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思维导图 姚卫柱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发信者
符号化者
子主题
受传者: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收信者
符号解读者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符号
意义
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媒介: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直线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单向直线过程、缺乏反馈
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互动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
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流动
实质上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
结构性:传播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结构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为了与传统的微观、单一的过程研究相区别这种研究一般被称为系统研究或传播总过程的研究
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从事传播系统的双方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多重结构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等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受传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
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
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
唤起现代受众的觉醒,使其超越被动和麻木的“大众”状态而成为“能动的传播主体”,成为有批判能力的“理性市民”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论运动
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就不能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便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
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