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毛概
自考生必备!毛概是政治基础复习的重头戏,需要我们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对重点的把握上,才能胸有成竹应对考试。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毛概期末总复习第一章到第七章的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希望帮助大家把握全局,理清逻辑。自考加油!喜欢的话不妨点个收藏吧,后续会为大家带来更多干货!
编辑于2020-07-07 08:47:02毛特论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思想理论条件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客观需要
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长期的封锁禁运,使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成为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
标志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开展并趋于成熟
1945年 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要求
深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要求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 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
要求
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 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仍是中国人民不断 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指导我们前进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 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 大众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是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革命 领导革命的是无产阶级 指导革命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的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 有别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与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不同 它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造成资产阶级专政 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联合专政,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不同 它只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而不破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是其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是其主力军
城市资产阶级是其可靠的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是其革命的动力之一
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
原因
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 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 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成员大多出身于破产农民, 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原因
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 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的
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 所以革命必须有资产阶级参加 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前途
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坚决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条件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者相互联系、紧密衔接
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其内容上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其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势、民族特色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道路
井冈山斗争时期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
可能性 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 间接统治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 四分五裂,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
群众基础 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 人民革命的愿望强烈 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客观条件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坚强后盾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主观条件 党的领导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势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意义
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原因
新民主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 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占很大比重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 三改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意义: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联系 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意义
极大提高了了工人阶级和广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创举 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结果
为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十大关系》 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确立了“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 直接的间接的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的基本方针
背景
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当时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实践表明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仍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 第二次结合
要求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党的八大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 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 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
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分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 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名之间的矛盾 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矛盾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平等 团结互助的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背景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要求
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历史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形成过程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1982年 党的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1987年 党的十三大 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1992年 党的十四大召开和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1997年 党的十五大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写入党章 1999年栽入宪法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命名和确立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括: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 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摆脱了长期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倾向 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推进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精髓
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步走 战略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国两制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李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是指导我们党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六章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历史根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现实依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发展的必然
形成过程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体,以马克思李宁主义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纲领等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品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纲领等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政策、理论、纲领等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要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的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形成条件
根本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
现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经验借鉴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阶段 2003年初-2003年10月 这阶段胡锦涛同志从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阐释了发展的重要性和含义,强调了发展应应以人为本,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着重强调要紧抓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阶段 2003年11月-2004年4月 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系统阐述了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基本要求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成熟阶段 以十七大为标志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具体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具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品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具体要求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确认识、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具体要求
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需求
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接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