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的分类和方法,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6-23 08:52:33诗歌赏析
咏物诗
道
常见意象
花中四君子
风花雪月
有特征的物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烘托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修辞手法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情感内容
积极健康
理想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孢负
②希望实现个人理想
③意欲作者报效国家
节操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
消极悲观
①表达怀才不遇的伤感
②或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
命途多舛的伤感
或抒发年华易逝
法
标题
咏、吟
类比
物的特点+作者的志向
术
物是什么?
描述了物的什么情景?
物的特点是什么?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志向。
器
示例
《石灰吟》
本诗描述了石灰的产出、焚烧的情景,写出了石灰的洁白、结实的特点,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志愿以及高洁情操。
《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意思是,秋天蝉声不断,引起了身陷囹圄的诗人的无限愁思。诗人触景生情,情因景生。情感从何而来,是因闻见了蝉声。该诗用起兴对起开篇,将蝉声与愁思对举,两相映照,下笔自然,工稳端庄。即是咏物,物必在先。首句咏蝉,次句写己。咏物非本意,借物抒情才是目的。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国的帽子,指代囚犯。在此指诗人自己。《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因楚国在南方,南冠一词,便由此而生。后人借来用以指囚犯。首联两句诗衔接自然,浑然天成。写蝉时,抓住两点:时间是秋,动作是唱;写人时,抓住三点:身份是囚犯,心理活动是愁思,愁思的程度是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承接首联,是隔句相承。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继续写蝉,第四句承接第二句继续写己。不堪:承受不了。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玄鬓称蝉。白头吟:乐府曲名。据《西京杂记》说,西汉时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对才女卓文君的爱情发生危机,卓文君作《白头吟》诗:“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终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两情重归于好。“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的字面意思是,蝉凄切的悲声仿佛是在一遍遍吟唱卓文君的《白头吟》“凄凄重凄凄”,这声音真难以让人忍受。深层意思是,蝉啊,你不该对着我这鬓发苍白的牢狱之人唱你凄凉的歌。你的吟唱正好刺痛了我的内伤,正好引起了我的愁思。骆宾王巧借“白头吟”用来一语双关,加深了原意。首联写听觉,由蝉及人,闻蝉声而动客思;这一联写视觉,由己及蝉,观玄鬓而自悲伤。蝉是玄鬓,我却白头;我身陷囹圄,它来往自由;它倚树高唱,我独自哀愁。它如今的玄鬓,我过去也曾拥有,别看我现在白发满头!它如今的吟唱,我过去也曾练就,别看现在用铁锁锁紧了我的歌喉!蝉啊,你就是我的从前,你就是我的化身,我何时能脱去囚服像你一样蜕皮羽化,获取自由?这两句诗沉郁深婉,感人至深,令人叹惋。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蝉如此,我和它还会有什么两样?这两句诗至少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是在咏蝉,深层意思是在借物抒怀。在这里,蝉即我,我即蝉。“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响易沉”更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诗人结合自己的身世和处境,在选取意象方面十分精当,用露和风两种自然现象既适用于蝉,又适用于人。这里的露和风,一旦入诗,就不是普通的自然现象,而是注入了诗人的情感,由物象转化成了意象。所以,“露重”、“风多”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是咏蝉,处在不同环境的人所选的角度和立意皆不相同。初唐虞世南也有一首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身居高位,诗的字里行间迸发出的都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难见半缕愁绪。因冤狱而被投入大牢的骆宾王岂可跟虞世南同日而语。同是写露,在虞诗中用来供蝉饮,在骆诗中则因“露重”而“飞难进”;同是写风,在虞诗中不用借,因蝉已身居高位;在骆诗中则嫌“风多”,自己的声音难以发出。所以二人同咏一物,题材相同,时节相同,则立意迥异。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对照杨炯的《从军行》与杜甫《蜀相》,两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则全篇就木然无光了。此诗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所说,乃“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
《竹石》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梅花》九首(其一)
羁旅思乡诗
道
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衬托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
虚实结合
修辞手法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情感内容
羁旅之苦
客居他乡的艰难、幽怨
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思乡之切
感念亲人之爱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人生感叹
年华易逝的苦闷
怀才不遇的苦闷
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法
标题
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节日
术
炼字
通过哪些字词,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示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
《夜坐》
夜坐 许继 雨歇宵影澄,天清月华素。 空山秋欲来,凉意先在户。 萧萧林樾风,泫泫幽篁露。 草虫亦何知,含凄感迟暮。 深思无与言,美人隔云路。 迢迢银汉章,无声自西去。 【注】①樾:树阴。②泫泫:水滴下的样子。 1: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让我们一步步感受到渐浓的秋意的?(3分) 2:诗人深秋夜坐中产生了哪些思绪?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人先描写秋意降至的环境。雨后的山影澄澈如水,天空清朗,月光素洁。(1分) ②接下来写让人感受到的已至“秋意”。“秋欲来”,空阔的山中,庭户间悄然升起微微凉意。(1分) ③最后写“秋意”已至。风声与露水渐渐加重,林阴中发出了萧萧的风声,竹林里酝酿着的露珠泫然流动,秋气漫天而降。(1分) 2:①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流逝;知音难遇(或者“表达自己不得赏识,不得重用,仕途不顺”也可);一个人越发得孤寂落寞。(3分,每方面1分。)②露水打湿了草丛,草中的百虫似乎也感受到了岁暮将至,诗人感到人生短暂;“无语言”与“美人隔”是指理想中的知音难求;既然无人可谈,还是坐着吧!诗人把深深的人生悲哀,融入浓浓的秋意里,孤寂落寞之情自现!(2分,能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作者 许继(1348-1384)明初诗人。谱名可继,字士修,号观乐生,宁海清泉山人。出身于儒学家庭,家境比较贫困,但性质高朗,童时已有成人之志。以学贤哲自勉,刻意经学,玩心天人,究颐探微。善古诗,能文词,力逼汉魏。
“萧萧”描写出了林阴中发出了萧萧的风声,“泫泫”描写出了竹林里酝酿着的露珠泫然流动,渲染出一幅秋意渐浓的情景图;表现了诗人感叹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流逝,以及孤寂感。
送别诗
道
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漏桥”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修辞手法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情感内容
豪壮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雄奇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苦怨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法
标题
“送”“别”“赠”“酬”等。
术
炼字
通过哪些字词,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示例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本诗前两句通过“黄云”“白日”“北风”“雪纷纷”渲染出了荒寒壮阔的情景(送别时的环境),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慰藉与鼓励他抖擞精神去奋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 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鉴赏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诗人通过 “碧”“红”的对比,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留给诗人深刻印象; “接天”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映日”与“荷花”相衬,渲染出绚烂生机的场景,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也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渡荆门送别》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平野尽”“ 大荒流”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描述出了诗人与送行者“行舟流览图”,以借景抒情地方式,描绘了山水之美,表现了对友人送别之情。
边塞征战
道
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
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
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
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
乐曲类
《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
成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烘托虚实
典故
人物
修辞手法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情感内容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法
标题
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术
示例
《别董大》
山水诗
道
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瀑布、河流、湖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白描
工笔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五觉
修辞手法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情感内容
热爱自然,赞美山河
向往自由,厌倦官场
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法
标题
风雪
术
示例
《别董大》
田园诗
道
常见意象
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白描
工笔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修辞手法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情感内容
热爱自然,赞美山河
向往自由,厌倦官场
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法
标题
过
术
示例
《别董大》
咏史怀古
道
常见意象
古迹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对比
典故
衬托
联想
修辞手法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情感内容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法
标题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
术
示例
《别董大》
即事抒怀诗
道
常见意象
叙事
写景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叙事
虚实结合
白描
衬托
侧面
正面
环境
人物
典故
写景
直抒胸意
联想
想象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修辞手法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情感内容
热爱生活
隐居舒适
抒发感慨
怀才不遇
法
标题
术
示例
《兵车行》
《长恨歌》
《卖炭翁》
三吏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