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师考编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编辑于2020-07-27 16:51:06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科概况
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是一门建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
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拥有自身独特的课题
研究内容
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学与教的五大要素
学生
学习的主体
教师
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教学内容
主要信息
课程标准
教材
课程
教学媒体
教学内容载体和表现形式、信息传递工具
教学环境
物质环境
课堂自然条件(温度、照明)
教学设施
空间布置
精神环境
课堂纪律、气氛
师生、同学关系
校风、社会文化背景
学与教的三大过程
学习过程
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6个)
明确目标
分析任务
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设计教学课程
实施教学
教学评价
评价、反思过程
贯穿始终
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判断
对教学活动的监视与分析
课后的检验与反思
发展概况
诞生
标志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
发展
初创时期(20C 20s以前)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家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 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先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初创期重要人物与其代表作
俄国-乌申斯基-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 对当时的心理发展成果进行总结,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 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美国-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西方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中国-房东岳-1908年-《教育实用心理学》 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成为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发展时期(20C 20-50s)
20C 20s-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结果 30s -心理学学科迅速发展,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s -弗洛伊德有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等理论加入研究 50s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以及信息论的思想也颇受关注 学习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
20C 30s 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探索 代表人物-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提出“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观点)、布伦斯基、鲁宾斯坦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26年陆志伟翻译出版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50s 我国开始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
成熟时期(20C 60-70s末)
20C 60s初,研究从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苏联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其中以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为代表
20C 70s 奥苏伯尔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系统阐释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完善时期(20C 80s以后)
20C 80s以后,注重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20C 80s以来教育心理学的成果
主动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
合作性研究
社会文化研究
1980年初,中国心理学家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研究原则与方法
研究原则
客观性
实事求是
系统性
人的心理是开放、动态、整体的系统
教育性
能促进被试者的良性心理发展,是一个道德原则
实践性(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课题来源于实践,过程要结合于实践,成果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服务与实践
发展性
综合创造性
发现、创立新的、有价值的结果与观点
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个案法
实验法
口语报告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作品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