:紫红色
化学性质
相似性
都能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
都能与氢气反应生成卤化氢(HX)
都能与水反应
都能与碱反应
结构上的相似决定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
递变性
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从上至下剧烈程度: 逐渐减弱
从上至下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从上至下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 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小结
同一主族元素,无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在性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从上到下
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单质还原性逐渐增强
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
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
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
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常用判断方法
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越易置换出氢气,说明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位置越靠前,说明金属性越强)
金属单质还原性的强弱(置换反应)(单质还原性强的,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强的置换金属性弱的)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常用判断方法
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与H2化合越容易,说明非金属性越强)
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
非金属单质氧化性的强弱(置换)(单质氧化性强的,元素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弱的)
核素
核素
定义: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原子叫做核素
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用符号A表示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同位素
定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
作核燃料:作制造核武器的动力性材料
考古:利用C14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辐射育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对遗传物质产生影响,提高基因突变频率,从而选育出优良品种。
临床治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杀伤癌细胞或阻止癌细胞分裂。
环保治污: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可消毒灭菌,杀死各种病原体从而能保护环境是其少受污染。
归纳整理区分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区分
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可以不同。
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原子。
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
同位素
把原子里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三同:质子数相同、属同一元素、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三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同种元素的不同的同位素原子也可组成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的分子。
拓展: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
考点总结
考点一:数量关系
质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周期数 =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主族序数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例题
C、Cl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C:第二周期IVA族
Cl:第三周期VIIA族
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为RH3,请写出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考点二:四种化学用语
原子组成符号:
结构示意图 离子、原子
电子式
物质电子式:分子、原子、
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的过程
例题
考点三:两种能力
确定位置的能力
原子结构示意图
借值法:稀有气体原子序数
比较半径的能力
一看电子层数
二看核电荷数
三看电子数
考点四:基本规律
同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金属熔点随周期增大
非金属熔点随周期减小
半径大小规律
找最大最小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考点五:两键一力
化学键
离子键
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的区分
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