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考专题
记叙文赏析 古诗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答题思路汇总
编辑于2020-03-30 19:12:21中考专题
古诗赏析综合复习
描绘画面型
找出所有意象
连词成句
加入想象和感受
有文采
理解内容型
文学常识
作者信息
写作背景
深层含义
典故
双关
作者情感
体会情感型
赏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表现手法
作用
写法
好处、妙处
答题方法
用什么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
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用典、联想、想象、以小见大、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乐写哀
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有什么作用
情感
形象
品味语言型
提问方式
哪个词用得好
某个词能否换为其他词
答题方法
解释意思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图文转换
画文转化
介绍画面内容
答题方法
信息要全:标题、图画、文字
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有啥说啥,不带修饰
按一定说明顺序:有主体到四周,使用方位词,左右、前后、上下、里外。
例子
这枚邮票的主体是人……形象。人的两边是……,背后是……,门内是……,墙上……,中间有……。
介绍画面,并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答题方法
信息要全:标题、图画、文字
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有啥说啥,不带修饰
按一定说明顺序:有主体到四周,使用方位词,左右、前后、上下、里外。
修辞要易辨认:比喻、拟人、夸张等,句式要简单。
例子
这枚邮票的主体是人……形象。两个孩子笑的跟花一样。人的两边是……,背后是……,门内是……,墙上……,中间有……。
介绍画面,要是用生动的语言
答题方法
信息要全:标题、图画、文字
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有啥说啥,不带修饰
按一定说明顺序:有主体到四周,使用方位词,左右、前后、上下、里外。
修辞要易辨认:比喻、拟人、夸张等,句式要简单。
在说明的基础之上,加修辞、动词、形容词等较为细致的描写。
例子
这枚邮票的主体是……的形象。两个孩子双手抱拳,脸红扑扑的,笑得像花儿一样。人物两边是……古朴的……和喜庆的……,背后是宽阔的……,门内有……,中间是一个玲珑的……。
表文转化
读表概括类
关注题干+分值
关注标题+表头(横竖)+其他文字
关注数据的变化,寻找规律(共性+个性)
尽量不要出现数字
探究结果类
读表概括,对比分析
深层含义。建议规律启发
漫文转化
看标题
反映主旨
看文字
传达某种信息
手法为夸张、联系生活理解要义
探究结果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建议、规律、启发
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
烘托心情
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衬托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做铺垫
揭示作品主题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表层含义
字面含义
例子:《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
深层含义
结合主旨去思考
例子:《走一步再走一步》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为小目标,逐步击破,最终取得成功。
作用
表明写作对象
《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
作为线索,贯穿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背影》《散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智取生辰纲》《最后一课》
突出文章主题
《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
设悬吸读
《二十三号》
运用修辞,生动形象
《紫藤萝瀑布》《大自然的语言》
一语双关
《驿路梨花》《变色龙》《走一步再走一步》
记叙文语言阅读理解题型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妙处
①有手法先赏析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反复等
运用了……的修辞+分析修辞+表达的情感/人物性格
例子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作者……情感
排比
表现了……,抒发了……,增强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
突出/强调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
①此句运用了环境描写,从动静/五觉/远近的角度写出了……的景色
动静: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
五觉: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味觉
远近:由远及近 由近及远
②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
烘托心情
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衬托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做铺垫
揭示作品主题
人物描写
此句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内容,表达了作者/主人公了……情感/性格。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白描、细节描写
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用典、联想、想象、以小见大、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乐写哀
②没有手法找关键词
找到动词、形容词、叠词、感情色彩变化的词等
xx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内容,表达了作者/主人公了……情感/性格。
③最后表达了作者/主人公了……情感/性格。
句子的作用
内容上
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交代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结构上
开头
开篇点题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总领全文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郑振铎《猫》)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引出下文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李忠祥《台阶》)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首尾呼应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设悬吸读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宗璞《紫藤萝瀑布》) “我”为什么停下脚步呢?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为什么要带“眼睛”去旅行?这双“眼睛”是怎么回事呢?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是,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鲁迅《孔乙己》)
奠定感情基调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朱德《我的母亲》)
渲染气氛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
“A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B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C阿!这不是我二十余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鲁迅《故乡》)
埋下伏笔
中间
过渡作用(承上启下)
“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鲁迅《孔乙己》 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A结构上,承上启下。 B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 C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A承上启下 ,照应了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 快乐生活,又引出下文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B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照应前文
《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就照应了前文“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都德《最后一课》一文中,第四自然段“又出什么事啦?”第十一自然段就照应了此段,“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教德语了。”
第十自然段写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第十五自然段就照应了此段,写到“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节课!”
插叙、铺垫、设置悬念
《驿路梨花》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驿路梨花》第8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17段“主人家是谁?”“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32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设置悬念: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推动情节的发展
《老王》第八段“一天,……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肖像描写,描写了老王面色差,身体僵硬瘦弱,表现他已经病入膏肓,为下文老王的去世作铺垫。
结尾
总结全文
胡适《我的母亲》——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尾)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写出了对母亲的怀念并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点明中心
《我的第一本书》——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尾)
总结全文,既照应开头,又在结尾点题,强调第一本书对我的重要性,表现出我的珍视与铭记之情,同时深化文章主题,强调人不能忘本。
深化中心
莫怀戚《散步》结尾: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深化文章的主题,揭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思考
照应标题
照应开头
《春酒》——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尾)
照应开头,写出对家乡“春酒”的喜爱,深化主题,表现出对“家乡”味道的喜爱与怀念,结尾的问句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出作者思乡怀旧的情感
《背影》结尾写: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最后写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 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对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