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史——30年文学概述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包括30年代代表作家及作品。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特点(从20年代开始)包括代表诗人及作品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30年代文学概述
30年代小说概述
左联青年作家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东北作家群
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锋,李辉英等
萧红 《马伯乐》《生死场》《呼兰河传》
新感觉派
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出现
代表作家: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徐霞村,黑樱,叶灵凤等
1928年9月,刘呐欧创办《无轨电车》半月刊
1929年9月,施蛰存,刘呐鸥等合办《新文艺》月刊
刘呐鸥《热情之谷》《都市风景线》 施蛰存《将军底头》《石秀》《春阳》 穆时英《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
京派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林徽因,萧乾,汪曾祺
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
题材:倾向于对“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 风格: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文体:创造出了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沈从文
代表作:《长河》《边城》《雨后及其他》《入伍后》《阿丽思中国游记》《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旧梦》《虎雏》《都市一妇人》《月下小景》,《八骏图》《新与旧》等
分类
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
写乡村与抹布阶级的
两类小说题材
都市病态的展现
湘西世界
原始的自然人性《龙朱》《月下小景》
摧折自然人生的社会现实 《萧萧》《柏子》《贵生》
丁玲
《梦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
茅盾
《子夜》《春残》《夜读偶记》
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新范式的开创
社会剖析小说
老舍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巴金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0年代新诗概述
“向外转”(面向社会)“向内转”(面向自身)
“现代派”诗人
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
以《现代》杂志为阵地 特点: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巧妙结合的朦胧美,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
戴望舒《雨巷》《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30年代散文和戏剧概述
散文
传承了五四散文探索人生,书写心灵和风格多样化的传统,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容量,散文体式等方面有了发展。 先进的青年散文家何其芳,李广田等追求散文艺术的独创与完美,带给文坛清新别致的个人抒情风格。 30年代杂文,继五四以后再读兴盛。 30年代散文的另一新收获是报告文学的收获。
戏剧
话剧发展的转折期
无产阶级戏剧运动
1930年8月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组为“剧联”。
国防戏剧
夏衍 《赛金花》
曹禺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文学论争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梁实秋两次发表《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攻击卢梭 “人性论”“天才说”
鲁迅写《卢梭与胃口》反驳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证
人物:胡秋原、苏文和左翼作家之间。 争论焦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关于大众语文论争
起因:1934年5月,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 焦点:文学语言问题 总结了五四以后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欧化与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了一些“左联”作家否定白话,提出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错误,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梨:《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彭康:《“除掉”鲁迅的“除掉”》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革命咖啡店》《文坛的掌故》《文学的阶级性》和《文学与革命》。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太阳社
成立:1927年秋——上海。 文学主张与创作: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编辑与出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心流月报》等刊物,以及“太阳小丛书”等。 解散:1929年底自动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员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后期创造社
开始标志:1928年1月《文化批评》创刊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成立:1930年3月2日成立大会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举行。 机关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北斗》《十字街头》等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解散:1936年春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梁实秋
特征: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以古典主义的节制为美学要求。 文艺思想:人性为关键概念。强调“文学发于人心,基于人心,亦止于人性。”人性是超阶级的。
朱光潜
核心:人文主义 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用,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30年代的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所开掘,左翼组织的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由是构成了30年代贯穿着多种“人”与“阶级”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的思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