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北宋司马光生平
全面系统了解司马光生平。。。。
编辑于2020-04-24 16:11:03司马光
生平简介
字君实,号迂叟
1019(宋真宗天禧三年)——1086,享年六十八岁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后代
亲属关系
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官居四品,为人清直仁厚,号称一代名臣
早年经历
幼时
六岁,读书
七岁,能背诵《左氏春秋》,能讲明白书的要意
“砸缸救友”震动京洛
少年
随父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领略风土人情,丰富了社会知识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 12岁,司马光随父亲从东京出发,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教育
内因:博闻强记,好学强识
外因:父亲的培养
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
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
步入官场
宝元元年(1038年),二十岁,中进士甲科
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
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宝元二年(1039年),二十一岁,改任苏州判官
因父亲调任杭州,司马光辞掉华州判官,改任
母亲病逝
辞官回家丁忧守制三年
北方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同宋朝发生了战争,宋朝连连失败
宋仁宗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
司马光父子反对
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二十三岁,司马池病死晋州
丁忧守制三年
读书
著文
《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
了解下层社会生活
庆历四年(1044年),二十六岁,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
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读书
著文
《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秦坑赵军》
庆历六年(1046年),二十八岁,调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
意气风发,心情激动的来到东京
庆历七年(1047年),二十九岁,
贝州农民王则起义
庞籍为枢密副使
司马光《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
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
起义坚持66天,首领王则被杀,其余尽皆焚死
皇祐元年(1049年),三十一岁,
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
皇上不许可
皇祐三年(1051年),三十三岁,
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系统研究《古文孝经》
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
皇祐五年(1053年),三十五岁,
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
修日历
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
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
庞籍罢相,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
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
至和元年(1054年),三十六岁,
去往郓州
提任为通判
负责考察全州官吏
至和二年(1055年),三十七岁,
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
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
嘉祐元年(1056年),三十八岁,
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二、三状),建议皇帝立储
没有结果
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皇帝明确答复
未说服仁宗
司马光沉默
宋朝和西夏休战期
深入民间了解当地人意见
推行绝市和修建堡垒
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兵败自杀
朝廷派御史追查
庞籍主动一人担责
被解除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
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
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
庞籍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
强调“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
要求代庞籍承担责任
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
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庞籍和司马光以忘年之交,互相支持、爱护,难能可贵
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
重回中央
嘉祐三年(1058年),四十岁,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
嘉祐六年(1061年),四十三岁,擢修起居注
连上五状,推辞不受
皇帝不许
迁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任职五年,上疏170余份
多次上书仁宗解决继嗣问题
直到赵曙被立为皇太子
嘉祐八年(1063年),四十五岁,仁宗驾崩,英宗即位
两宫矛盾加剧
进《上皇太后疏》,《上皇帝疏》
力陈国家当务之急应君民同心、内外协力的道理
上《两宫疏》
皇帝没有太后支持“无以君天下”,太后离开皇帝“无以安天下”
又写了两封章奏,一封给皇太后,一封给皇帝
讲历史,摆利害,晓明大义,从全局出发,苦苦相劝
英宗的病情有所好转,太后和英宗的矛盾趋于缓和
前后共上奏章17封
谏官五年
关注上层
解决好皇位继承
皇帝的修身要领、治国政纲等
注意下层
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
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
上书《论宴饮状》,恳请皇帝为民着想,悉罢饮宴
上《言遗赐札子》,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
留任谏职
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
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
治平元年(1064年),四十六岁,
上《乞罢陕西义勇札子》
认为当时在边防组织“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给百姓带来无穷苦难
朝廷不予采纳
又写第二封札子,并亲自上殿面见英宗
说:要防边必须从将帅军政着手,一味拉夫凑数,只能是“徒有惊扰,而实无所用”
又连上六疏
和韩琦辩论
谏言失败
连上五状,要求降黜
方案拟定日久,难以更改
治平二年(1065年),四十七岁,任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
对谏官彻底失望了,连上三状,要求不当谏官
批准他免去谏职,仍进龙图阁直学士
治平三年(1066年),四十八岁,
进呈《通志》
这部书的时间是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
英宗大为赞赏
明确指示,一是接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
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推荐,“德性淳正,学术通明”
任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御史中丞
人物评价
总评
好评
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
不喜欢佛教、道教
对财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薄,没有什么爱好
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死后,他卖掉土地作为丧葬的费用。他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差评
政治生涯并不突出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
因不满王安石而不择优劣尽罢新法
将神宗朝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还给西夏
在新旧党争时,沦为意气及权位之争、不再着重于国政运转
宋朝在多次战争中败北,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仍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等,但除尽罢新法外却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针
史书评价
《宋史》: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聚敛之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
经典评价
忧民误国
个人成就
政治
反对新法
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
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
全盘否定了新法,迅速恢复旧法
后果
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
变法积聚起来的财富,也在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
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
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
对西夏
妥协政策
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
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泛不满
无视小皇帝
激起哲宗的不满
全不懂君臣之义
宣仁太后死后,反变法派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
文化
史学
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
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
文学
不以文学自矜,他评价自己“至于属文,实非所长”
“务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
经学
司马光弘扬儒术,力辟佛老
朱熹将其与同时的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程颐)、张载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
死后哀荣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 ,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
葬山西夏县,目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议论司马光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
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为清海军节度副使,又追贬朱崖军司户参军
元符三年(1102年),追复太子太保
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相时,再次追降左光禄大夫,旋即除名,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
大观年间,追复太子太保
靖康元年(1126年),赠太师,,再次赐谥
宋高宗建炎年间,配享哲宗庙廷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司马光位列其中
宋度宗咸淳年间,从祀于孔庙
明嘉靖年间,从祀时称“先儒司马子”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司马光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
新旧党争
背景
宋神宗赵顼即位,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
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分歧
财政:开源还是节流
变法:利民还是害民
军事:主动进取还是消极防守
熙宁三年(1070年),擢枢密副使
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
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
熙宁四年(1071年),上疏为范镇鸣不平,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
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时间长达15年
元丰七年(1084年),六十六岁,
《资治通鉴》全部修完
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
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
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年),六十七岁,神宗病死,10岁的哲宗继位,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
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
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
上《修心治国之要札子》,谈用人赏罚问题,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知陈州,不久,又下诏除授门下侍郎(即副宰相)
上疏请辞
在周围亲友支持下到任就职
把反对新法而被贬的人招回朝中任职
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
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吕公著、文彦博等
上《请革弊札子》,全部废除新法
废除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
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无限感伤地说:“吾死不瞑目矣!
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
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终于完成了夙愿,实现了政治主张
新旧党争是北宋后期重大事件,使国家政策不停摇摆,给政治、经济、社会、安全都带来巨大影响,是国家的灾难。司马光作为保守派首领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