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
护理心理学思维导图 第二章 可以进行参考
编辑于2020-04-23 15:08:45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实质
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清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
(1)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优、思、悲、恐、惊等)
(3)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等)
2.个性特征
(1)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
(2)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2)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3)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的发生 心理现象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经过不断演化,生物具备了神经系统后,才出现了心理。心理出现的标志是生物能够建立条件反射,也就是具有了信号性反应
二、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动物心理的发展 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阶段
1.感觉阶段
2.知觉阶段
3.思维的萌芽阶段
(二)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
1.人的心理活动中出现了意识,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最高形式
2.人类意识在集体劳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随之发生发展起来
三、心理的实质
大量的是世纪科学研究证明:脑是心里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
1.大脑机能研究的历程及方法
2.大脑的结构及功能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子主题
第二节 心理过程
一、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分类:根据刺激来自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机体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的大小称感觉性;感觉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3.感觉后像
刺激停止作用,感觉并不立即消失,短暂保留下来
4.联觉
某种感受收到刺激出现另一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5.感觉补偿
某感觉系统的功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功能来弥补
(二)知觉
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三)记忆
1.概念: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过程
(1)识记
(2)保持
(3)再现
3.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 如读面容、声音、气味等的记忆
2.逻辑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 一个题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 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按记忆时间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四)思维
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分类
(1)按思维水平及凭借物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按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按解决问题的态度分类: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心理定势
(2)功能固着
(3)迁移
(4)动机强度
(5)人格特征
4.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归纳与演绎
5.问题解决的思维可包括四个阶段
(1)发现和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五)想象
1.概念: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分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六)注意
1.概念: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
4.注意的广度
5.注意的稳定性
6.注意的分配
7.注意的转移
二、情绪与情感过程
1.概述: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区别与联系
(1)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
(2)情绪与生理需要有关,情感与社会需要有关
(3)情绪具有情境性、机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4)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则是感情的内容,情感的表达会伴随情绪反应
3.分类
(1)原始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3)情感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三、意志过程
1.概念: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特征
(1)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有自觉目的的行为
3.意志品质: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力
第三节 人格
一、概述
(一)定义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面具,如中国的脸谱,人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结构
1.人格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2.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等
3.自我意识
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三)人格的特点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稳定性与可变性
3.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4.整体性 人格内在的统一使得人的内心世界、动机、与行为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否则会导致人格分裂
(四)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3.实践活动:个人从事的实践活动是制约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一大要素
4.自我教育: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讲,人格也是自己塑造的
(五)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2.人格类型理论
二、人格倾向性
(一)需要
1.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1)按需要的起源
1.生理性 体现自然属性:充饥解渴、避暑防寒、睡眠及性等
2.社会性 体现社会属性:劳动、求职、人际交往、爱、获得成就等
(2)按需要指向的对象
1.物质需要:衣食住行、劳动、工作
2.精神需要 文艺作品、阅读报刊、观赏电影
3.需要层次理论 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个体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
(二)动机
1.概念: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特定需要引起,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理想状态和意愿,是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动机产生的原因
(1)内在条件——需要:匮乏→需求→驱动力→行为
(2)外在条件——诱因:物质的、精神的
3.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两个事物有同等的吸引力,产生同等的动机强度。但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一个目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 两个事物同时对个人造成威胁和厌恶感,产生同等的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限制;不得不选其中的一个(“前怕狼,后怕虎”;“前遇大河,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 某一事物对个体有利有弊,使产生两种动机态度,好而去之,恶则避之(“想吃鱼又怕鱼刺”)
(4)多重趋避冲突: 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的作用,人们往往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美食or减肥)
三、人格心理特征
(一)能力
1.概念: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2.类型
(1)一般能力:指从事一切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
(2)特殊能力:只完成某项专门活动、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3.能力发展与能力差异
(1)能力的发展规律: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2)能力的差异
1.能力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知觉、记忆、思维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大器晚成”
4.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差异
(二)气质
1.概念:气质是一个人生而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与“秉性”“脾气”“性情”等词含义相近
2.气质的生理基础与分类学说
(1)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
(2)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三)性格
1.概念:性格指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和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并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3.性格的特征
(1)态度特征
(2)理智特征
(3)情绪特征
(4)意志特征
4.性格的类型
(1)功能优势学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内外倾向学说:外向型,内向型(荣格)
(3)独立顺从学说:独立型、顺从型(阿德勒)
四、自我意识
(一)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认知成分,具有基础地位
2.自我体验:主体的内心情绪体验
3.自我调节: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语言的控制
(三)自我意识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1.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2.自我意识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3.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条件
(四)自我意识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自我观
2.积极地悦纳自我
3.有效的控制自我
4.不断的超越自我
五、人格与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