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
公务员考试,行测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各种题型汇总及答题思路总结。其中包含选词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
公务员国考省考行测之逻辑推理,全部题型、干货知识及解题思路汇总,包含直言命题、复言命题、朴素逻辑、论证分析、削弱型加强型、前提型结论型解释型评价型 几大板块内容。
根据教材《外国建筑史》第四版,梳理了从古代埃及到近现代的重点时期的建筑风格及其代表作,适用于建筑学考研、考注册建筑师证等考试考前背诵及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党章建设思维导图
国考地理高频考点知识汇总
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
公务员省考图形推理
法理学笔记
公考申论命题点
法理学
国考判断课总结【注意】
我的行测痛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
言语理解与表达
选词填空
1. 答题步骤
1、分析语境及行文逻辑
2、辨析词语差异 代入
2. 语境分析
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应、相互论证的关系
解释说明
上下文补充、说明或限定
前后文内容“同义”
1. 指代词:这、那、这样、这些、此
2. 同义互换:也就是说、或者说、无异于
3. 表因果、假设、条件:因此、如果...就/那么...、只有..才..
4. 标点符号:冒号【:】破折号【—】
5. 归纳概括:可见、总之
6. 举例论证:也是如此、譬如、即是例证
相反相对
上下文意义相反
1. 转折词:虽然..但是..、却、反而、然而、而、其实
2. 对照词:不是..而是..、多一些..少一些..、会..不会..
3. 变化词:转化为、回归、变得、从..到..
4. 否定词:不、不能、并非
并举关系
上下文平行并列
语义一致、语气一致、构词一致
表并列:不仅..也..
相同的句式结构
递进关系
下文意思更进一步
由轻到重、由浅到深
表递进:甚至、更、还、乃至、以致、并且、进而、尚且..何况..
“前轻后重”的技巧方法
3. 词语辨析
词语间搭配
搭配对象:人/物
习惯用法
词义侧重点
分析相异语素
eg.简洁和简捷
词义的轻重
表达的程度上有轻重之别
词语的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词语的语体色彩
书面语、口头语
语法
语义重复
词性错误
乱接宾语
片段阅读
1. 主旨观点
概括归纳型
1. 列举不同事物
不同事物存在共性,提炼共性
必须适用于每个事例
迷惑选项:只适用于部分或个例
2. 剖析同一事物
同一事物不同方面,加和要点
提炼各要点,加和
判断意图型
作者的倾向和目的,议论文
1. 梳理行文结构
文章骨架
1.1. 总分式
首句
1.2. 总分总式
首尾句
1.3. 分总式
尾句
尾句是对策句,大概率为观点句
提示词:总之、也就是说、总而言之、在此基础上、这就需要、只有..才、若..则
1.4. 因果式
结果句
对事实论述后,得出结论
因此、所以、由此得出、可见、正因如此
1.5. 转折式
转折后
针对整个文段
排除论述转折前的错误选项
转折词:可是、但是、然而、事实上、却
1.6. 隐藏主旨
对策选项
不能直接从材料得出
重要性+缺陷/问题
问题+危害
问题+原因
根据以上缺陷,倡导改变现状/给出解决办法
排除答案:简单概括、推断错误的
2. 把握关键词语
2.1. 高频词
高频词为重点所在,选项应当体现
2.2. 强调词
语气较重,文章重点文段
需要、重要、不容忽视、必须、务必、应当、最为、关键
2. 细节判断
代入原文进行对比
无中生有
凭空捏造相似的选项
文段没有提及
严格遵循“代入”思想
概念变化
1、看似相似实际不是同一概念
2、偷换概念
3、修饰语的改变或缺失
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扩大或缩小
颠倒黑白
选项与原文内容相反
绝对表述
选项与原文相比绝对化
限定词:最、都、一定、必须、所有、仅、唯一、取决于
强加比较
将文段某对象强加比较
选项中出现比较词:比、相较
混淆逻辑
故意混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强加因果
因果倒置
3. 其他
标题添加
紧扣主旨、简洁凝练、吸人眼球
推断下文
1、关注尾句
既总结上文、又提示下文
一个概念
解释概念
一种现象
选项关于这个现象的,具体表现或产生原因
一个结论
阐述理由或围绕怎么做展开
2、排除三种信息
排除法
1、本文信息
2、前文信息
逻辑上应该在前文而非后文的信息
3、无关信息
词句理解
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文段主旨
1、遵循就近原则
2、分析文段层次
主谓宾和逻辑关系
语句表达
1. 语句排序
判断首尾句
不能做首句的句子
含指代词
含成对关联词的后者
含总结词
展开具体论述的句子
抓标志词
标志词提示逻辑顺序
1. 关联词
转折词:但是、然而、事实上、可是、却
并列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
因果词:因此、所以、故
2. 指代词
3. 顺序词
时间顺序;事理顺序(首先、然后、再、接下来)
4. 重复词
句子围绕同一话题论述
抓行文脉络
行文逻辑
提出观点—具体展开论述
提出问题—给出对策
指出现象—分析原因
2. 语句填充
话题一致
主语一致
反复出现的词语、论述主体
对象、观点一致
找到文段的核心话题
思路一致
信息前后吻合、表意严整
空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段首
归纳概括后文
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段中
承上启下
段尾
总结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