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是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有数学模型(公式、曲线)、种群“J”型增长、、种群“S"型增长、种群密度上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小说知识点,如何把握小说主题?答题思路: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
定义
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意义
物种繁殖,进化单位
物种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的特征
是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单位面积,陆生;单位体积,海生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
最准确
估算法
黑光灯诱捕法
范围
趋光性昆虫
样方法
适合调查植物
动物
活动能力弱
活动范围小
随机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取样原则
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五点取样法(非长条形)、等距取样法(长条形)
计数原则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相邻两边及夹角
标记重捕法
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或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公式
首捕标记数(M)/种群数量(N)=重捕中标记数(m)/重捕总数(n)
m偏小的原因
1. 标记消失、脱落
2. 标记对动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难以捕捉
3. 标记个体为在群体中混合均匀
m偏大的原因
1. 标记过于醒目,导致比未标记的更容易被重捕
2. 标记个体为在群体中混合均匀
注意事项
1. 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
2. 标记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标记对象正常的生理活动
3. 标记物不易脱落
4. 标记个体与未标标志个体混合均匀后再重捕,保证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
5. 确保调查时期没有个体的出生入死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密度升高
出生率=死亡率
密度不变
出生率<死亡率
密度降低
迁入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增长型
出>死
稳定型
出=死
衰退型
出<死
年龄结构影响出死率,预测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性比)
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雄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不是所有种群都有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