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 “艺术本质论”框架
王宏建版本的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的框架
编辑于2020-06-29 16:58:27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艺术的社会本质
3.艺术与社会生产
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 即精神生产
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的 两个层次的含义
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对应物质生产, 是精神生产,是特殊的方式
“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 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从人的需要和生产目的看,两者不同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从产品消费看,两者不同
一般生产劳动产品
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
这两种生产的产品的消费是不同的
关于艺术生产的错误观点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
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 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意义
艺术生产异化的表现
已经不是为了精神消费, 而是为了利益
艺术品变成商品
艺术家变成受雇的劳动者
我国艺术生产的意义
艺术生产应作为真正的精神生产
艺术家是自由的审美创造者
社会主义时代的艺术家应自由自觉进行艺术生产
2.艺术与社会生活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内涵
意义
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选择的自由
在更深层次上解释艺术的社会本质
1.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几种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政治、法律等制度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多种形式
不同的社……形态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
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决定于经济基础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各种社……形态之间相互影响、作用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通过“中间环节”联系经济基础, 与中间环节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影响艺术
两者不是平行关系
艺术、政治、经济三者联系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影响艺术发展
艺术反作用于道德
艺术、道德、经济三者关系
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
宗教从根本上否定艺术
艺术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本质
宗教对艺术影响很大
艺术与哲学
影响艺术创作
艺术反映哲学观念, 给世界观形成以积极影响
美学观和艺术互相影响
艺术与科学
科学推动艺术形态发展
科学创造了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
科学和艺术有很大不同, 且存在对立现象
艺术的认识本质
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认识本质的几种观点
康德的观点(天才)
席勒和斯宾塞(艺术是游戏的产物)
我国理论界(情感传达、心理功能、单纯的形式构成)
艺术认识论的内涵
艺术认识论的科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掌握”世界的方式(马克思提出四种)
“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方式
“艺术”的方式
“宗教”的方式
“实践——精神”的方式
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本质(支配)
真实性
形象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 和作为艺术对象的艺术形象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更远离经济基础,寻求真理
哲学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抽象,思维活动)
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形象,创造性想象活动)
哲学作用于人们的理知 艺术作用于理知、情感,给人审美享受
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 其他社……态的基本特征
不同文艺形式的形象性具有不同特点
文学作品的形象特点
音乐
绘画,雕刻
艺术形象的特性(两种说法)
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主要)
真实性,典型性,情感性,审美性
艺术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 以感性的形态呈现给欣赏者
从创作过程看
从艺术欣赏角度看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从创作过程看
从艺术欣赏角度看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浪漫主义艺术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现实主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再现”与“表现”艺术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再现的真实
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再现性艺术
概念、偏重写实
再现性艺术的特点
融合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
融合再现和表现
再现性艺术的真实是一种假定化、审美化的真实
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 ——表现的真实
“表现的真实”的概念、特点
艺术真实性是再现真实 和表现真实的统一
在现和表现不能分离
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思想是真实的
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艺术典型的特征
艺典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 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
艺术典型必须具备……
艺术典型还要体现出艺术家的 独特个性和独特的创造
艺术典型的重要性
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反映现实美
艺术与现实美的关系
现实美的分类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美的内涵
艺术美的特点
艺术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艺术美是更高一级的美
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
现实丑(补充)
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的审美本质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概念)
“人化的自然”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和美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美是形象的真理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美的事物(符合美的规律的事物)
美感的本质
美感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美感发生根源 和人类审美认识根源问题的试论
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美感形式的多样性
感官的快适占主导
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互为补充
郑板桥《墨竹》
徐悲鸿《奔马》
吴作人《骆驼》
理性的满足占主导
罗中立《父亲》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从艺术和艺术家的关系看
强调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点
艺术家的作品是他自己的审美观念,是“胸中之竹”
情感在艺术中的 作用和地位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实践性与主体性
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体现在艺术家对技艺和媒介的把握上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形象性
形式美与形式感
创造性
就作品而言
就创作主体而言
艺术的情感特征
情感的内涵
情感的重要性
在艺术形象中无不渗透着情感
情感在艺术欣赏中也十分重要
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
欣赏者……
审美情感伴随着审美认识和理解产生
审美活动中,情感和思想是交融的
艺术的历史存在性
“时代精神”的渊源
歌德、黑格尔
时代精神是历史性地看待 不同时代艺术风格的一种方法
艺术本质的结论归纳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 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认识现实、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有的方式即审美方式
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 它是随历史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的
本章重要知识点补充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
“改造社会”是他思考的重心
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欧洲哲学史上 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著作40多
美学思想主要在《理想国》 《大希庇阿斯》《斐德若》
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 古典哲学和美学集大成者
建立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
美学思想主要在《精神现象学》《美学》
他的美学理论核心“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
把唯心辩证法用于美学研究 (象征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康德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艺术意象
情感符号说
代表人物
恩斯特·卡西尔(德)
苏珊·朗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