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当代文学史导图
现当代文学细分总结,一张思维导图娓娓道来!发生期19世纪末到1917基础及革命准备,第一个十年1917到1927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第二个十年1928到1937左翼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第三个十年1937到1949以全民族抗战文学开端发展的的40年代文学。本图内容丰富全面,还请细心品读!
编辑于2020-06-21 18:20:08现当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
发生期 【19世纪末—1917】·基础及革命准备
1989年前后观念性的变革
背景
·甲午战争失败 ·严复《天演论》 ·报刊与现代出版事业发展
文学观念变革
首功: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笔名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师从康有为“经世致用”,变法维新,创“新文体”,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
诗
·诗界革命“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理想之深邃闳远”),第二要新语句(来自欧洲、表现新思潮的名词术语),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革其精神而非格式),然后成其为诗。【不彻底】
黄遵宪 《杂感》“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散文
实绩
梁启超“新文体”(觉世之文)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
秋瑾《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
章炳麟
字枚叔,号太炎,著作《序<革命军>》《驳康有为》其行文尖锐大胆,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故为古奥
章士钊,“逻辑文”精辟严谨
小说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多种类型
谴责小说“毫无节制”讽刺谩骂
李伯元 杂志《绣像小说》《文明小史》 《活地狱》《官场现形记》
刘鹗(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
吴蹟人 (我佛山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孽海花》
翻译小说
清末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林纾
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黑奴吁天录》哈葛德、柯南道尔
言情小说
鸳鸯蝴蝶派
特点:言情结合休闲通俗
徐枕亚《玉梨魂》(何梦霞|白梨娘)
“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戏剧
子主题
陈独秀“大学堂,大教师”,
南社陈去病最早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
春柳社李叔同、曾孝谷《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春柳社“文明戏”重表演,轻剧本,剧本不健全,“言论老生”评议政治,剧目配合政治斗争
王钟声《迦因小传》(标志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
文体
黄遵宪:“言文合一”
梁启超《小说丛话》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元杂剧“一代之绝作”)
第一个十年【1917—1927】·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兴起与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标志:五四文学革命
必然性
文学活动
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民主”“科学”口号
胡适《文学改良议》“八事”(革命第一篇宣言)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推向高潮)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与王敬轩(钱玄同)“双簧信”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为社会写实的文学”
外来文学思潮
西方文艺理论
意象主义→胡适《文学改良诌议》 “八事”“新诗”
现实主义→陈独秀“三大主义”
文学历史进化论→“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学”
人道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
历史唯物论→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翻译作品
1918年《新青年》推出《易卜生专号》
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科夫
郑振铎“文学统一观”
作品风格
鲁迅《呐喊》 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浪漫主义
郭沫若《女神》浪漫主义 泰戈尔 歌德 惠特曼 雪莱
郁达夫 自叙传抒情小说 浪漫主义 “私小说”
文学实绩
小说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
诗歌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胡适《鸽子》
沈尹默《月夜》
郭沫若《凤凰涅槃》《匪徒颂》
1920年 北洋政府承认“白话”为国语
文学论争
国故派 刘师培 黄侃 《国故》杂志
林纾 《论古文百话之相消长》“颠孔孟,铲伦常”《荆生》《妖梦》含沙射影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鲁迅《随感录》讽刺国粹家《新青年》批驳《荆生》
《学衡》派 梅光迪、胡先 吴宓
鲁迅《估学衡》“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的远”
章士钊《甲寅》复古
高一涵、郁达夫、成仿吾、鲁迅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整理国故”
文学社团流派
文学研究会 (人生派)
口号: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1921.1 成立于北京
阵地:《小说月报》
发起人:12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翟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鈞、许地山、王统照 )
创作方法:写实主义 “为人生”宗旨(打击“鸳鸯蝴蝶派”)
不足:限定了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通俗文学的创作的研究被轻忽
语丝社
1924.11
《语丝》周刊
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张川岛、孙伏园
莽原社、未名社
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
《莽原》《未名》
乡土作家和翻译家 高长虹、尚铎、台静农、韦素园
创造社
(“为艺术而艺术”|1925|““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1921.7成立于东京
前期 《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 后期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
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
创作方法:“直觉”与“灵感”浪漫抒情
南国社
田汉 戏剧
《南国半月刊》
弥洒社
(“两无两不主义”)
1923
胡山源、钱江春
《弥洒》月刊
浅草-沉钟社
陈炜谟、陈翔鹤、冯至
《浅草》季刊、《沉钟》周刊
朴实悲凉 浪漫主义
湖畔诗社
1922.3成立于杭州
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
《湖畔》
爱情诗
新月社
1923 北京
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陈源、胡适
《晨报副刊》《诗镌》《剧刊》后期《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唯美主义 新格律诗 闻一多“三美”
春雷社
《民国日报》《觉悟》
蒋光慈 沈泽民
历史意义
20年代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
问题小说
“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周作人)
先河:鲁迅、罗家伦、叶绍钧、俞平伯、汪敬熙、杨振声、冰心、胡适、沈玄庐
初出:1918-1920年间
代表作家
叶绍钧(叶圣陶)
教育经历—教育界、学校生活为主题,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作品
《这也是一个人?》
《倪焕之》
《搭班子》《校长》《前途》《潘先生在难中》
《多收了三五斗》
特色
“灰色人生” 冷静观察 客观描写
“同情与讽刺兼备”讽刺温婉醇厚
“同情与讽刺兼备”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结尾饶有余味
外国影响
华盛顿.欧文《见闻录》
契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抹布”情节
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小白船》《稻草人》
许地山(落华生)
初期浪漫主义
“三重纱幕”
异域色彩,小说背景缅甸、印度、新加坡,国内闽粤
宗教气息
”中国的夏多布里昂“
贯穿爱情线索
作品
《命命鸟》
《商人妇》《缀网劳蛛》
后期现实主义
开端:《在费总理的客厅里》
标志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春桃》《铁鱼的鳃》
《三博士》《无忧花》《人非人》《玉官》
冰心(谢婉莹)
初期问题小说
处女作:《两个家庭》
《斯人独憔悴》《去国》
第一部诗集《繁星》
中期“爱的哲学”
爱、童心、自然
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
感伤忧郁 委婉有致
后期现实主义小说
基调:《分》
《关于女人》
冰心体: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融入流利凝练的文字,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蕴不露的闺秀风范。
庐隐(黄英)
《一个著作家》《灵魂可以卖吗?》
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人生是什么?”恨和疑
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日记体、书信体、第一人称叙述
风格哀伤,基调悲戚流露出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王统照
初期 象征 追求爱与美
《雪后》《沉思》《微笑》
《沉船》《刀柄》向乡土小说转变
《山雨》 “北方农村”“农名自觉”
特点
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
追求哲理色彩
“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留下思考空间
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审美价值
观念化抽象化
乡土小说
先行者:鲁迅
代表作家
许杰
“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的作家”
《惨雾》械斗
《赌徒吉顺》典妻
《出嫁的前夜》冲喜
鲁彦
乡土写实派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菊英的出嫁》冥婚
《黄金》《屋顶下》《阿卓呆子》《李妈》
许钦文
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故乡》
《鼻涕阿二》
《石宕》采石者
《疯妇》
彭家煌
稳健沉实,喜剧色彩
《怂恿》《喜讯》
黎锦明
明朗轻快
《出阁》
废名
语丝社
田园牧歌风情
《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母》
台静农
质朴沉郁 悲剧色彩 “地之子”
《蜡焰》《拜堂》《天二哥》《红灯》
浪漫抒情小说
代表作家
郁达夫(郁文)
《沉沦》
处女作:《银灰色的死》
《沉沦》《南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式
自我的写真
自叙传
零余者
感伤的抒情
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
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
结构的散文化
清新流丽的文笔
张资平
《梅岭之春》《冲击期化石》
倪贻德
《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
陶晶孙
《木犀》《音乐会小曲》
私小说影响
叶灵凤
《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姊嫁之夜》《红的天使》《落雁》《未完成的忏悔录》
弗洛伊德学说
冯浣君(淦女士)
《春痕》《劫灰》《旅行》《隔绝》《隔绝之后》
主观个性
胡山源
《散花寺》《电影》《三年》
《睡》(鲁迅称为实践弥洒社宣言,笼罩全群的佳作)
弥洒社
陈翔鹤
《不安定的灵魂》《西风吹到了枕边》《独身者》
C君
林如稷
《流散》《将过去》
王以仁
《孤雁》《幻灭》
滕固
《壁画》
单相思 畸形癖好
特点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自叙传,第一人称叙述
零余者 多余的人
自我写真小说 身边小说
受私小说影响
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达作家的情绪感受,并作为线索
情绪小说 情调小说
散文化 诗化
以浪漫主义为主,兼采现代主义技巧
弗洛伊德:写梦和潜意识
表现主义:
意识流
20年代新诗
诗界革命
梁启超
五四文学革命
词曲化新诗
自由诗
小诗
格律诗
象征诗
现代诗
20年代戏剧
文明戏
春柳社《黑奴吁天录》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近代话剧演出
“言论小生”政治鼓动
19世纪末兴起1916年后衰落
初期
现代话剧运动
先导:对传统戏剧的批判
《新青年》“旧剧评议”
中国现代戏剧理论
戏剧是改善人生的工具
提倡写实主义戏剧
翻译改编西洋戏剧名著
《新青年》1918易卜生专号
建设时期(1921年)
1921.3民众戏剧社
1921.5创办《戏剧》月刊
创办上海戏剧协社
主张
倡导“写实的社会剧”
倡导“爱美剧”
倡导“非营业性质”,反对戏剧商业化
代表作家
胡适
《终身大事》
陈大悲
《幽兰女士》
欧阳予倩
《泼妇》
郭沫若
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历史翻案剧
欧阳予倩《潘金莲》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郑伯奇
《抗争》
最早显露反帝意识独幕剧
国剧运动
熊佛西巜洋状元》《一片爱国心》 余上沅巜兵变》
丁西林
喜剧巜一只马蜂》巜压迫》巜三块钱国币》巜妙峰山》
受英国世态喜剧影响
田汉
原名田寿昌,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领导了南国戏剧运动
新浪漫主义戏剧
反拨传统的写实主义文学观,追求"灵的觉醒"。重情绪重直觉重幻想与想象
旧浪漫主义是睡梦,新浪漫主义是醒梦
作品
1920处女作巜梵峨璘与蔷薇》
第一个正式公演的剧本巜灵光》
"出世作"巜咖啡店之一夜》
巜湖上的悲剧》杨梦梅
巜南归》
巜古潭的声音》
巜获虎之夜》莲姑
巜名优之死》刘振声
40年代代表作巜秋声赋》巜丽人行》
多场式结构
思想内容:感应那个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并随着创作历程的推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则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互辉映
成熟标志: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题材
反映工人生活与斗争的剧本,其代表作是独幕剧巜梅雨》
表现抗日爱国主题
20年代散文
类型
杂感小品
杂文
小品文
美文
散文诗
文艺性通讯
《新青年》“随感录”
鲁迅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野草》成熟标志
《朝花夕拾》
子主题
语丝文体
文笔幽默泼辣,“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美文
周作人
平和冲淡
俞平伯
作品
《燕知草》《杂拌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六月十八夜》
特点
很少触及重大现实问题,以独抒性灵见长。用笔细腻,意境朦胧灵动,闲适伤感,语言运用透出深厚传统的影响
描写繁缛,用力太过少自然之趣
“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
文学研究会
冰心
《往事》《寄小读者》
特点
冰心体:“情绪多于文字” 清丽典雅 温暖柔情 表现“爱的哲学”
意在言外,文必已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
朱自清
许地山
《空山灵雨》 五四运动后最早成册的个人散文集
《生》龙舌兰
《暗途》
《鬼赞》
《落华生》
人要做有用的人
《美的牢狱》
谈禅
子主题
叶圣陶
《剑鞘》《脚步集》
教学经历
《五月三十日急雨中》《没有秋风的地方》
瞿秋白
散文《心的声音》《涴漫的狱中日记》《那个城》
杂文《小言》《寸铁》
文艺通讯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创造社
郁达夫
散文《还乡记》《还乡后记》《立秋之夜》
书简《海上通信》《一封信》《北国的微音》
游记《感伤的行旅》
日记《病闲日记》
郭沫若
梁遇春
新月派
徐志摩
陈西滢
《西滢闲话》
现代散文主要特点
“人的观念”的发现表现个性
扩大表现生活的范围
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受世界文学影响
表现作家深厚学养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左翼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文艺思想背景
革命文学思潮
初期革命文学
1923-1926
邓中夏瞿秋白萧楚女
阵地
《新青年》《中国青年》《民国日报》《觉悟》
强调文学的阶级性
反帝作品
蒋光慈诗《新梦》《哀中国》小说《鸭绿江上》《少年漂泊者》
革命文学
郭沫若
《革命与文学》
时代所要求的文学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历史背景
原因
基本理论主张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
麦克昂(郭沫若)在《创造月刊》发表《英雄树》提出“无产阶级文艺“
不足
左倾幼稚病
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
否认五四文学革命
批判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张资平
《死去了的阿Q时代》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上海成立1936年自动解散
刊物
文学活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
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的大众化”作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
国防文学
与胡风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论争
不足
政治上:“左倾”路线,左的政治运动
组织上: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体当成政党组织
文艺理论上:照搬前苏联,将文学政治化,忽略文学本体特性
文学创作上:某些作家存在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与左翼革命文学不同
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
梁实秋
文艺思想特征
节制
善于选择该写的材料
从古典主义的传统否定五四新文学运动
趋向浪漫主义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一场“浪漫的混乱”
四个特征
对“人力车夫”排作品和爱情小诗不满
对启蒙文化、个性解放主张不满
指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提倡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宣传文艺独立性
人性论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
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以理制欲
朱光潜
美学
宗白华
诗意人生
梁宗岱
象征主义
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冯乃超
成仿吾
钱杏忳
《太阳月刊》《文化批判》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胡秋原、苏汶VS左翼作家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关于“大众语文”论争
性灵文学
京派文学
特点
三十年代小说
发展特点
新人迭出
左翼作家、新感觉派、京派
小说体式日益丰富
历史小说
鲁迅《故事新编》
茅盾《石碣》 《大泽乡》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文学研究会”主力 主编《小说月报》
翻译外国作品关注被压迫民族、俄国和前苏联文学
最早从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知识分子之一
作品
五四时期发表《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和《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 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
处女作
三部曲《蚀》
包括
《幻灭》
《动摇》
《追求》
“一个狂乱的混合物”
写作时的矛盾心理
两种不同的描写视角
作品呈现一种再现于表现相融合的形式技巧
采用了局部象征主义和多重视角,使得心理描写突破现实主义传统手法大的局限更为深刻逼真
表现小资产阶级时代病的多种根源
日本时期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
小说《泥泞》《陀螺》《色盲》
散文《卖豆腐的哨子》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文《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
《虹》
左联时期
知识分子题材
《路》
《三人行》
鼎盛时期
《子夜》
奠定地位
原名《夕阳》
特点
人物
结构恢弘严谨
心理描写
工人 和革命者的形象较为单薄概念化
意义
“农村三部曲”
《春蚕》
《秋收》
《残冬》
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
短篇集《泡沫》《春蚕》《烟云集》
散文集《印象·感想·回忆》《速写与随笔》《话匣子》《茅盾散文集》
《林家铺子》
“缩影”
人物
主题
抗战时期
前期
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
散文集《炮火的洗礼》
主编《呐喊》周刊和《言林》《文艺阵地》《笔谈》
后期
歌颂延安精神的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
中篇小说《走上岗位》
短篇小说集《委屈》《耶稣之死》
散文集《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劫后拾遗》《归途杂拾》
胜利后
剧本《清明前后》
新中国成立
担任文化部长和文联名誉主席和作协主席
郑振铎《桂公塘》
巴金《罗伯斯庇尔的秘密》
宋云彬《玄武门之变》
施蛰存《将军底头》
讽刺小说
老舍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文学研究会成员
作品
处女作
《她的失败》
三部长篇
《老张的哲学》
批判小市民“钱本位而三位一体”市侩哲学
揭示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
《赵子曰》
发表于《小说月报》
喝酒做官玩女人的生活理想剖析了住在北京天台公寓的大学生卑微的心理和空虚的灵魂
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
《二马》
讽刺老马怯弱虚荣、思想僵化的“老民族”里的“老分子”,从二马的冲突中引发了对历史转折时期新旧两代人无法调节的撞击的思考,通过揭示他们不同的心态,反映了新生力量的挣扎和旧势力对新势力对扼杀,并且触及了东西方不同民族要求心灵沟通的愿望及现实的矛盾
老马“好歹活着吧”混世哲学“便是中国半生不死的一个原因”
新旧两代人对比和不同民族文化性格、心态的对比
独辟蹊径
新加坡
《小坡的生日》
童话体
抗战爆发前
长篇
《猫城记》
科幻小说的外衣下寄寓政治讽刺
讽刺对象
中国古老民族劣根性
国民党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革命力量
刚回国
对民族前途的瞻望带能否悲观色彩
《离婚》
通过北平财政科员家庭风波批评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
确定创作的核心思想
批判市民性格和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生活环境、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
《牛天赐传》
《骆驼祥子》
“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
“好比谭叫天唱《定军山》,《骆驼祥子》是我的重头戏”
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
祥子
命运三部曲
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挫折
事业上的买车
生活上的娶妻
悲剧
原因
客观
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主观
自身思想上的局限和性格心理上的弱点
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 个人奋斗的思想
接连打击下的自暴自弃、缺乏自制力
艺术成就
是强者沦落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真切的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虎妞
双重身份
车厂主刘四的女儿
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
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矛盾
性格矛盾
子主题
小人物
老马祖孙
小福子
二强子
祥子悲剧的深广背景与现实依据
白面口袋
性格塑造
心理描写
结构
“三起三落”
京味儿
背景
北平下层社会
语言
斯文、雅谑
北京口语、土语
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文博士》
《大明湖》
中篇《新时代的旧悲剧》
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
抗战时期
长篇
《火葬》
《四世同堂》
四十年代小说的代表作
《鼓书艺人》
方宝庆、唐四爷两个艺人之家
中篇
《我这一辈子》
小说集《月牙集》
《月牙儿》
改写《大明湖》
母女两代相继沦为暗娼对悲剧发出对非人世界的控诉
短篇小说集
《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
《微神》
老舍作品中唯一的爱情小说
短篇小说特点
话剧
《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
主题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继承鲁迅对“国民性”对思考,显出自己的新的开拓和特色
文化批判
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
京味儿
“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老舍的幽默
平民市井气息、帝都文化氛围、母亲的遗传以及狄更斯等人的影响
创作目标
小说语言洗练、平易、机智、俏皮风趣与地方风味
幽默多重性
温厚的同情和峻厉的讽刺,不同对象有所倚重
对象
下层小人物
市侩、无赖、汉奸
过程
为幽默而幽默——故意禁止幽默——返归幽默
成熟标志
《离婚》
现代小说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张天翼
张天翼
原名张原定又名张一之
作品
处女作
《三天半的梦》
短篇小说集
《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移行》《速写三篇》
中篇小说
《清明时节》《鬼土日记》
儿童文学
《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
“灰色人物”系列
小知识分子、小市民、小官僚
对他们庸俗、空虚、愚昧可怜可笑生活进行多方位剖析,抓住他们的矛盾心理,显露可笑之处
底层人物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滥施同情,讽刺愚昧成分,使作品引人深思
《温柔的制造者》 《移行》
官僚
讽刺看似积极投身抗日工作其实一事无成的官僚
《华威先生》
讽刺小说特点
讽刺对象主要是人而非事
着力于人物刻画而疏于情节叙述
讽刺的是有缺陷的人而非人类的缺陷
人分为两类
健康的理想的人
叙述者
充满各种缺陷的人
批判对象
区别于老舍钱钟书的讽刺
是讽刺的不是幽默的,是批判的不是自嘲的,是战斗的不是调侃的,“是一种纯喜剧的、锋利无比的、貌似狠心肠的”讽刺
常用手法——抓特征
强调重复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的某个特征,将之突出、变形、夸张
高超之处在于巧妙使用自相矛盾的方法
首先亮出人物的一面最后让人物自己的言行揭示出他的另一面,这两面自相矛盾暴露出人物的真实面目达到讽刺目的
东北作家群
随笔化、散文化、抒情化
林徽因
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
茅盾《蚀》《子夜》
巴金《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雪》《新生》《砂丁》
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写完《灭亡》用笔名巴金
母亲的“爱的教育”
爱与恨的基本矛盾
制度与人的矛盾
思想与行为的矛盾
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无政府主义与革命民主主义的矛盾
《巴金论》扬风
作品
处女作
《灭亡》
标志巴金作家文学生涯的开始
人物
杜大心
最大的特点“恨人类”
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显现意识流手法
建国前
《死去的太阳》
爱情三部曲
《雾》
周如水
《雨》
吴仁民
《电》
总结
重要性
激流三部曲
《家》
集中反映封建大家庭的典型形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爱情故事
悲剧
高觉慧与婢女鸣凤
高觉慧
形象
作用
高觉新
钱梅芬
高觉新
瑞钰
《春》
淑英抗婚和蕙表妹的悲剧反映妇女解放主题
《秋》
旧家庭分崩离析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
艺术特色
“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注重发掘人情美和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的结构特点
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地位
反映记录五四运动
描写封建大家庭兴衰史集中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发展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体裁
与《骆驼祥子》《子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标志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火》
《憩园》
《第四病室》
《寒夜》
短篇小说
反映外国人民的生活
集中于《复仇集》
友谊
反映国内各阶级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反抗斗争
集中于《将军集》《抹布集》
童话
《长生塔》
政治谴责小说
反映法国大革命
题材
特点
形式第一人称
人物塑造人的心灵探索人的复杂性格
结构主人公娓娓长谈大故事套小故事几个故事反映一个共同主题
老舍《猫城记》《骆驼祥子》《离婚》
叶绍钧《倪焕之》
王统照《山雨》
鲁彦《愤怒的乡村》
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
柔石《二月》
丁玲《韦护》
丁玲
满带着五四以来的时代的烙印的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的先驱
原名蒋冰之又名丁冰之
作品
处女作
《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
早期小说集
《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
30年代作品
短篇小说集
《一个人的诞生》《水》《夜会》
中篇小说 《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长篇小说 《韦护》《母亲》
40年代作品
短篇小说集
《我在霞村的时候》
长篇小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特点
子主题
增强了社会批判意识
文风犀利,锋芒毕露
对女性命运予以极大关注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指琳、璇若、上官碧
作品
《边城》
人生的形式
美
自然美
人性美
成就
《长河》
人性之“常
城市与知识阶级
乡村与抹布阶级
自称“乡下人”
病态世界
《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
既要恢复生命的活力又不要堕落为行尸走肉
爱与美
“神性”
子主题
特色
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
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
李劼人
三部曲作品大量出现
小说题材愈加拓展
现实主义
老舍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子主题
许地山
张天翼
“革命”➕“恋爱”
蒋光慈
洪灵菲
华汉
戴平方
楼建南
胡也频
批评
茅盾瞿秋白
关注社会热点
丁玲《水》
标志“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的小说
茅盾《春蚕》
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
东北作家群
流派
地域文化
湘西山水
沈从文
“边城小说”
京派小说
萧乾
《梦之谷》
凌叔华
《酒后》《绣枕》
靳以
《青的花》《伤往》《前夕》
南疆风情
艾芜
《南行记》
皖南乡村
吴组缃
《一千八百担》
《天下太平》
《樊家铺》
四川民风
李劼人
《死水微澜》
《暴风雨前》
《大波》
新感觉派
简介
与“京派”对立,20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前期活跃于上海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又被称为“都会主义小说”
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译介了横光利一、片冈铁兵、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和未来派、表现派、超现实派的文艺
特征
概括
表现都市社会病态的生活,追求瞬间印象与感受,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题材
半殖民地大都市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侧重表现都市畸形和病态
擅长描写繁华和堕落的人物,造成“海派”的甜俗之气
艺术表现
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上有所创新
“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创造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新现实”
通感现象
“钟的走声是黑色的。”
意识流
跳跃性时空颠倒
人物刻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对人“精神内涵”的开掘
施蛰存《梅雨之夕》《春阳》
作家
刘呐鸥
原名刘灿波
《都市风景线》《赤道下》
《游戏》《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礼仪和卫生》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开山作家
采用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相适应的跳跃手法,、意识流手法着重暴露了资产阶级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写出了大都市的病态和糜烂
但他在暴露都市的同时却也不无欣赏,流露出病态的情调
穆时英
《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
第一部《南北极》无新感觉派特征,以流浪汉为主人公,宣泄流氓无产者的情绪。1932年后转向,采用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方法状写上海社会人物和生活
描写都市的爱情主题,表现爱情和死亡的主题
《公墓》
较多描写上海“十里洋场”畸形的“风景”,充满“战栗和肉的沉醉“半殖民地都市,人物内心的悲哀“在悲哀的脸上戴上了快乐的面具”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上海的狐步舞》
《黑牡丹》
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施蛰存
最初试作
《江干集》《娟子姑娘》《追》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
心理分析小说
受 施尼茨勒 影响 并翻译其小说
使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去开掘人物的潜意识和隐意识领域,表现人物的变态心理和梦幻心理,引出本我(性本能)和超我(道德)尖锐冲突的主题
《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品行》
《春阳》《雾》
最后一本小说集
《小珍集》
回归现实主义倾向
黑婴
徐霞村
叶灵凤
发展历程
萌芽期
1928.9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 同年被查禁
发展期
1930.9施蛰存、刘呐鸥创办《新文艺》至1932年
成熟期
1932.5施蛰存主编《现代》标志新感觉派作为小说流派形成
解体
施蛰存此曲《现代》编辑一职
评价
积极
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弊病
对二重主义人格的描写存在教条主义地将人物弗洛伊德化
在暴露大都市资产阶级男女的荒淫堕落时流露出对这种腐朽生活方式的留恋和欣赏,表现出作者主体精神的某种颓废
悲观主义倾向
三十年代新诗
左联
殷夫
《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
其诗被鲁迅称为“东方的微光”
中国诗歌会
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
新诗歌派
继承发展20年代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接受苏联现实主义影响和左翼文艺运动影响
注重诗歌现实性,提倡诗歌大众化
创作纲领
大众歌调
创造大众化诗歌,大量采用歌谣小调等民间诗体,使诗歌普及到民众
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
过分强调语言通俗和描述生活,造成诗歌等苍白浅露
成员
蒲风
诗歌刚健质朴,面临崩溃的动乱的农村和中国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绪是其诗歌的两大主题
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
杨骚
穆木天
王亚平
柳倩
温流
江岳浪
《新诗歌》旬刊
“国防诗歌丛书”
中国诗人协会
艾青
《大堰河》
田间
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
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
臧克家
泥土诗人
第一本诗集《烙印》
《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作》《运河》
第三个十年【1937—1949】·以全民族抗战文学开端发展的的40年代文学
当代文学史
问题小说是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新闻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心理精神的需求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