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前两节)
幼师教师证《保教知识与能力》,后续会把教资的知识点慢慢的都更新。
编辑于2020-08-07 14:41:44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生长发育规律
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慢慢减慢
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简答)
生物因素
遗传
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
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儿童主动活动/自身因素/心理因素
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在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个各年龄阶段中,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选择)
婴幼儿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
婴儿期年龄特征(0~1岁)
新生儿期(0~1个月)
心理发生的基础: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抓握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触摸脚底)
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婴儿早期(1~6个月)
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的事物主要靠视听觉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4~5个月)
能抓住看见到的东西是手眼协调的主要标志
主动招人
哭常常是婴儿最初社会性交往需要的体现
开始认生(5~6个月)
婴儿晚期(6~12个月)
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五指分工,是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而且活动是采取对立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抓。这时候幼儿喜欢做重复连锁动作
言语开始萌芽(9~12个月)
依恋关系发展
幼儿早期的年龄特征(1~3岁)
心理的发展
语言的形成
幼儿早期则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时期
想象开始萌芽
思维的出现
自我意识的萌芽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所做所为的看法和态度
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标志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两三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幼儿初期(3~4岁)“初觉爱情”
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情绪作用大
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作用强,是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且年龄越小,越突出
爱模仿
小班的玩具的种类不用多,但同样的玩具要多准备几套
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幼儿早期儿童的典型特点
幼儿中期(4~5岁)“泼具受组”
爱玩、会玩,活泼好动
思维具体形象
依靠实物的形象做支柱
开始接受任务
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幼儿晚期(5~6岁)“好象方形”
好学、好问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个性初具雏形
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选择)
从简单到复杂
从不齐全到齐全
从笼统到分化
从具体到抽象
从被动到主动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主动自己调节
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发展理论
成熟势力说
美国、格赛尔
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
双生子爬梯实验
行为主义观点
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环境刺激与学习者行为反应之间的连结过程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美国、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测反应,已知反映能推出刺激,这就是“刺激(S)——反应(R)”理论
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为唯一条件
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里联系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正强化
由于一个愉悦性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的发生
老鼠吃东西
负强化
由于几个刺激的厌恶性排除而加强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
老鼠被电
正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强行为发生的概率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简答)
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行为、周围的环境以及个体的认知是相互影响的
观察学习的概念
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观察学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强化的种类(选择)
直接强化(自己做)
替代性强化(看别人做)
自我强化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学派的创始人
人格结构论
自我
快乐原则
本我
现实原则
超我
道德原则
人格发展论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潜伏期
生殖器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1.5岁)
自主性对害羞怀疑(1、1.5~3岁)
主动性对退宿内疚(3~6岁)
信不信,羞不羞,主动对内疚
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繁殖感对停滞感(25~65)、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皮亚杰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心理起源于动作
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认知是发展的本质
适应是儿童发展的真正原因
图式
即认知结构,图式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鸟会飞,有翅膀
同化
是主题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麻雀—有翅膀,会飞—所以是鸟
顺应
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鸵鸟—有翅膀—不会飞—改变认知结构—所以鸵鸟也是鸟
平衡
个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
平衡化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
①获得客体永久性
②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三山实验”
(1)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简答)
①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象征性功能。用一物代一物
②思维没有普遍化,没有形成一般化的概念
③没有整体概念,常常运用“转导推理”
④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这一阶段儿童在同一时间只能考虑到事物的一种特征,不能同时照顾两种特征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简答)
具体形象性
不可逆性
泛灵性
刻板性
没有守恒概念
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进行群集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心理机能--维果斯基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进化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中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摘桃子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
内化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