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认知
教师考编 第二部分 心理学 第二章 认知
编辑于2020-07-26 13:34:03第二章 认知
第一节 感觉(认知起点)
感觉概述
简单的心理现象,认知的起点。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受性与感觉阈值
感受性(一种能力)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感觉出两个同类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觉阈值(测量能力范围)
绝对感觉阈值(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值(最小变化量 或“最小可觉差”,用来区分两种刺激的不同)
二者关系
成反比关系,感觉阈值越大,感受性越差。
感觉到的种类
外部感觉
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肤觉
触觉
冷、温觉
痛觉
内部感觉
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
动觉(运动感觉)
平衡觉(静觉)
机能觉(内脏感觉)
饿、饱、胀、渴、窒息、恶心、疼痛……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的现象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
马赫带现象:明暗交界线。绿叶衬红花。
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
先苦后甜
感觉后效
是指在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不会立即消失。
如:电影制作所运用到的心理学现象或原理有:感觉后效、感觉记忆、动景运动等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系统机能丧失后,其他敢接系统机能来弥补。
如:盲人听觉灵敏
联觉
一个刺激引起多种感觉
如:红色热烈,蓝色冷静
第二节 知觉
概念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受到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制约。同物不同人,感觉相同,知觉不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特征
理解性
其实质是:旧经验与新刺激 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联系,以保证理解的全面和深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的进行加工)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安静的自习室手机响了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书中的加黑字体
对象的活动性
夜空中的流星、动感的音乐
刺激物的新颖奇特性
生物老师带来一个人体器官标本
影响知觉………...…主观因素
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定势
整体性
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重属性整合为一的过程
同曲,不同人唱或者不同乐器演奏,仍被人们知觉为同一首乐曲。
恒常性
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我们认为大小没变,仍然以其实际大小来知觉他。
种类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对空间特性的知觉)
大小
形状
距离(深度)
方位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he顺序性的反映)
计时器
自然昼夜
四季更替
人的生、心理周期性变化来估计时间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移位产生的知觉)
动景运动
电影画面、霓虹灯的动感
诱发运动
月亮在动,实际是浮云在动
自主运动
黑夜注视空调开关,光点似乎在动
运动后效
火车前行,树木后移。/ 瀑布飞流,田野上升。
社会知觉(印象形成效应)【对人以及社会现象的知觉】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定型效应)
商人很聪明/老师的孩子学习好/女子温柔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idol的一切都是好的/讨厌的人身上一无是处(扫帚星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
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熟悉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人们在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期待效应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往往带有固定倾向。
只要条件存在,主观无法克服错觉
种类
大小、形状、方向、形重、倾斜、运动、 时间错觉(爱因斯坦相对论/欢愉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积极和消极作用
室内设计多用镜子装饰房屋,空间会“变大”
飞行员在海上飞行容易产生“倒飞”的错觉,易引起飞行事故
观察
概念
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品质
目的性
全面性
精确性
敏锐性
培养
观察前做好观察的准备
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
丰富相应知识
充分准备
提出具体方法
制定观察的计划
观察中培养观察的技能
有序的进行观察
多种感官活动
有积极的思维
观察后及时总结观察结果
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第三节 意识与注意
意识的概念
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的,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是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注意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
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常伴随其他心理过程发生。
特点
指向性(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
指向性不同,注意到的对象就不同。
集中性(心理活动在特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注意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概念: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
客观(刺激物):强度、新颖、变化
主观(人本身):需要、兴趣、情绪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概念: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和维持的条件
加强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目的明确、理解深刻,达到目的的愿望越强烈,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合理组织活动
及时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提出加强注意的自我约束、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培养间接兴趣
对索大到的目的、获得的结果感兴趣。间接兴趣越稳定,越能对活动对象产生有意注意
排除干扰(坚强的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熟练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
广度(范围)
同一时间,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数量
一目十行/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影响因素
对象特点
意志力(有无坚定的目的)
主观状态
相反品质
注意的分散
转移
注定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分配
同一时间,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多种不同活动
影响条件
对所注意对象的熟练度
几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的功能
选择
确定心理活动的方向
保持
信息加工的必备条件
调节与监督
控制、调节活动方向和目的,是注意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紧张和疲劳
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和锻炼学生意志力
应交替使用,合理组织,培养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促使有意注意向有意后注意转化
第七节 语言
言语(心理现象)
概念
人们用语言交流的过程、
形式
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
独白
书面言语(可表达、可接收)
内部言语
语言(社会现象)
概念
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合、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第六节 思维(认知过程的核心)
含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如:思考、考虑、揣度、反省、设想……
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特征
间接性
是指思维活动不是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中介和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
如:根据动物行为推知天气/根据太阳位置推知时间
概括性
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反映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如:根据根、茎、叶、果等共性,把枣树、梨树等树木成为果树
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思维的间接性以概括性为前提。
种类
按发展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
思维不能离开感知活动活动作
如:儿童边数手指边数数
具体形象思维
思维离不开表象实物
如:儿童计算2+3=5,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而是2个手指/苹果+3个手指/苹果
抽象逻辑思维
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
如:计算公式、定理、证明……
按逻辑性
直觉思维
未经分析就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
如:医生问诊迅速做出判断/公安查看现场迅速做出案情判断/学生未经解题迅速做出合理猜测
分析思维
经过逐步分析,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如:学生逐步解题的过程/医生会诊分析病情
按指向性
聚合思维
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
有方向、范围、条理
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规则解决问题,产生一个最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
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独特(创)性
要求知识储备量大,可以自由组合以往的知识经验
从一个目标出发,沿不同路径寻求答案
如:一题多解
按创新成分
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
按过程依据
经验思维
以日常经验为依据
理论思维
以科学原理为依据
基本形式
概念(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如:鸟是“有羽毛,无齿有喙”的一类动物
判断
推理
归纳推理
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
演绎推理
由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
比较与分类(确认异同点)
抽象与概括
抽象: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思维过程(在同类中挑重点)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把同类重点应用到群体中)
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理论指导实际
系统化:知识建构
品质
广阔性和深刻性
广泛、联系、全面
钻研本质、主要矛盾、规律与发展
独立性和批判性
独立、不依从、不盲目
冷静、不轻信、有主见
逻辑性和严谨性
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推理严谨、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灵活性和敏捷性
灵活变通、发散思维、随机应变
迅速、当机立断、沉稳应对
创造性
求同也存异
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从问题开始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克服某些定势的消极作用
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
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五节 想象
表象与想象
表象(记忆范畴)
表象含义
事物不在人的面前,人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操作性
想象(思维范畴)
想象的含义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的特征
主动性
丰富性
生动性
现实性
新颖性
深刻性
…………
想象的功能及过程
功能
预见
补充
替代
调节
过程(加工方式)
粘合
夸张与强调
拟人化
典型化(具代表性)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天上的浮云像动物/精神病患的幻觉、药物、大麻导致的幻觉/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有时需要意志力的参与
如:pianB
再造想象
读小说、读诗句产生的想象
产生条件
丰富的表象储备
提供词语和实物标志
理解词语he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
在脑中独立创造的新形象
艺术创作、作家创作小说
幻想
指向未来,与个人愿望相联系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帮助学生增加感性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奠定丰富的表象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提供丰富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幻想,鼓励、珍视学生的幻想,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变为理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
第四节 记忆
含义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过程
识记(输入、编码)
种类
按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按材料性质和识记方法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影响因素
有无明确的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效果
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识记的方法
保持(储存)
信息的变化
内容量
…….质
回忆和再认(提取)
种类
按储存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0.25-4秒)
短时记忆(1秒以内)
长时记忆(1秒以上)
按记忆内容不同
形象(陈述性记忆):一感知事物形象为内容。见过的人、景、物
运动(程序性记忆):一过去做过的动作为内容。游泳、体操、舞蹈
情绪(陈):体验情感情绪。受过的惊吓、做过的错事
语义(陈):一般知识和规律记忆。单词、符合、公式
情景(陈):个人经历场景。去过的地方、参加过的活动
按内容性质不同
陈述性记忆
有关事实和事件,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需要意识参与。
程序性记忆
如何做事或如何掌握技能,包括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需多次尝试才可逐渐获得,通常无需意识参与。
按意识类型不同
内隐记忆
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
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按记忆时间不同
回溯性记忆
前瞻性记忆
品质
敏捷性
速度和效率品质
持久性
记忆的保持品质
准确性
正确和精确品质
准备性
提取和应用品质
遗忘
含义
不能回忆或再确认,错误的回忆或再确认,信息提取失败或提取错误
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的遗忘(记忆)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方法
时间因素
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
干扰说(詹金斯、达伦巴希)
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其他刺激干扰
压抑说(弗洛伊德)
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痛苦的经历产生不愉快感,引起压抑的动力源。
提取失败说
一旦有正确的线索,信息就会提取成功
同化说(奥苏伯尔)
高级概念与规律可代替低级概念与规律
学生记忆的发展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
合理安排及教学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的规律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敏捷性
速度和效率品质
布置各种定时性记忆作业并进行课堂提问
持久性
记忆的保持品质
加深对识记材料的理解,使其系统化,并进行合理的复习
准确性
正确和精确品质
认真识记和复习,是材料形成精确的联系,养成经常自我检查的习惯
准备性
提取和应用品质
对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及掌握追忆的技能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过程后)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掌握复习的“量”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贯穿始终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理解材料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方便信息储存和提取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