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编辑于2020-06-01 13:07:23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
中国古代信息的传播
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 辅助手段:结绳记事,绘画雕刻,烽烟和旗鼓,木铎
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竹、帛
春秋战国时期的传播活动
政府传播、公关活动、诸子百家
传播载体:竹简、木简、绢帛
传播研究:说服-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
三千年以前的上古时代,集市贸易出现的同时最初的商业广告也出现了
秦代的传播活动
秦始皇统一六国 修筑驰道、统一文字、对传播更有利 焚书坑儒
两汉和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文字传播为主
蔡侯纸出现 但仍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布告和露布
童谣和谣言
我国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官方新闻传播:汉代府报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信息传播活跃
.战争频繁的年代,新闻传播活跃 .此时的传播活动多与战争相关 情报,驿传网络,布告,露布,烽燧
信息传播载体:竹简,木简,帛,纸
东晋末年:废筒用纸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进奏院传发的状、状报、报状--最早的官报雏形
进奏院状内容
皇帝的起居活动 皇帝的召旨 官吏的任免事项 臣僚们的章奏 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进奏院状的特点
#进奏院状的特点 ·刊期:不定期 ·读者对象:地方长官 ·行文:保留了官文书的痕迹 ·时效:早于官文书 ·传播内容:朝廷政事 ·消息来源:一些由进奏院自采;一些选于朝廷动态 ·新闻选择标准:地方官们关注的内容
结论:进奏院状具有一定的报纸的性质,是原始的报纸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报"
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并称”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敦煌进奏院状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信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源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其特点(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者官文书的痕迹: (2) 发报方式是由各蒲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 (3) 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
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官方:烽燧、露布、榜文、檄文、告示等
非官方:书信、著述、赋诗、谣谚、流言、俗讲、变文等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邸报
* “邸报”在宋代之初即出现的原因: •高度的中央集权 •为维护统治服务,限定发布的信息 *含义:出现由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发布工作由都进奏院负责。 *内容: •皇帝的召旨 •皇帝的起居 •官吏的任免 •臣僚的章奏 •军事情报 •刑罚 •新近制颁的法令条例、三省枢密、六曹、寺、监、司的宣礼符牒 •根据皇帝或宰辅的意见要求条布报行的有关材料 *特点:宋代邸报不像唐朝进奏院状,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 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 级官报。 •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 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读者也不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 二三十逐渐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由不定期发型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加大、时效性增强。
定本制度
“定本”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 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 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当时的规定是:“进奏院 所供报状每五日一写,上枢密院定本供报。”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 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 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小报
介绍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的内容主要有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等时事性政治材料。 小报的内容有两个特点:第一,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第二,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由于“小报”的消息,经常“以虚为实,以无为有”,传报时又不认真核实,因此难以做到准确。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 •“小报”出现的意义 •满足了当时人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 补充。 •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 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查禁的原因: •“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 •“小报”对封建统治集团内外政策及其当权人物所进行的指责和攻讦,是统治阶层难以容忍。 *查禁措施: •颁布禁令、加大惩罚。 •加强对进奏官和使臣们的监督。 •效果 •终宋之世,“小报”始终没有完全禁绝。这也说明其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其发行得到社会支持,有一定的生命力
宋代其他的新闻传播活动
•榜文、檄文、诏书、大臣章疏、边报、传单、名人诗文、科举范文、名家书信、制词、行状、碑传、铭志、版本书籍。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信息,也有文化方面的信息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官方的信息传播
没有建立官报发行制度
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小本”由民间私自雕版印刷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正式消息。很可能是宋代“小报”的延续。 •遭到官方查禁
元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1)书籍:印刷精美 (2)商品广告:商品经济的发达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明代官报的抄送和发行制度
•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送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明代“邸报”抄发环节——一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结构 •首先是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 •其次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 •最后是提塘:将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再辗转抄录传至官绅。 •各省派提塘长官常驻京师,担任军情和各项文报的呈递下达以及抄 传“邸报”的任务。提塘办公地点通称提塘报房。
有关明邸报的几个问题
●异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 ●内容 ·皇帝谕旨诏令 皇帝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臣僚们的奏章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 鼎甲单 ●发行周期:每日发行 ●外观:日刊,书册形式,每日出一小册:每册字数3000- 5000; 手写和印刷并存。 ●发行量很大,流行较广。 ●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明中叶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民间报房: 报房很时兴,属民间私营,以赢利为目的,公开活动
抄报行(民间报房的经营情况): 利薄的行业,官方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是公开合法的社会行业。
明代邸报的留传
#《万历邸钞》(摘抄本) •万历年间邸报的抄本,是一个时期的 邸报 明万历年间的邸报抄件,起始于万历 元年(1573年),止于万历45年(1617 年),中间有缺损,共32册,多人抄录, 并未署名。抄录中作过整理,有选择、 删节,也有增加和综合,因此,抄本并 不是当时邸报的原文,而是部分地反映 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翻印件) •报道了一次特大灾异事件,某一天的邸报专门报道了明熹宗六年5 月初六(1626年5月30日)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所谓“天变” 就是发生在北京的由地震引起的爆炸事件。《天变邸抄》对这次 灾异的报道,具体详实,涉及面广,采访了不少目击者和当事人, 在写法上非常类似现代新闻的“倒金字塔”。可能出自民间报房, 临时发刊。 #《急选报》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即1580年5 月5日),距今431年。发现于北京图书馆的急选报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
明王朝对"邸报"抄传工作的限禁
•主要控制抄送这一环节,尤其是其中的臣僚章奏。 •天启之后,各朝禁止在“邸报”上抄传的,主要是涉及军事、刑狱、和朝廷机密等方面的材料。军事文件限制最多
其他新闻传播活动
塘报:一种由下而上,有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 的重要传播工具。 •告示:一种由上而下,有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的新闻传 播载体。 •竹筹:一种写有各种紧急信息的竹签。 •揭帖:类似于小字报或传单。 •旗报:是一种书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旗帜的新闻传播工具。 •牌报——一种写于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
官方:塘报、告示
民间:竹筹、揭帖、旗报、牌报
清朝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
1、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近似,经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2.清代的谕旨和章奏的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 3、内容主要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宫门抄主要报道皇帝的起居、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动态消息。 4、清朝的官报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是为官员们明悉朝政、维护政体服务的。
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1、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两种。京塘是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省塘是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在提塘的日常工作中,抄传发行邸报始终是提塘的一-项重要任务。 2、为了及时处理邱报的春录发行工作,从清初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报房,属于半官方机构。从报房发行到各个省的邸报,抄写和印刷两种方式都用过,乾隆以后,大部分是印刷的了。 3、提塘小报:清代的提塘官们还发行过一种小报, 又称小抄,所刊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旷日持久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主要见于清初顺、康、雍、乾四朝,被官员们视为以科抄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后来,小报受到当局的注意和限制,雍乾两朝一再查处以后,被完全禁止。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1、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多数是衙门中的低级背吏,以刊刻抄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他们所刻发的的报纸主要刊载一般的谕旨和章奏,也被混称为邸报,但有一-定的私营性质。它的出现和盛行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 2、公慎堂:清代最早的民间报房。至少有30年的历史,是乾嘉时代最有影响的一-家报房。 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敏称作京报房。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自乾隆后,基本都是印刷。 4、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内容基本上的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同宫报内部相似。京报的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的评论。各家报房的内容稍有不同。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来源)。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贏利,报费是他们的主要进项。读者也主要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中订阅京报的只是少数。
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各省提塘翻印京报向当地官绅出售。 •一个人名义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辕门抄: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 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辕门:古时军营的门或官署的外门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 其特征是: (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也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没有广告。(3) 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总的来说,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宫文书色彩,但是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事件下达,而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延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它是- -种新闻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