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第一章导论
国际关系研究在一个没有共同政治权威的无政府状态下,相互独立的政治单元如何互动以及如何建立秩序,即研究在无政府状态下政治的运行规则和政治法则。它尝试更好地理解国家间的战争、冲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及探讨国际秩序的根源
编辑于2023-09-09 18:14:39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章导论
国际关系研究起点
1919 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国际关系讲席
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
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
国际关系研究在一个没有共同政治权威的无政府状态下,相互独立的政治单元如何互动以及如何建立秩序,即研究在无政府状态下政治的运行规则和政治法则。它尝试更好地理解国家间的战争、冲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及探讨国际秩序的根源
斯坦利·霍夫曼:国际关系研究一种特殊类型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存在于一个缺乏至高无上的权威的社会里”。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决定单元互动方式。“如何互动”是实证性问题,试图理解独立政治单元的互动模式和条件,比如国家间为什么会有战争?在什么条件下,国家能够实现合作?“如何建立秩序”既是实证问题,也是规范问题,涉及价值判断与排序
国际体系
帝国体系
定义:一个主导国家依靠权力实现对其他单元的控制,建立跨民族的、集中控制的政治权力中心
帝国体系的范围取决于帝国军事力量的大小。力量增加,帝国随之扩张;力量减少,帝国相对衰落
历史上的帝国体系: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大英帝国
封建体系: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政治安排形式,是一种分散的、多重的政治权威体系。封建体系下,权威建立在宗教和政治的双重基础上,教皇和君主平行共存,地方统治者也处于半自治状态。政治义务与效忠对象不基于领土国家,而“取决于自己上级的命运”。封建时代战争不同于现代领土国家间战争。封建战争中,政治义务与忠诚不建立在领土基础上,国内战争与国际战争没有清楚界限
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在相互独立的政治单元之上,不存在一个共同权威。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认为BC前3500年的古代苏美尔城市国家体系是第一个成熟的国际体系。欧洲历史上,古希腊城邦体系、15C意大利商业共和国体系。与今天的国际体系的相似之处:独立的政治单元上缺少共同主权者。现今的民族国家体系起源于1648年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因此也被称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被视为最后一次宗教战争和第一次现代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主权国家的合法性,民族国家开始成为拥有对内和对外最高决定权的合法化的政治组织形式。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民族/领土/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政治权利与权威开始逐步集中于国王及其政府手中。民族国家:在特定地理范围内,掌握对内对外最高独立权威的政治组织。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体系是一种组织政治生活的方式,在过去500年的发展中,民族国家已经取代其他政治组织形式成为了体系中的主要政治单元,民族国家体系已经扩展成为一种全球体系
特征
1.国际社会的成员资格是强制的:国际体系的成员资格并非自愿的、选择的。国际体系的单元无法脱离体系,只能选择被动纳入体系or主动在体系中维护自身独立、争取利益
2.国际社会缺少一个共同权威的存在,处于无政府状态下
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在相互独立的政治单元之上,没有一个共同政治权威的状态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区别
无政府状态
国内政治有法律秩序,存在立法者和执法者
国际政治是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共同主权者来制定法律,也没有国际警察执行法律
武力作用
国内政治中,存在一个合法垄断暴力的集中的政治权威
国际政治中,不存在合法垄断暴力的政治权威,武力是相互独立的政治单元保证生存、维护安全和利益的根本手段
三规律、理论与范式
规律:重复出现的联系,是指出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如太阳东升西降、潮汐的周期性涨落,都是自然规律,是反复出现的持续联系。规律是对相关性的描述而缺少对内在因果联系的解释
理论
定义:对规律性的现象进行解释,包括变量和对变量间关系的分析,要提出变量间的因果联系。如霸权稳定论,假设学者们观察到国际体系中存在单一霸权的时候,国际体系是稳定或者世界经济是开放的。这是发现了一个规律。而作为理论的霸权稳定论,则需要对这个规律性现象提出解释。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从公共物品提供的个角度,论述了为什么当且晋档国际体系中存在一个霸权时,稳定和开放的世界经济才能维持。他认为公共物品的提供是需要成本的,而体系中的行为具有搭便车的倾向,霸权是能够克服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解决方案。沃尔兹:“规律是对事实的观察,理论则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
评判理论的标准
1.较强的解释力。解释力即理论中提出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解释范围和适用性。好的理论中解释变量应当是某类事件发生的主要或重要原因。好的理论应当能够解释很多同类事件
2.简化,用尽量少的变量来解释国际结果,简洁但不失解释力
3.满足好奇心,但也对知识积累有所贡献,具有现实意义
4.界定清晰,包含该理论解释的全部要点
5.可证伪
6.解释重要现象
7.提出丰富的政策建议
范式
源于托马斯·库恩对科学发展的研究,他认为范式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是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范式指一组关于世界政治性质的假设
有时与理论通用,如现实主义理论亦可称为现实主义理论范式。但有时理论与范式无法互换,如民主和平论或霸权稳定论是一个国际关系理论,但不构成一个理论范式
范式也被称为大理论、研究传统、“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批判主义、理性主义、女性主义、英国学派等都是特定的理论范式。这些不同“主义”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对世界政治性质的不同假设。因此,像现实主义理论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理论或者解释,而是指一个理论群,它们拥有一组共同的假设
功能
功能框定理论辩论方向,帮助考虑不同的竞争性解释,界定具体论点的范围,指导经验性研究,帮助理解不同理论的共性和差异等。如,国际关系理论的四次大辩论就是范式之间的相互竞争,反映了对世界政治性质的不同假设。具体而言,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果是决定国家行为的要素,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强调国际体系进程同样影响国家选择。建构主义则是挑战理性主义的前提:国家的身份与利益是外生给定的。建构主义强调应当将国家身份和利益视为内生的,思考偏好形成的问题
有助于同一理论传统内部的争论。如,在现实主义理论范式内,关于均势如何形成存在不同解释:沃尔兹认为对权力的制衡是体系自发、自动出现的,国家对权力变动是敏感的;斯蒂芬·沃尔特在接受沃尔兹的理论前提基础上,提出威胁平衡理论。认为从国际关系现实来看,制衡并不总是国家的政策选择,制衡行为不仅取决于权力能力的相对变动,也取决于国家的威胁感知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
1.提供认识世界的框架
2.提供逻辑一致的因果解释
3.帮助预测
4.为政策制定提供帮助
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
︵一︶国际关系学科的产生与理想主义
学科产生
背景:基于一战的破坏性结果及惨痛教训,国际关系作为独立学科开始建立。一战卷入了当时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人类第一次发现战争的范围和破坏性远超历史水平。战争不再仅局限于军事力量的对抗,而是变成了整个社会的对抗。为在战争中取胜,国家需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进行战争。工业化带来军事力量的机械化,军事力量成为了更高级的破坏工具
过程
国际关系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19 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国际关系讲席
之后,欧美其他大学先后设立国际关系的职位,开设相关课程,出版研究著作和教科书,并创办研究国际关系的社团和学术会
理性主义
反思一战、探索战争原因,主导着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
将战争视为人类社会灾祸并可避免
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逊、诺曼·安吉尔
提出
1917 威尔逊《请求宣战的国会演说》:“必须使民主安存于世界。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目的可以追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也不想支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不为我们将要付出的资源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我们只不过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他认为一战的原因在于欧洲旧均势理论,因此需要在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基础上重建国际秩序
1918国会演说:“十四点计划”:强调民主制度和民族自决,认为民主政府是和平政府;主张建立国际联盟来维护集体安全
1919诺曼·安吉尔《大幻灭》:国家间经济联系的深入会增加战争的成本,使得战争不再是有利可图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商业自由主义的先驱
总而言之,威尔逊和安吉尔的理想主义相信:“人类是理性的,当他们将理智运用于国家关系时,就能够建立起使各方都受益的各类组织;公众舆论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在国家间的交往中,应该抛弃秘密外交而代之以受到公众监督的公开外交,从而确保条约的明智性和公平性。”
国际关系理论论战
第一次论战
时间:20C20S-50S
背景: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发展并没有像理想主义所设想的那样展开。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国际联盟的出现而缓解,在经历了一场全球经济大萧条后,大国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强,最终导致了二战。20C30S以来,强调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再次得到关注,现实主义发起了对理想主义的挑战,即第一次理论辩论。两位现实主义理论大师卡尔和摩根索奠定了20C30S后期到60S古典现实主义研究传统
理想主义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现实主义
古典现实主义:人性解释政治
爱德华·卡尔
1939《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政治秩序研究)》:将理想主义概括为“乌托邦式的国际主义”,认为理想主义所设想的国家间的利益和谐是完全错误的。重新强调国际政治的冲突性质和权力的根本性作用
汉斯·摩根索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奠基人
《国家间政治》:系统阐述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开山之作。强调国际关系是研究在一个缺少共同权威的国际体系下,相互独立的政治单元,即民族国家,如何互动的问题。政治法则根源于人性,由人所组成的国家其行动逻辑也不例外。基于对人性的悲观假设,古典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政治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是无法超越的现实
新现实主义:结构、体系层次、相对实力
华尔兹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结构和国家行为体之间有“国家”这个中间体
第二次论战
时间:20C50S-60S
性质:第二次理论辩论关于方法论和认识论,即我们应当如何研究国际关系,能否通过科学方法得到关于国际关系的客观知识
核心议题:科学是否具有同一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传统主义
国际关系研究的第一代学者多是历史学家、外交家或记者,他们往往通过历史学的、哲学思辨的或法理的角度来分析国际关系现象,因此他们的分析方法更多地依赖于道德理想、价值判断或是历史直觉
赫德利·布尔:古典派是从哲学、历史和法律派生出来的理论流派,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明确依赖判断。如果我们严格按照验证和实证的标准行事,国际关系就没有什么意义而言了
行为主义/科学主义
行为主义挑战依赖判断力的研究方法。倡导精确的、科学的定量研究,主张应当建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的国际关系研究,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国际关系分析中,尝试借助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数学等来帮助更为准确理解国际关系现象
经过行为主义改造的国际关系研究,确立了其社会科学的属性
第三次论战
比较模糊:理论流派+方法论之间的论战
多元主义
新现实主义
第四次论战
时间:20C70S
背景:20C60S 经济全球化、国家间联系日益紧密。西欧一体化发展:合作
论战双方:结构现实主义VS 新自由制度主义
新现实主义
肯尼思·沃尔兹 1979《国际政治理论》
沃尔兹构建了国际关系的体系层次理论,认为体系结果,即国家间的权力分布是制约国家行为的因素。在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范式中,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国家是单一理性的,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生存。在这些假设前提下,沃尔兹解释了国际体系中权力制衡反复出现的原因
新自由主义
商业自由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权力和相互依赖》:对现实主义的前提提出挑战,强调国家并不是国际关系唯一重要的行为体,跨国行为体同样重要;国家并非单一理性行为体及军事权力作用的下降等
新自由制度主义
1982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
基欧汉在接受国际无政府假定基础上,尝试从体系层次构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单元之间的互动方式是体系层次的特征,国际体系进程同样影响国家行为,提出国际制度理论
评价:这次辩论围绕体系层次构建简约理论而展开,框定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命题,影响至今
第五次论战
时间:20C90S
背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重大国际事件本应能预料到,但并未预料到,开始反思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否出现了问题。1998年,卡赞斯坦、基欧汉和克拉斯纳在对国际关系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评估时,认为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的争论将主导国际关系研究
论战性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全方位论战。辩论核心围绕对世界政治的前提假设展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的利益与身份从何而来?国家为什么可以成为朋友?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关注不同问题,也运用不同的概念。理性主义强调偏好、信息、战略和共有知识的重要性,而建构主义强调认同、规范、知识和利益等。建构主义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国际关系的根本性问题:构成社会生活的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国家行动的逻辑是外省的还是内生的,单元的身份和偏好是先验给定的还是后天形成等
论战双方:理性主义VS 反思主义
后实证主义/反思主义
质疑和反对理性主义和实证方法
代表
批判理论
认为理论总是为某些人与某些意图服务的
女性主义
国际关系是在男性霸权观的主导下形成的
后现代主义
一切现实都是社会建构的,都是权力的产物
建构主义
90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第四次论战进入激辩阶段
从人文和社会学中吸取营养,关注“事实”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出来的,尤其是反映行为体身份的利益是如何被构建的
实证主义者/理性主义者
理性主义主要借鉴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在理性行为体的假设下,给定行为体的利益和偏好,然后分析行为体如何互动导致特定结果的出现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国际关系研究是一个独立研究领域? 2.从历史角度看,世界政治存在几种形式?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3.什么是理论?什么示范式?各具有什么作用? 4.评判理论的标准是什么? 5.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几次大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