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诗歌鉴赏
读书笔记 语文文学整理笔记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4-15 17:28:50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形象
人物形象
分类
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鉴赏方法
抓住描写人物的诗句
动作、语言、神情和所处环境→概括形象特点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陈子昂、李商隐等:不为当世重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掌握一般类型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
李白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杜甫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陶渊明、王维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陆游,辛弃疾
爱恨情长,缠绵悱恻
柳永,温庭筠
景物形象
考查方向:分析意象和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鉴赏方法
拓展意境
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
通过想象补充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
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
分析景物蕴含的情感
意象:意的物象化,情景交融的形象
意境概括的一般术语
雄浑壮丽
清幽宁静
沉郁孤愁
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答题:写了什么景物+描绘了什么画面+营造了什么氛围+抒发了什么情感
事物形象
提问方式
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
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鉴赏方法
掌握特定意象的内涵
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梧桐→凄苦
梅→高洁
抓住事物形象的特征
鉴赏语言
词语
名词
多个名词连用,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柳、酒、月、雁→送别之情
动词
关注多重含义
形容词
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特点,传达作者感情→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数量词
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明事理、画龙点睛
虚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叠音词
增强语言韵律感或突出强调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映衬协调,清晰的空间感
拟声词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语言风格
豪迈雄奇
李白《将进酒》
沉郁顿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悲壮慷慨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朴素自然
贾岛《寻隐者不遇》
婉约细腻
李清照《武陵春》
含蓄委婉
李商隐《夜雨寄北》
清新明丽
杨万里《小池》
幽默讽刺
章碣《焚书坑》
生动形象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绚丽飘逸
李白《望庐山瀑布》
雄浑磅礴
刘邦《大风歌》
英俊飒爽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注意事项
分析诗眼→统摄全篇情调,深化诗句意境,集中体现作者感情
炼字题:解释该字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
运用术语
诗人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豪迈飘逸
高适的悲壮苍凉
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委婉,简练生动
鉴赏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把握思想内容
题目→题材
绝句/律诗
前半部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
咏物之作
联想背景
借物咏怀 or 托物言志?
题目在诗词中的作用:统领全诗,照应某些句子,揭示某些词语的含义
注释、小序
作者→背景
褒贬→倾向
诗眼→主旨
意象→感情
子规(杜鹃)
借助子规道出了词人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 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意境→心胸
意境: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答题语言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
优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绪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鉴赏表达技巧
命题形式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
指出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某句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常见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比喻
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
典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拟人
生动形象,鲜明表达感情
典例: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夸张
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典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
典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惟有鹧鸪飞。
借代
简练生动,含蓄而富于变化
典例: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双关
含蓄风趣,耐人寻味
典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对偶
形式: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内容:意义集中含蓄
典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反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生动形象,绵密曲折
典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叠词
更加形象,更加确切,音律更加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典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设问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典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典例: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互文
紧缩文句,使文句简洁,句子前后文意的限制与补充,形成对仗,具有语言的对称美
表现手法
烘托
以人托人
以物托物
以物托人
渲染
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的描写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
衬托
正衬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反衬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豪情
以衰衬兴
以声衬静
以明衬暗
工笔
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传达微妙的心理情态
白描
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铺排
对事物的特点多角度的进行铺铺排陈述
比兴
比: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有相似的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通篇用比喻也是象征
曲笔
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抒其事
动静结合
化动为静
化静为动
抑扬结合
先抑后扬
先扬后抑
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寓褒于贬(似贬实褒)
虚实结合
使作品的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明,使作品容量增加
正侧结合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诗人将要抒发的感情或表达的意思,寄寓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客观事物明显的涂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辨析
以景结情
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带情作结,显得意犹未尽
托物言志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
用典抒情
事典
语典
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借议论来抒情
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借叙事来抒情
借古抒怀
结构手法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内容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反复咏唱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前后照应
首尾照应
今昔、他我、物我照应
结构紧凑严谨
画龙点睛
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卒章显志
在诗歌结尾处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增强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
伏笔铺垫
非主要情节作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和延伸
注意事项
四大方面
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
表现手法
行文结构
诗(词)眼:诗人为炼字炼意而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
一切景物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