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0 注册会计师 CPA 会计 长期股权投资
2020 注册会计师 CPA 会计 长期股权投资
编辑于2020-08-09 23:01:29长期股权投资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控股合并)
同一控制
长投入账成本=被投资方合并当天账面净资产×持股比例➕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时形成的商誉vs转让资产账面价值之差,前者<后者,冲减留存收益(按顺序)。前者>后者,贷资本公积,而不会形成新的商誉。
被合并方会计政策、会计期间要调成合并方口径
相对于最终控制方可而言的账面价值(含商誉)
子公司因改制而评估调整了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应以评估后的口径为准
被合并方本身编制合并报表的,被合并方的账面净资产应以合并报表为基础确定
若长投成本<合并对价 以资产转让为合并代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方合并当天账面净资产×持股比例)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存货跌价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转让的资产或代偿的负债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 存货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消费税
换股合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资本公积(长股成本<换股面值)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股本(面值)
代偿负债为合并代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方合并当天账面净资产×持股比例)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付账款、应付债券
若长投成本>合并对价,应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非同一控制
长投入账成本=以合并对价的公允口径入账 被投资方合并当天公允净资产×持股比例vs转让资产公允价值之差 视同处置转让资产
换出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 借: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可变现价值价税合计)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资产处置损益(或在借方)
换出存货 借:长期股权投资(库存商品公允价值价税合计) 存货跌价准备(如果是亏本投资)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消费税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公允价>账面价) ------------------------------------------------------------ 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换出无形资产 借:长期股权投资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资产处置损益(或在借方)
换出其他债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 ------------------------------------------------------------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
换股合并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本的公允价值) 贷:股本(面值) 资本公积
以银行存款买入 借:长期股权投资(买价-已宣告未发放的红利+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 贷:银行存款
代偿负债为合并代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应付账款、应付债券
支付发行费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贷:银行存款
资本公积不够冲减的,再冲留存收益
支付合并直接费用(律师费、审计费等),借记管理费用,非合并的交易费用入初始投资成本
债券发行费,是调整“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联营方对联营企业的投资
重大影响
类似于非同一控制下长投取得方式。本质相同,区别在于换取的股价比例不同
合营方对合营企业的投资
共同控制:最小控制组合且唯一存在
合营方向合营企业投出非货币资产,类似于顺销未实现
特殊情况
非货币性资产重大风险和报酬未转移
非货币性资产损益无法可靠计量
该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
合营方不确认交易损益
投资方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之间的其他交易
联营企业、合营企业向投资方出售业务的,按企业合并规定处理,投资方应全额确认与交易相关的利得或损失
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出业务,构成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按投出业务的公允代价入长投成本,其与投出业务的账面价值之差,全额计入当期损益
类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投资方向联营企业、合营企业出售业务的,取得的对价与业务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被投资方股票股利、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等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调整时,投资方不作处理
权益法
初始入账
初始投资成本>所占公允可辨认净资产份额,形成商誉,个别报表不反映
初始投资成本<所占公允可辨认净资产份额,差额列“营业外收入”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营业外收入
初始投资成本(含交易费,不含发行费)vs被投资方公允可辨认净资产孰高者入账
注意:合并费用走管理费,非合并的交易费用入初始投资成本
被投资方盈亏
前期准备工作
盈亏要调整至公允口径
将被投资方会计政策、会计期间调整至投资方标准
当年收益要剔除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次年又实现了,得加回来。 如果是商品,则没卖出去的属于未实现;若是固定资产,没提折旧的属于未实现
未实现收益/损失:调整后利润=账面净利润➖(投资日存货公允价值➖存货账面价值)✖️当期出售比例
如果是以低于账面价值交易,则应认定该交易资产发生了减值损失,被投资方净利润无需调整
正销未实现
个别报表: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当年实现净利润-未实现利润)×持股比例 贷:投资收益 ------------------------------ 合并报表: 借:营业收入 (未实现的营业收入×持股比例) 贷:营业成本 (未实现的存货账面价值/营业成本×持股比例) 投资收益
逆销未实现
个别报表: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当年实现净利润-未实现利润)×持股比例 贷:投资收益 ------------------------------ 合并报表: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存货(未实现利润×持股比例)
根据持股比例认定盈利归属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以被投资方合并报表归被投资方的收益为基础进行计量
被投资方亏损时 投资方冲抵顺序 贷记“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冲至账面价值为零)
长期应收款
预计负债(亏损承担连带责任)
备查簿中登记未入账亏损(亏损无连带责任)
将来盈余时反调以上顺序
被投资方现金分红
冲减长投账面价值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被投资方产生其他综合收益
被投资方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投资方也应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不管是因何种投资工具产生的
处置金融资产时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将来转留存收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投资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债权投资)。注意:持有期内不管是哪种投资工具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投资方一律跟着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但到处置时就得区分了!
自用房产、存货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形成的增值
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公允模式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形成的增、减值
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变动,将来不转损益
被投资方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
因其他股东追加投资导致被投资企业资本公积增加,投资方就占了该股东的便宜
被投资单位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中包含的权益成分
被投资方权益结算的股价支付(如收到股票股利)
其他股东对被投资方导致的投资方持股比例的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投资处置时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权益法下持股比例的变动
持股比例增加
新增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公允可辨认净产份额的,不调整长投成本,多出来的计入商誉
小于的,则将差额转入“营业外收入”
综合考虑与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相关的商誉计入损益的金额(如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两者应抵消)
持股比例减少
继续采用权益法核算剩余部分股权
按处置投资的比例将其他综合收益转至当期投资收益
成本法
现金股利入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当被投资方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一致时,应调整被投资方净利润。比如:被投资方某项资产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因该公允价值已在投资方确认的长投成本里体现(当时长投时就是按公允价值买进的),相当于投资方已在初始成本里支付了该项资产公允与账面的价差,被投资方则提前索取了这部分收益,或对于投资方而言,该部分收益已经提前实现了。当该项资产真正出售时,被投资方在账面上确认了收益,投资方不应重复再将这部分价差纳入被投资方公允净利润中去,应从账面净利润中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