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思维导图,内容有东方既白:先秦文学批评、演进:两汉文学批评、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章 东方既白: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创生与文学批评的萌芽
儒道文化的产生与诗骚传统的形成
文学批评的萌芽
献诗讽谏说
观书知政说
开山纲领——”诗言志“(朱自清《诗言志辨》)
《尚书》内容
“诗言志”内涵
”开山纲领“的影响
”诗言志“的实质
第二节 礼重乐轻: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及其思想观念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文艺与道德修养
文艺与政治外交
关于文学的批评标准
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倡雅乐、反郑声
孔子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影响
孟子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与民同乐
以意逆志
知言养气
第三节 道法自然:道家胎萌形态的审美文学观
老子及其文学观
道
对文艺的态度
奠定”言不尽意“说的基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有无(虚实)相生
虚静、玄鉴说
庄子的文艺思想
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
”虚静“与”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言意关系,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形神论——强调美在神不在形
第二章 演进:两汉文学批评
第一节 经学时代与文学批评
经典的建构
经学时代背景的形成
经学对于文学批评的影响:宗经主义的文学观
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二节 儒家诗教的确立——从《礼记·乐记》到《诗大序》
《礼记·乐记》中的文艺思想
发生论:艺术创作中的心物关系,强调外部作用
功用论:文艺与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
本质论
《毛诗序》的主要文艺思想
情志统一说
讽谏说
”发乎情,止乎礼义“
”变风“、”变雅“说: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六义“说
第三节 长歌当哭: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理论内涵
理论意义
从西方心理学看其心理学内涵
来龙与去脉
第三章 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玄学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玄学时期的文艺思想
才性四本
言意之辨
形神论:不求形似,但求传神
玄学时期文艺观念的新变化
第二节 曹丕《典论·论文》及其时代意义
文体论——文章体裁与风格
说”体“
”本同而末异“
四科八体
诗赋欲丽
文气说——作家论
文气的含义
清浊有体、巧拙有素
七子文气辩
文气说的理论价值
文章论(关于文章价值的论述)
内容
文章的价值和作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意义
提高文章的地位
将文学的价值落实到个人的人格与生命
使文学理论中心转入文学的创作规律和各类文体的特征
第三节 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关于《文赋》
主旨: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地位: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创作论专篇,前承《典论·论文》,后启两晋南北朝文论,如《文心雕龙》
《文赋》的主要思想
创作发生论(构思前的准备):感于物、本于学、心志高洁
创作构思论:构思的过程与想象:虚静——想象——形成艺术形象——表达
创作感性论
感兴之来去决定文思之通塞
感兴具有不可控制性
意义与地位
第一次触及灵感问题
文体论:十体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缘情说
风格说
第四节 刘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的文艺思想
本质论:原道说(《原道》《征圣》《宗经》
文学思想创作论:神思篇
心物关系:神与物游
虚静
风格(《体性》《定势》《才略》
体性
风格的八种类型
风骨
在《体性》基础上提出的对风格更高的要求
基本特征:风清骨峻
真实意义:”风力“
文学批评鉴赏论(《知音》《才略》《程器》)
知音
正确的文学批评
批评的具体方法:”六观“
第五节 钟嵘及其《诗品》”思深而意远“
关于《诗品》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
三种风格类型:《国风》《小雅》《楚辞》
《诗品序》的诗学观
吟咏情性说
感物于情
诗歌本质
自然英旨说
直寻说
直接性
形象性
契合性
滋味说
三义说:兴、比、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