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生基础知识-内科学-血液系统-上2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血液系统疾病概论,包括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诊断技术、治疗、诊治进展等内容。
编辑于2023-09-24 20:34:04 福建省【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包括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等内容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等内容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包括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等内容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等内容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等内容
暂无相关模板推荐
医学生基础系列【内科学】血液系统
知识整理来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发热
发热是血液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
感染性发热常见于伴发粒细胞缺乏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化疗骨髓抑制期的血液肿瘤患者
感染病原体多为细菌、病毒或真菌
肝 脾 淋巴结肿大
恶性血液病由于恶性细胞浸润肝脏、脾脏、淋巴结并增殖而造成这些器官的肿大
地中海贫血、骨髓纤维化由于肝、脾出现髓外造血,骨髓化生而肿大
自身免疫性溶血等由于慢性血管外溶血,内皮网状系统增生而造成脾大。
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因类脂质贮积而引起脾肿大。
黄疸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自身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均可表现为溶血性黄疸。
MDS、淋巴瘤有时也可并发免疫性溶血而出现黄疸。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
一般检查
包括血液分析、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及生化检查
溶血检查
溶血机制的检查包括Coombs试验、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及G6PD酶活性检测、血红蛋白电泳等。
出凝血功能等检查
包括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原、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测等检查
形态学 诊断技术
包括 血涂片和骨髓涂片,骨髓活检等
淋巴组织活检
结合免疫组化、染色体原位杂交和PCR技术,可以淋巴组织中不同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基因异常表达进行检测,有助于病理类型诊断
流式细胞仪技术
仅能检测细胞表面抗原,也能对特定类型细胞进行大通量的分类计数
细胞遗传学技术
在白血病细胞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遗传学异常,对阐述血液肿瘤发生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血液肿瘤的预后分型及分层治疗提供了依据。
分子生物学技术
FISH和PCR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缺失或突变
影像学 检查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PET-CT)已成为淋巴瘤分期诊断和疗效监测的重要依据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一般治疗
包括补充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
雄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可以促进骨髓造血
糖皮质激素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可以减少血细胞破坏
输血
中重度贫血可以输注红细胞悬液,输血是血液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输注洗涤红细胞。
慢性贫血的输血指征可以放低至重度贫血
血小板输注用于防治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凝血因子缺乏症、DIC患者可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
免疫 抑制剂
再生障碍性贫血、MDS、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等血液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时,应注意预防二重感染及慢性携带病毒的激活
化疗
化疗仍是大部分血液肿瘤的首选治疗措施。
化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心肺功能,做好感染和化疗毒副作用的预防措施。
部分血液肿瘤经过规范化疗已可得到完全治愈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和恶性淋巴瘤多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多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可延长白血病的缓解期和生存期,但复发率较高。
手术
对于孤立型肿瘤病灶,如孤立型浆细胞瘤、Ⅰ期的淋巴瘤,可以手术切除病灶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一线药物治疗欠佳,可选择脾切除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
传统药物
传统药物的应用更加注重适应证的细化、剂量的个体化、药物疗效的追踪评估及药物副作用的监测
阿糖胞苷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脂质体阿霉素都是传统药物在使用方法和剂型方面的改进。
靶向治疗
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玛替尼为代表的靶向药物的开发应用,开启了血液肿瘤及实体瘤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后续开发研制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包括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已经表现出耐药率低、缓解率高的优势。
靶向药物突破了传统化疗药物的最大剂量限制,骨髓抑制副作用相对较轻。
随着反义核酸、小干扰RNA等各种新的靶向药物的研制、开发和应用,血液病的疗效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近年来也在不断进步,外周血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的采集,预处理方案的优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防治进展,以及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进一步成熟,疗效也在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