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先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先秦的思维导图,其中先秦叙事散文《尚书》是第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上古的史书”,是商周统治者讲话记录 时间跨度与甲骨卜辞相近 商周记言史料汇编。
中国文学史 名词解释 秦汉的思维导图,介绍了秦 西汉散文、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史记、两汉乐府诗、东汉辞赋、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的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先秦文学
上古神话
神话
概括:远古时期 以故事形式 ;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主人公:神
自然神
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意义:显示了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先民征服自然
变革社会
文献
山海经集中
其余 经史子集 片段 故事情节较少
山海经
概括: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时期:战国初期至汉代初期
性质:由各个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的资料编辑而成,具有民间宗教性质
内容:山经五卷 海外经四卷 海内经五卷 大荒经四卷 驳杂
神话传说 宗教祭仪
地理 历史 民族 生物…
代表: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神话历史化
概括:神话故事—历史传说
做法:天神下降为人的始祖+史实看待—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
方法:删削和改造
其他:其他民族 中国古代神话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春秋早期,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诗经
概括: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 或称诗三百 305篇 6篇苼诗
时期: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作品
内容:广泛 殷周时期(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社会生活
基本手法
赋比兴
概括: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内容
赋
铺陈直叙:将感情及其相关事务平铺直叙表达出来
比
比兴:以彼物比此物 借事物比喻出来
兴
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情感 引发诗人歌唱
评价
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三种手法交相使用 艺术形象
关注现实 抒发真情实感
形式 语言 形象 手法 艺术成就 光辉起点
苼诗
风雅颂
概:根据音乐性质不同分为
风
音乐曲调 国风-各诸侯国和地区地方土乐
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
雅
正 贵族文人的作品 也有民歌
大雅
小雅
颂
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 节奏舒缓
商颂
鲁颂
周颂
风雅精神
概括:诗歌创作原则 诗经风雅中艺术创作精神
内容 精神:关注现实热情 政治道德意识 真诚积极人生态度
影响
汉乐府缘事而发 建安慷慨之音-继承
后世文人用于文学革新
引导后世在情感的抒发上寻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意识
兴观群怨说
概括:孔子《论语阳货》中提出来的
兴:感发人精神 引起联想
观:引发关注社会现实 世风盛衰得失
群:引起人们的交流—和谐 促进团结
怨:干预政治 揭露社会黑暗和不良政治
六义说
概括: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
来源
毛诗序:承周礼“六诗说” 诗有六义
周礼:风雅颂(音乐性质) 赋比兴(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先秦叙事散文
尚书
概括:第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上古的史书”
内容:商周统治者讲话记录 时间跨度与甲骨卜辞相近 商周记言史料汇编
虞 夏 商 周
评价:文诰独立成篇 结构完整 文学古奥典雅 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甲骨卜辞
春秋(春秋笔法)
概括: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礼仪之大宗
笔法:在史著中灌注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思想倾向:维护周礼 反对违礼僭越的行为 邪说暴行
不是以议论说辞 史事简略记事排比表现
评价:一字寓褒贬 严谨措辞-爱憎 强烈情感色彩灌注史著 -继承
左传
概括:《春秋左氏传》简称 《左氏春秋》为传述春秋而作 左丘明
记事:与春秋重合 个别战国时期史料
思想
维护周礼 崇礼尚德 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以历史眼光记述周王朝兴衰和各诸侯国争霸—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
艺术表现:添加大量历史史实和传说—春秋简短记事-完整叙事散文
评价:先秦散文叙事之最 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
概括:国别史 21卷 各国史料汇编 以国为分类 记言为主 记事为辅
内容:五月撸起粥正进出 八国事—反映儒家崇礼重民的观念
特点
形象思维 逻辑 语言通俗、口语、生动
国别体限制 一个人事迹写一篇文章-向纪传体过度趋势
战国策
内容:刘向 战国 谋臣策士游说各国 论辩时的政策主张和斗争策略
纵横家的思想
战国士阶层的崛起
编排:一个人事迹-一篇文章 纪传体的过渡
语言:文风辩丽横肆 风采其实纵横 时代特征
评价:先秦散文运用的新水平
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
概括:孟子及其弟子记录孟子思想理论的谈话说理散文
特点:长于辩论。风格气势浩然 语言精炼浅进
儒家学派继承发展
语录体-对话体的起源
书面语成熟的标志
庄子
概括: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 庄周
部分:33篇 内外杂三部分 内篇-庄子
三言说理
卮言
重言
寓言(最重要形式):看似无序 思想与情感贯之
文学价值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想象与虚构-超出时空和物我的分别
形象诙诡的论辩风格
寓言—哲学观点的阐述
比喻象征手法-逻辑推理论述
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论语
概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战国初期编纂而成
内容:记言为主 -孔子政治主张 伦理道德 道德观念 教育原则…
对话中的说理形式直接影响先秦说理散文形式
深刻平实 含蓄隽永的语言
孔子及弟子人物塑造
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汲取楚国巫文化和民歌特点—新诗体“骚体”
内容:楚国地方特色曲调 名物 语言-诗赋
形式:与北方诗歌明显不同
宏伟繁复的体制
句式的拉长
兮字大量运用
西汉末年刘向-楚辞体诗集-屈原《离、天 九章 九哥》宋玉 景差
离骚
概括: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主旨
忠君 爱国
美政理念 身世之感
塑造坚贞高洁的主人公
象征手法-香草美人
最引人注目的意象
美人—比喻
君王
自喻
香草 —独立的象征物
人高尚的品德
与恶草相对 政治斗争的双方
复杂巧妙的 象征比喻系统
蕴藉生动
与楚归文化相连
对诗经比兴的继承发展
以男女喻君臣的常见创作手法
打破传统诗歌形式
兮字
楚地方言
自由生动 长短不一新诗体
九歌
概括:吸取楚地民间神话,以民间祭歌的形式 意象清新语言优美 爱国主义精神抒情诗
内容:云 东皇太一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来源:九天 江南楚地民歌 改定保留
评价: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 屈原个人情感思想痕迹不重
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天问
概括:浪漫主义长诗 “曰”字领起 发问 自然人事
问自然 探索天地形成
神话传说和历史兴衰-人事之兴衰
现实政治-传统观念大胆怀疑和现实政治主张-真理孜孜不倦探索精神
千古万古至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