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综合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老师的讲教视频
编辑于2020-04-02 13:00:41南戏
含义
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是北宋末到元末明初在南方流行的戏曲形式,是用南方方言和地方流行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永嘉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形成与 发展
产生时间早于北曲杂剧,是我国古代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联缀体制,用代言体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特点,与诸公调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南宋末到元初称为“早期南戏时期”。早期南戏以村坊小曲组成,起源于温州一带,特别在宋室南渡后,人口大增、社会发展,促进了南戏这种新兴艺术的发展。后来,许多文人加入创作,促使南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逐步脱离村坊小曲的艺术阶段,产生了一大批受欢迎的剧目。
元统一后,杂剧流行全国,南戏逐渐衰败,甚至被视为“亡国之音”(衰败原因:科举,文人不愿加入戏曲创作;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不平,遭统治者榜禁)
南戏在受到歧视的过程中,有着艺术包容的胸怀。一方面吸收杂剧成熟的体制、完备的宫调、精致的文辞,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和发展自身,使自身不断完善。 元末明初,南戏书会组织创作大量作品,尤其是高明《琵琶记》和“四大南戏”使南戏创作逐步走向兴盛,并成为戏曲主流。
进入明代,发展为传奇剧,成为古代戏曲发展的主流。
体制
剧本结构
结构更细腻,结构上不分折而分“出”。没有固定出数,长短自由,据剧情而定。由曲、白、介三部分组成(杂剧:一本四折,曲白科)
开头都会安排四句题目诗,还有一支曲、一首词,通过词曲介绍剧情或者说明创作意图,这是“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杂剧:题目正名)
音乐体制
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自由换宫换调、凡上场演员都可以唱。(杂剧:一折一套宫调一韵到底一人主唱)
以南曲为主,伴奏乐器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韵律柔和、节奏慢。(杂剧:北曲为主,琵琶一类的弦乐,音色粗犷、节奏快)
角色体制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一生一旦是基本体制,贯穿始终,生旦做场(杂剧:末旦净杂)
题材
以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为主,英雄题材少
反映人民反抗,强烈的人民性、现实主义精神
作品
没有固定作者和定本,长期流传, 不断修改,带有世代积累型特征
早期南戏
存于《永乐大典》里, 统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
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
故事来源:从诸宫调里移植的
主题:谴责书生负心婚变
人物:张协,王贫女,王德用
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
评价:既要谴责负心汉,又想保证贫女有个完美结局,只能采取调和的做法,悲剧意识未能贯穿到底,为元代作家将早期南溪悲剧作品的结局改为大团圆开了先例。
《宦门子弟错立身》
完颜寿马与王金榜的爱情故事
完颜与父亲的冲突反映封建正统思想和市民阶层平等自由思想的矛盾
《小孙屠》
公案戏 揭露官府的糊涂和吏胥的不法,最后由包公昭雪
剧中曲调出现一只南曲间插着一只北曲的“南北合套”体制,说明南曲已注重吸收杂剧的乐曲来丰富自己。
四大南戏 “荆刘拜杀”
《荆钗记》
歌颂“义夫节妻”生死不渝的夫妻之爱,体现强调封建道德的总体倾向;又突破儒家的价值观,王十朋在误闻玉莲死讯后,宁无子嗣,也不再娶,不符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纲常观念。同时体现民间观念:如何对待贫贱丶富贵,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继母与前妻子女的家庭关系等等
人物:王十朋,钱玉莲,孙汝权,钱安抚
情节结构精巧,戏剧性较强,利用荆钗这一道具贯穿全剧,层次分明地展开冲突与纠葛,适于舞台表演。作者驾驭语言能力较高,吕天成《曲品》说它“以真切之情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
《白兔记》
刘知远发迹变泰,见利忘义被指责;反映封建家庭内部关系,对李三娘深表同情,三娘也体现了封建时代广大妇女的遭遇。在艺术上有浓厚的民间文学的色彩。 “贫者休要轻相弃,否极终有泰时,留与人间作话题。”
《拜月亭记》
歌颂患难爱情,批判王镇挟权仗势、嫌贫爱富的行为,批判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四大南戏”中成就最高。
情节起伏跌宕,关目生动,在悲剧性事件中,巧妙地插入巧合误会的关目,使全句带上喜剧色彩。(走雨错认,驿中相会,瑞兰拜月) 人物刻画:特别是对王瑞兰内心的微妙活动以及矛盾心理的描写,显得细致入微又富于喜剧性。“招商成亲” 语言天然本色,曲白相生,耐人寻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人物:蒋世隆,瑞兰,瑞莲,王镇及其夫人
《杀狗记》
宣扬“亲睦为本”“孝友为先”“妻贤夫祸少”的思想,充满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
人物:孙华,杨月真,孙荣
曲文俚俗,明白如话,艺术上较粗率
共同特点:民间化,地域化,旺盛的舞台生命力
高明《琵琶记》
作者简介
字则诚,号菜根道人。 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佚) 诗文集《柔克斋集》
中国戏剧史第一位以进士身份从事戏曲创作的作家, 对提高戏剧社会地位有重要作用。(下层文人→中上层)
第一位以理学家身份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 [理学:中庸、温柔敦厚、传统儒家传统,看中艺术教化功能;戏剧:表现冲突,民间性、娱乐性强] 从思想文化意义上提高了戏曲的文化品位,到明清戏剧有突出的特点→艺术教化
第一位成功改编民间戏曲的作家
作品地位
词曲之祖 元代剧坛之殿军,明代戏曲之先声
故事来源
1.南宋前期流行于民间的故事《赵贞女蔡二郎》(书生负心婚变) 2.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东汉后期著名散文家蔡邕,字伯喈,曾任左中郎将,又称蔡中郎)
主题
在肯定孝子贤妻,宣扬封建伦理的同时,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通过展现“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
人物形象
牛丞相:批判态度、讽刺、嘲弄,极自私,极霸道
张广才:从仁义角度歌颂模范遵守封建道德规范
赵五娘
贞烈模范,遵守封建伦理道德孝妇贤妻典型形象。 集中体现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朴实、善良、和顺、贤惠、忠于爱情、孝敬父母的美德
蔡伯喈
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 委曲求全,优柔寡断,不敢直面现实
艺术成就
人物塑造
人物的塑造逐步脱离单线类型化的写法,开始注意多角度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尤其注重心理描写,揭开人物形象创作的新篇章。
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格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相关。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以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从君从父的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另外,蔡伯喈也是有情有欲的。人赘相府的那一刻, 他情不自禁,流露出“喜书中今日,有女如玉”的喜悦;但他也确实思念前妻,牵挂父母,因而彷徨苦闷,忐忑难安。他想过弃官而归,又怕与“炙手可热”的牛丞相发生冲突,招来不测,只想等待三年任满,趁牛丞相“不提防”,“ 双双两个归昼锦”。以为熬过一段时间,便可以既遂功名之愿,又可忠孝两全。其实,当他苦苦做着团聚终养之梦的时候,家中早已是支离破碎。可以说,正是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了蔡伯喈的人生悲剧。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坚持意愿,不敢与不合理的现实作斗争,他们总是在压力面前回避退让,想要在统治势力与封建伦理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找调和的办法,结果往往陷于悲剧的境地而难以自解。因此,蔡伯喈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赵五娘:歌颂了赵五娘的“有贞有烈”,守礼行孝,但以更多的笔墨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让人们看到这些被视为道德楷模的人物,内心的隐痛。
语言运用
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注意到了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同时,作为戏剧,它的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称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结构艺术
双线并进,交错映照的结构手法,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淋漓的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对比中更显赵五娘的悲剧性,有利于展现广阔的生活画面,描绘更多的人物,丰富作品的思想内容,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对比: 1.蔡伯喈陷入功名富贵的罗网难以摆脱;赵五娘越来越陷入生活的困境 2.蔡伯喈洞房花烛夜;赵五娘领粮被劫欲跳井 3.蔡伯喈在荷花池旁饮酒消夏;赵五娘背着公婆吃糠 4.中秋赏月;罗裙包土
影响
形式上: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样式;曲律成为各家曲谱旋律的主要对象,也是人们谱曲作剧的直接依据;每一种新戏曲声腔兴起,往往从成功改编《琵琶记》等作品为开端。
思想内容上:明《五伦全备记》《香囊记》等作品在表面意义上发展了“关风化”的口号;《浣纱记》和“临川四梦”等间接等从“动人”和载道的内在意蕴中吸取了《琵琶记》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