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66:说话的人和做事的人有何不同?
在大宋朝堂,宰相与谏官起冲突,不算稀奇事。但一次性把整个台谏系统连根拔除,却是史无前例。公元1066年,“濮议”争论进入第20个月了。台谏官联名反对皇帝英宗认亲,结果六人被逐出开封,谏院几近清空。一个原本讲道理的讨论,怎么就变成一锅端了?
编辑于2025-07-09 18:29:37《文明之旅》第70期带你穿越两种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鸿沟罗振宇从王安石变法切入,揭示青苗法背后的“零增长社会”困境官府低息放贷反致交易成本飙升,而民间借贷利率更低传统社会如铜墙铁壁,短暂失衡后终将回归原状王安石的伟大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设想,悲剧则在于单凭制度难以撼动土地经济的核心逻辑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指出:唯有贸易才能打破马尔萨斯陷阱本期用质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变革的深层阻力。
她叫阿云,是一位普通宋代农妇。她母亲刚死,就被迫嫁给了相貌丑陋的村民韦阿大。阿云不愿意跟这个人过一辈子,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手起刀落重伤了丈夫。按宋朝律法,谋杀未遂是“十恶不赦”的罪行,理应砍头。可奇怪的是,她没被判死刑,最终只判了流放。她凭什么获得减刑?
在大宋朝堂,宰相与谏官起冲突,不算稀奇事。但一次性把整个台谏系统连根拔除,却是史无前例。公元1066年,“濮议”争论进入第20个月了。台谏官联名反对皇帝英宗认亲,结果六人被逐出开封,谏院几近清空。一个原本讲道理的讨论,怎么就变成一锅端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明之旅》第70期带你穿越两种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鸿沟罗振宇从王安石变法切入,揭示青苗法背后的“零增长社会”困境官府低息放贷反致交易成本飙升,而民间借贷利率更低传统社会如铜墙铁壁,短暂失衡后终将回归原状王安石的伟大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设想,悲剧则在于单凭制度难以撼动土地经济的核心逻辑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指出:唯有贸易才能打破马尔萨斯陷阱本期用质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变革的深层阻力。
她叫阿云,是一位普通宋代农妇。她母亲刚死,就被迫嫁给了相貌丑陋的村民韦阿大。阿云不愿意跟这个人过一辈子,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手起刀落重伤了丈夫。按宋朝律法,谋杀未遂是“十恶不赦”的罪行,理应砍头。可奇怪的是,她没被判死刑,最终只判了流放。她凭什么获得减刑?
在大宋朝堂,宰相与谏官起冲突,不算稀奇事。但一次性把整个台谏系统连根拔除,却是史无前例。公元1066年,“濮议”争论进入第20个月了。台谏官联名反对皇帝英宗认亲,结果六人被逐出开封,谏院几近清空。一个原本讲道理的讨论,怎么就变成一锅端了?
几个非常凶险的时刻
1||| 曹太后曾经派人给宰相韩琦带了封信,信里记的都是英宗在后宫犯的过错
韩琦当着使者的面,把信烧了,然后对使者说:“请你回去禀报太后,皇帝生病了嘛,言语行为有点过失,很正常,不足为怪”
2||| 曹太后试探宰相的口风,看有没有可能把英宗废了
曹太后问宰相,说汉朝的昌邑王是怎么一回事啊?
韩琦反问太后:这事您听谁说的呀?
3||| 曹太后暗示宰相,能不能让英宗退位,让他的长子,也就是未来的神宗提前即位。
曹太后说我昨天做了个梦,梦到英宗在庆宁宫,大孙子倒是骑着龙上了天。
韩琦听了以后,继续装傻充愣,说英宗要是回原来的住所,可能是他身体康复的征兆
宰相班子首要的执政目标
就是完成好政权在两代皇帝之间的过渡
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先是得不断地跟仁宗较劲,劝他立皇子
仁宗去世,得护着英宗顺利当上皇帝
英宗继位以后就生病,一边得请曹太后出来垂帘听政,一边又得及时让曹太后还政
宰相的心事
韩琦和欧阳修,为什么站到台谏官的对立面
肯定不是个人恩怨
欧阳修对司马光、吕公著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推荐之恩。
韩琦跟范纯仁之间,是情同骨肉的关系
范纯仁是韩琦当年的战友范仲淹的儿子
濮议的是非非常模糊?
除了宰相班子里的几个人,整个朝野上下的意见非常统一,几乎全都是濮议的反对派。
濮议的是非是明确的,是有共识的
苏轼的态度
这一年回四川守孝,没有直接参与濮议
三年之后,苏轼在一封奏疏中,、间接表明了态度:“濮议期间的是非是有公论的,台谏官是为公论而争。”
司马光
在濮议的过程中,他调离了谏官的岗位
司马光事后还是几次上书,要求朝廷把自己也罢黜了。
大宋
“濮议”出现重大转折
曹太后从宫里面递出来一张纸条子:就让皇帝管濮王叫亲爹,尊濮王为皇帝
六个月前,曹太后也从宫里面递出一张条子:谁提出这么个议题?皇帝管濮王叫爹?这个题目就不该提出来!
英宗马上发布诏书:说我称濮王为亲爹,这是老太后的意思,我是听她的话才这么办的
议的反对派们也没有那么容易就善罢甘休
反对派继续发言,奋勇战斗。
台谏官几乎被一锅端
司马光前不久调任龙图阁学士,没有受到处分。
濮议是宰相和台谏官的矛盾
双方争议最激烈的时候,宰相群体给英宗出了一道单选题,要么宰相走人,要么台谏走人。
宰相班子,韩琦和欧阳修
当年都是做过台谏官,他们直言敢谏,赢得美誉
欧阳修是宋朝台谏官的宗师,宋朝朝堂上敢于提意见的风气,就是他带出来的
世界
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战死于黑斯廷斯战役
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加冕英格兰国王
西斯拉夫人彻底摧毁维京城市赫德比
热那亚再次挑起与比萨的地中海争霸战争
大宋治平三年,大辽咸雍二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宰相的心事
《文明之旅》第67期
文明1066:说话的人和做事的人有何不同?
楔子
为了做好两代君主的顺利过渡,为了大宋朝这艘大船迅速驶进正确的航道,一不小心卷入了一场既赢不了,但也不能输的论战。所谓“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事急从权”
吕诲是御史台的副长官,按照制度,要罢免他,朝廷不但要给他一份罢官的圣旨,还得再给一份官告
但是,当时有规定,如果起草的知制诰觉得这份命令不妥,是可以拒绝起草的。
朝廷怕节外生枝,把这个环节给省了,直接派人把罢官的圣旨送到吕诲家里
当时的知制诰知道了以后,愤怒之极,说哪有这么干的?还能这么破坏朝廷的制度?
宰相的当务之急是赶紧结束这场争议,让这几个杠头赶紧走人。制度破坏了,以后再想办法修补吧。
只讲利弊,不讲是非
一个要对结果负责的人,只要你有明确且具体的行动目标,有时候就不得不让是非问题暂时靠边站。
宰相这一方,他们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帮助英宗迅速地建立权威,完成新老两代皇帝的顺利过渡,濮议本身的是非,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濮议中所谓的论战,宰相这边主要的手段不是争吵,而是不吱声,任你怎么说,不理睬、不回应、不接招。
到了后期,宰相这边一看,争是争不出个结果,就赶紧想办法搬出曹太后,想用老太太的一张条子解决问题。
皇帝的权威
宰相遇到了坚决的反对,为什么没法退让
如果承认英宗认亲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是对他的权威的沉重打击
皇帝的权威
如果是已经建立的权威,当然不至于。比如宋仁宗,怎么从善如流,知错能改都没问题。反而会赢得美名。
如果是正在建立的权威,就不行
《说文解字》权的意思是“反常”
“行权”,就是不按规矩,或者没有规矩的时候,这就叫反常。
权力就诞生在没有制度、没有规矩的地方。
建立权威的一个办法,就是制造一个和正常是非、正常逻辑相反的场景,然后用权力来扭曲现实。
濮议的实质,是在英宗和仁宗、曹太后之间评是非,如果英宗输了这一局,曹太后又燃起了废立皇帝的心思,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宰相班子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使命:必须要想方设法维护英宗的皇位。不仅要让他坐得住,还要让他坐得稳;不仅要坐得稳,还要帮助他树立权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宰相为什么坚决不能同意
皇权政治,最重要的不是皇帝的能力,而是皇位的合法性。
皇帝有合法性,就能给天下稳定的预期,政权就能稳定运行。
如果以皇帝生病或者没有执政能力不行为由换皇帝,那可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甚至是打开了一个魔鬼的盒子,以后的野心家可就多了一个篡位的理由。
对于宰相来说,这个时候,一动不如一静。既然英宗已经是合法的皇帝,那就要尽可能保住英宗。
古代并非选贤任能
商朝的继位原则是兄终弟及,而周朝改成了父死子继,而且是嫡长子继承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里说,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因为对天下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安定,最大的坏处是纷争。
嫡长子继承,虽然可能继位的是个傻子呆子,但毕竟是老天定的,就是他了,没什么好争的。这就是最大的政治利益。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皇帝的权威
《文明之旅》第67期
文明1066:说话的人和做事的人有何不同?
宰相的心事
如果真要解决问题,有的是办法
南宋的朱熹就说:不就是英宗想给他亲爹一点特殊待遇吗?给发明一个新称呼不就得了?比如给濮王加个封号叫“太王”不就行了?
可惜,身在这一年的对峙双方,他们都只要赢,所以才和那么多解决方案失之交臂
濮议双方互不退让的原因
表面看起来,是双方观点不同,但是深究之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两拨人在完全不同的行动依据下发生的对峙。
台谏官是负责说话的人,他们的行动依据是“是非”,所以认准了道理就不退缩;
而宰相群体是做事的人,他们的行动依据是“主次”。他们有具体的执政目标,不能在道理上纠缠,要确保大宋朝这艘船能行驶在稳定的航道上。
在做事的人看来,是非不是不重要,但是要根据眼前的目标来调整处理的优先级。
谏官制度有一个天然的问题
会把说过的话当做工作对象
第一句话出口之后,下一句话就是为了捍卫第一句话的正确性。
第一句话没有奏效,我下一句话就要加强力度以便让它奏效。
谏官言论越来越激烈,推动态势升级的原因
捍卫自己的言论的意志
言论本来是为人的现实目的服务的,人只要有现实目的,言论就会多多少少受到约束。
谏官没有具体的现实目的,他们就只把论战输赢本身当做目的。
“工程师的工作做得好不好,自有事实来校准。你建造的桥塌了,不好意思,你得去坐牢。但是以理念为工作对象的人,就麻烦了,理念世界里没有校准工具,他说错了也不用负责。”
谏官制度是在唐朝才成熟
第一,任用低级官员做谏官
年轻,而且官小,提意见的时候顾虑就少
第二是所谓的“风闻言事”
你听见了就可以说出来,不用给证据,而且言者无罪
这样,谏官的自由度就有保证了
但是请注意,只有谏官可以这么发言
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
中国一直有鼓励自下而上提意见的政治传统
北京天安门前面的那一对华表,是由谤木演化来的。
你要是对君王有意见,你就去他家门口敲鼓,或者在谤木上写字。君王就能听到、看到了。
还有一大堆君王纳谏的小故事,以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类的政治格言。
还有另一个传统,强调说话要符合等级和秩序
孙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孟子“位卑而言高,罪也”
不在那个位置上的人,说的话,既说不到点儿上,往往也不负责任。
矛盾
一方面,君主要广泛地听意见
另一方面,提意见的人,最好是特定位置、特定身份的人,不能任由所有人不负责任地乱说。
办法
干脆专门设立一个谏官的职位。
在这个职位上的人,可以自由发言,什么都能说,怎么说都行。
台谏官的表现是非常激烈
刚开始,争的是那个理儿
很快,舆论就升级了
大家不再就事论事,而是把矛头指向人。
观点的不同被看成是君子、小人、忠臣、奸党的区分。
态势于是继续升级
他们把韩琦比作是历史上的各种奸臣,说欧阳修就是豺狼,就是奸邪,兄弟们,并着肩地、争先恐后地去弹劾他啊。
这一轮攻击无效,论战于是继续升级
拿辞职做要挟,逼得英宗不得不在宰相和台谏之间做艰难的选择,最后是台谏官全部被贬。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谏官的特点
《文明之旅》第67期
文明1066:说话的人和做事的人有何不同?
谏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