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徐涛
徐涛老师强化班知识点整理,选择题重点(加粗)、分析题(加粗 斜体 文字说明)、非重点(文字说明),有助于对整体框架的把握和关键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编辑于2020-08-12 00:23:21思修法基
绪论
新时代(史纲重点)
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20修订)
做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相同点
调节人们思想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不同点
调节领域
调节方式
调节目标
发挥作用和方式
关系
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引导和价值基础
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保障
思想修养
人生价值
人生观
人生观内容
人生目的(重点选择)
回答“人为什么活着”
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作用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人生态度
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人生价值(分析超级重点)
内涵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层次
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
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相互区别(见上)
相互联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人生观与世界观(选择)
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关系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分析)(任何个人与社会的任何关系的模板)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需要)与社会利益(需要)的关系
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映。
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正确的人生观
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选择)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及其科学高尚的品质,体现了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清楚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了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掌握人生标准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分析 最重要)
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第二,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第三,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或根本途径
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选择)
理想
内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分类
主体
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时期
近期理想、远期理想
内容
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等
特征
超越性。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实践性。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时代性。受时代条件的制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信念
内涵
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于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属于社会意识
特征
执着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多样性。不同的信念不同,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信念不同
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强大的统摄力。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信仰有盲目信仰和科学信仰之分。盲目的信仰就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等的迷信和狂热崇拜,科学的信仰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离开理想,这个人们确信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无从产生;离开信念,理想这种对奋斗目标的执着向往与追求,理想寸步难行
理想和信念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人们经常合称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作用
1.理性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2.理想信念昭示着奋斗目标;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4.提供前进动力
崇高的理想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崇高的 因为它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 具有持久生命力 因为它与时俱进 实践的 因为它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在实践中实现理想信念
正确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对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
统一。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 脱离现实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理想实现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分析)
概念
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方面,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正确的个人理想不是依个人主观愿望随意确定的,从根本上说它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因此,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
另一方面,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密不可分。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的个人理想基础之上。当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有冲突时,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之中。
中国精神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选择)
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基本内容
民族精神
概念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内涵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核心
爱国主义
作用
伟大民族精神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时代精神
概念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内涵
时代楷模
精神脊梁
核心
改革创新
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体现为
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
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意义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能力是当前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重大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最大限度的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
作用
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体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自觉回应时代的要求,推动民族精神的不断革新,必须立足民族精神的根基
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意义
(1)实现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
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唯一需要同时符合这三个规范的)
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是每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爱自己的国家
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民族的胎记、精神基因、摇篮
基本特征
1.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 2.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3.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大陆公民)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体中华儿女)
尊重和传统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全体中华儿女)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怎么做/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爱国(分析)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
1、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2、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来衡量多样性的世界。用一种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区统一世界,不仅是对别国的伤害,而且也是根本行不通的。3、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有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坚持、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中国与世界的交响协奏。2、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继承并且发扬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对内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对外主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外交原则,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文明。3、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
做忠诚的爱国者
1.推进祖国统一 2.促进民族团结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个人和社会各种关系的万能模板
1、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个人##的实现是在社会##实现的基础上完成的;2、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加总,而是无数个人##的凝练升华;3、社会保护个人的正当诉求,但是当个人##与社会##发生冲突时,个人##需要服从于社会##。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
道德修养(最重要)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什么是道德(精神,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道德的起源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反映社会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其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相应的有什么样的道德;其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不可避免的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又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反映道德的普遍性;其四、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又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善恶的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说道做到才符合道德规范
道德功能
认识功能
行为前的功能,反映
规范功能
行为中的功能,指引
调节功能
行为后的功能,评价,道德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功能
道德作用
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的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两种错误观点
道德万能论
道德无用论
纵向三德
传统美德
基本精神
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公益胜私欲”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分析)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字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复古论,全盘接受
虚无论,全盘否定
革命道德
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及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
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弘扬中国革命道德,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
性质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华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
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革命道德的灵魂)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当代价值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社会主义道德
核心与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核心: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原则:集体主义
第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第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第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利益不等于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
集体主义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
1、无私奉献、一心为公,最高层次,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2、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达到的要求
3、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道德传统,对促进道德的发展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必须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的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横向四德
社会公德(考得多)
公共生活的特征表现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内容
文明礼貌
社会交往必然的道德要求
助人为乐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护公物
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保护环境
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注解:公共生活的最低要求是遵纪守法,公民生活的最低要就是爱国守法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分析)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从本质上说,网络交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的真实生活,因而也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大学生应当遵守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成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正能量。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职业道德(考的少)
1.爱岗敬业。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2.诚实守信。公民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家庭美德(非重点)
注重家教、注重家庭、注重家风
恋爱的道德规范
第一,尊重人格平等。 第二,自觉承担责任。 第三,文明相亲相爱。
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婚姻家庭关系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
婚姻中的道德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核心)、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个人品德(分析 非常重要)
概念
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作用
无论是社会和谐有序还是个人的人格健全,都依赖于个人品德的不断提升。其一,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二,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志;其三,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的方法、省察克治的方法、慎独自律的方法、积善成德的方法、知行统一的方法
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
第一、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第二、激发正确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第三、强化坚定地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法律基础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 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 、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制定);②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认可)。法律不仅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法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①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②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不是统治者的全部意志,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③统治阶级的意志还体现在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等形式中。(统治者和被统治着都要遵守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的历史发展(非)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附。 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了阶级性(无产阶级)和人民性(代表人民)的统一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制定(立法)
属性
法律运行的起始与关键环节
环节
法案的提出;法案的审议;法案的表决;法案的公布
原则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公正、公平、公开)
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地方性人大:地方性法规;中央政府即国务院:行政法规;国务院下属(地方性政府:地方规章;中央部委:部门规章)了解
执行(执法)
属性
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
执法主体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机构;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
原则
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执法主体维护执法机关公信力的义务)、效率
适用(司法)
司法机关
检查机关、审判机关
基本要求
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原则
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遵守(守法)
属性
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含义
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力;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守法主体
一切组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核心: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回顾党的宪法建设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制定实施宪法是必要的、重要的;第二、我们今天的宪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必然性;第三、党的领导很重要;第四、宪法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原因是党的高度重视;第五,宪法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地位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成果,反映了党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的优势、坚实基础和强大生命力。 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等方面:①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②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③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①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 ②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③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基本原则(考试要求标题和内容一一对应)
1)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2)人民主权原则。国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 核心。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我国宪法将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规定为一项基本原则,对公民 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作出全面规定,依法保阳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 法治原则要求坚持①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③维护社 会公平正,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5)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国 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确立的制度(非)
国体和根本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独立的法律部门)(重点)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信、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基本原则。
2)商法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重点)
1)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是①惩罚犯罪,②保护人民,③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④保障国家安全。
2)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我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明确了犯罪的构成及其事件,规定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主要刑罚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1)诉讼法。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我国制定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2)非诉讼程序法。规范仲裁机构或者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①仲裁法,明确将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等原则作为仲裁的基本原则, 系统规定了仲裁程序。(司法调解是诉讼中调解) ②人民调解法,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们调解的组织和程序。(诉讼外调解〉 ③制定引渡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主要内容
(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 社会的制度基础。基本要求:①坚持立法先行2、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③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力监督网络。它以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边法不先行为等为 主要任务,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科学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
(2)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执法以深入推进依 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3)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 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意义
①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②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 领域的具体体现,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
怎么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必须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之中,保证人民的广泛参与。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协商民主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其中人民政协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4)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 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它可以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 ②它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 法外开恩。 ③它鲜明地反对法律适用上的各种歧视。 ④它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 又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
①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公民应当平等享受公民权利、 平等履行公民义务。 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一方面要求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求非歧视,即无差别地对待。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分析)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①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法治具有根本性、 决定性和统一性。 ②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 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①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靠法律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且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②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①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②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4)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①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 ②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跑设中。 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 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③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法律是底线的道德, 也是道德的保障。
注解:道德是法律的支撑,道德为法律提供滋养作用;法律承载道德,法律保障道德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 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 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坚持从实际出发, 就是要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 实践特色、 时代特色。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法治思维和法律权威
法治思维的含义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 运用法律原则、 规则和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1、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是一种正当性的思维
2、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3、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是一种最可靠的思维逻辑
4、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①依据不同,法治以国家法律为基本依据;人治则是以个人能力和德行治国理政; ②方式不同,法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人治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 ③价值不同,法治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人治是少数个人集权专断; ④标准不同,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人治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和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
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公平正义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人权保障
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正当程序
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利和义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
核心价值观
概念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各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意义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成果相承接
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
鲜明的确立了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高度价值自信与价值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高度凝练和表达
价值观是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正确
历史底蕴
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在建设中特的过程中提炼出来核心价值观
道义力量
先进性
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人民性
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真实性
美国自由平等博爱 虚假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第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第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勤学: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借光、襄萤映雪
修德:“若无德,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为恶;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明辨:辨别真善美、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笃实: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实之;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