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文学概况,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等,以1917-1927年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20文学。
编辑于2020-09-01 10:59:12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以五四为代表 的20年代文学
中国文学 现代化标志: 五四文学革命
背景:晚清梁启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心,古岂能拘牵”
文学活动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民主”“科学”口号
胡适《文学改良议》“八事”(革命第一篇宣言)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推向高潮)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与王敬轩(钱玄同)“双簧信”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为社会写实的文学”
外来文学思潮
西方文艺理论
意象主义→胡适《文学改良诌议》 “八事”“新诗”
现实主义→陈独秀“三大主义”
文学历史进化论→“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学”
人道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
历史唯物论→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翻译作品
1918年《新青年》推出《易卜生专号》
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科夫
郑振铎“文学统一观”
作品风格
鲁迅《呐喊》 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浪漫主义
郭沫若《女神》浪漫主义 泰戈尔 歌德 惠特曼 雪莱
郁达夫 自叙传抒情小说 浪漫主义 “私小说”
文学实绩
小说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
诗歌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胡适《鸽子》
沈尹默《月夜》
郭沫若《凤凰涅槃》《匪徒颂》
1920年 北洋政府承认“白话”为国语
文学论争
国故派 刘师培 黄侃 《国故》杂志
林纾 《论古文百话之相消长》“颠孔孟,铲伦常”《荆生》《妖梦》含沙射影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鲁迅《随感录》讽刺国粹家《新青年》批驳《荆生》
学衡派:梅光迪、吴宓“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言文合一

鲁迅《估学衡》“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的远”
高一涵、郁达夫、成仿吾、鲁迅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整理国故”
文学社团流派
文学研究会 (人生派)
口号: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1921.1 成立于北京
阵地:《小说月报》
发起人:12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翟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鈞、许地山、王统照 )
创作方法:写实主义 “为人生”宗旨(打击“鸳鸯蝴蝶派”)
不足:限定了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通俗文学的创作的研究被轻忽
语丝社
1924.11
《语丝》周刊
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张川岛、孙伏园
莽原社、未名社
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
《莽原》《未名》
乡土作家和翻译家 高长虹、尚铎、台静农、韦素园
创造社
(“为艺术而艺术”|1925|““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1921.7成立于东京
前期 《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 后期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
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
创作方法:“直觉”与“灵感”浪漫抒情
南国社
田汉 戏剧
《南国半月刊》
弥洒社
(“两无两不主义”)
1923
胡山源、钱江春
《弥洒》月刊
浅草-沉钟社
陈炜谟、陈翔鹤、冯至
《浅草》季刊、《沉钟》周刊
朴实悲凉 浪漫主义
湖畔诗社
1922.3成立于杭州
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
《湖畔》
爱情诗
新月社
1923 北京
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陈源、胡适
《晨报副刊》《诗镌》《剧刊》后期《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唯美主义 新格律诗 闻一多“三美”
春雷社
《民国日报》《觉悟》
蒋光慈 沈泽民
文学革命的意义
①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 ,代之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
②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③语言形式上
摒除了文言文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连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小说
现实主义 小说
问题小说
“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周作人)
先河:鲁迅、罗家伦、叶绍钧、俞平伯、汪敬熙、杨振声、冰心、胡适、沈玄庐
初出:1918-1920年间
代表作家
冰心 (谢婉莹)
初期问题小说
处女作:《两个家庭》
《斯人独憔悴》《去国》
第一部诗集《繁星》
中期“爱的哲学”
爱、童心、自然
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
感伤忧郁 委婉有致
后期现实主义小说
基调:《分》
《关于女人》
冰心体: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融入流利凝练的文字,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蕴不露的闺秀风范。
王统照
初期 象征 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和混扰
《雪后》《沉思》《微笑》
《沉船》《刀柄》向乡土小说转变
《山雨》 “北方农村”“农民自觉”
特点
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
追求哲理色彩
“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留下思考空间
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审美价值
观念化抽象化
人生派 写实小说
叶绍钧(叶圣陶)
教育经历—教育界、学校生活为主题,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作品
《这也是一个人?》
《倪焕之》
《搭班子》《校长》《前途》《潘先生在难中》
《多收了三五斗》
特色
“灰色人生” 冷静观察 客观描写
“同情与讽刺兼备”讽刺温婉醇厚
“同情与讽刺兼备”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结尾饶有余味
外国影响
华盛顿.欧文《见闻录》
契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抹布”情节
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小白船》《稻草人》
乡土小说
先行者:鲁迅
代表作家
王鲁彦
乡土写实派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菊英的出嫁》冥婚
《黄金》《屋顶下》《柚子》;《野火》《愤怒的乡村》农民走向反抗
台静农
质朴沉郁 悲剧色彩 “地之子”
《烛焰》冲喜;《拜堂》《天二哥》《蚯蚓们》卖妻、典妻
许钦文
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故乡》
《鼻涕阿二》
《石宕》采石者
《疯妇》《父亲的花园》
蹇先艾:《在贵州道上》《盐巴客》《水葬》
许杰
“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的作家”
《惨雾》械斗
《赌徒吉顺》典妻
VS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出嫁的前夜》冲喜
彭家煌
稳健沉实,喜剧色彩
《怂恿》《喜讯》湖南闭塞的农村
黎锦明
明朗轻快
《出阁》
浪漫抒情 小说
代表 作家
郁达夫(郁文)
《沉沦》
处女作:《银灰色的死》
《沉沦》《南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式
自我的写真
自叙传
零余者
感伤的抒情
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
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
结构的散文化
清新流丽的文笔
冯浣君(淦女士)
《春痕》《劫灰》《旅行》《隔绝》《隔绝之后》
主观个性,大胆袒露
庐隐(黄英)
《一个著作家》《灵魂可以卖吗?》
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人生是什么?”恨和疑
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日记体、书信体、第一人称叙述
风格哀伤,基调悲戚流露出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废名
语丝社
田园牧歌风情
《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母》
许地山 (落华生)
初期浪漫主义
“三重纱幕”
异域色彩,小说背景缅甸、印度、新加坡,国内闽粤
宗教气息
”中国的夏多布里昂“
贯穿爱情线索
作品
《命命鸟》
《商人妇》《缀网劳蛛》
后期现实主义
开端:《在费总理的客厅里》
标志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春桃》《铁鱼的鳃》
《三博士》《无忧花》《人非人》《玉官》
张资平
《梅岭之春》《冲击期化石》
倪贻德
《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
陶晶孙
《木犀》《音乐会小曲》
私小说影响
叶灵凤
《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姊嫁之夜》《红的天使》《落雁》《未完成的忏悔录》
弗洛伊德学说
胡山源
《散花寺》《电影》《三年》
《睡》(鲁迅称为实践弥洒社宣言,笼罩全群的佳作)
弥洒社
陈翔鹤
《不安定的灵魂》《西风吹到了枕边》《独身者》
C君
林如稷
《流散》《将过去》
王以仁
《孤雁》《幻灭》
滕固
《壁画》
单相思 畸形癖好
特点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自叙传,第一人称叙述
零余者 多余的人
自我写真小说 身边小说
受私小说影响
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达作家的情绪感受,并作为线索
情绪小说 情调小说
散文化 诗化
以浪漫主义为主,兼采现代主义技巧
弗洛伊德:写梦和潜意识
表现主义
意识流
通俗小说
趣味性、娱乐性、精神消费、商业文化
鸳鸯蝴蝶派
徐枕亚《玉梨魂》
吴双热《孽冤镜》
李定夷《霣玉怨》
新诗
诗界革命
梁启超“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五四文学革命
诗歌
胡适新诗理论:作诗如作文,诗的经验主义,诗体解放
源头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沈一默,刘半农的九首白话诗
初期白话诗艺术特征:强调“经验”,偏于说理、平实、明白如话,散文化主张:“诗体大解放”
尝试阶段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1921年,朱自清、叶绍钧、俞平伯组织了中国新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是诗社团
周作人《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朱自清《毁灭》追求“平常”倾向
特点
白描手法客观写实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胡适《人力车夫》周作人《两个扫雪的人》《路上所见》
托物寄兴
胡适《鸽子》《老鸦》周作人《小河》沈尹默《月夜》
歌谣化尝试
散文化倾向
创造社
成仿吾《诗的防御战》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郭沫若
《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的艺术=(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主要作品:《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女神》
《女神》
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1921 年 的出版,为诗坛开了浪漫的新风
湖畔诗人
1921年成立于杭州,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贞
主要成员:汪静之《蕙的风》、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潘漠华、冯雪峰
《春的歌集》合集
小诗
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
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冯至
浪漫主义诗风,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中国十四行诗的最高成就
特点
艺术的节制
哲理化诗情,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堪称独步的叙事诗
新月派
1926年
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刘梦苇、杨振声、朱湘
要求艺术的“和谐”,军齐,强调诗人待着镣铐跳舞,表现为追求诗歌的格律,倾向古典主义。诗歌三美
闻一多
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5)贯穿《红烛》和《死水》的诗魂,是浓烈、真挚的 爱国主义情思
思想意义
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反帝反种族歧视
对军阀统治下的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艺术特点
诗论核心——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矛盾的风格: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春光》;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宁静《心跳》;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你莫怨我》
徐志摩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集》
代表作《再别康桥》(抒情诗)
艺术特色
1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东方的静的美;古典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纯诗
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暗示性和朦胧性(陌生化)
象征派
1925年
李金发、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
以李金发的为起点,注重自我心灵艺术的表现,强调诗的意象暗示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 的奇特
诗的贵族化
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诗怪”
政治抒情诗
蒋光赤:《新梦》(1925)、《哀中国》(1927)
郭沫若:《前茅》、《恢复》等是 30 年代革命的政治抒情诗的先驱
台湾新诗
1925 年 12 月,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张我军的《乱都之恋》在台北出版
赖和《觉悟下的牺牲》
施文杞《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
追 风《诗的模仿》
杨云萍《橘子开花》等
戏剧
文明新戏:萌芽与诞生
话剧:东京席小剧场
1907春柳社《黑奴吁天录》 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近代话剧演出
李叔同、曾孝谷、 陆镜若、欧阳予倩
社会剧为主
中国话剧的“元年”
文明新戏:以言语和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进化团(天知派新剧):任天知1910年发起的中国第一个职业性新剧团体《血蓑衣》《东亚风云》《茶花女》
强烈政治性
新剧工会和甲寅中兴:以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和“商业化”为主要特征
“言论小生”政治鼓动
19世纪末兴起1916年后衰落
初期
现代话剧运动
先导:对传统戏剧的批判
《新青年》“旧剧评议”
中国现代戏剧理论
戏剧是改善人生的工具
提倡写实主义戏剧
翻译改编西洋戏剧名著
《新青年》1918易卜生专号
1919,胡适《终身大事》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端,也有人认为是1918年张彭春创演的话剧《新村正》是对文明新戏的终结。
国剧运动
目的在于娱乐的“纯粹艺术”倾向
反对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
糅合东、西方戏剧特点
建设时期 (1921年)
1921.3民众戏剧社
1921.5创办《戏剧》月刊
创办上海戏剧协社
1921年1月,汪优游爱美剧
主张
倡导“写实的社会剧”
倡导“爱美剧”
倡导“非营业性质”,反对戏剧商业化
小剧场运动
正规化、专门化和科学化
核心: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社会问题剧 的最初成果
胡适
《终身大事》
开风气
陈大悲
《幽兰女士》
反对封建婚姻、新派的堕落、官僚家庭的丑恶、劳工的苦楚
蒲伯英
《道义之交》
揭穿中产阶级道貌岸然、至爱亲朋的外表下的伪善、凶狠的真面目
欧阳予倩
《泼妇》
透过婚姻问题 揭露封建道德的罪恶
洪深
《赵阎王》:揭露军阀罪恶借鉴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琼斯皇》
“话剧”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22年,1928年经洪深倡导最终定名
田汉
原名田寿昌,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领导了南国戏剧运动,“南国社”
前期创作主题
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1920处女作巜梵峨璘与蔷薇》:艺术与爱情
美(爱情、艺术) 的幻灭与毁灭, 具有批判性
巜获虎之夜》接触婚姻与阶级问题, 呼吁反封建、个性解放的强音
巜名优之死》刘凤仙的堕落; 前期最成熟的作品
前期艺 术特色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互辉映
重象征、重哲理、重抒情
作品中的艺术家形象: “精神流浪汉”气质
1920处女作巜梵峨璘与蔷薇》:艺术与爱情
巜名优之死》刘振声
巜湖上的悲剧》杨梦梅
巜古潭的声音》诗人
巜南归》流浪诗人
艺术家们在面临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的冲突时, 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具有浓重的“精神至上” “艺术神圣”的色彩。
“诗人写剧”特色明显,抒情性强,重视语言的艺术。
作品
第一个正式公演的剧本巜灵光》
"出世作"巜咖啡店之一夜》
《丽人行》三个不同的女性
1935年《回春之曲》爱国与爱情:高维汉与梅娘
40年代代表作巜秋声赋》巜丽人行》
多场式结构
思想内容:感应那个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并随着创作历程的推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则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
成熟标志: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题材
反映工人生活与斗争的剧本,其代表作是独幕剧巜梅雨》
表现抗日爱国主题
中国话剧的三大奠基人:洪深、欧阳予倩、田汉
创造社
郭沫若
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历史翻案剧
欧阳予倩《潘金莲》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郑伯奇
《抗争》
最早显露反帝意识独幕剧
白薇
《琳丽》《苏斐》《访斐》
都以妇女为主人公,融进女作家自己
强调“趣味”的创作
熊佛西
巜洋状元》讽刺留学生; 《一片爱国心》原革命党人与日籍妻子的家庭为背景,反映中日矛盾。
戏剧教育:教育民主;学术自由;戏剧教学须舞台实践、戏剧大众化,立足农村
余上沅巜兵变》讽刺留学生。
丁西林 “独幕剧圣手”
喜剧巜一只马蜂》巜压迫》巜三块钱国币》巜妙峰山》
受英国世态喜剧影响,“欺骗”是他的戏剧观念、艺术上的母题
散文
类型
杂感小品
杂文
小品文
美文
散文诗
文艺性通讯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体
代表: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
鲁迅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野草》成熟标志
《朝花夕拾》
周作人 与言志派
“美文”与“言志”
“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
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闲谈体散文
浮躁凌厉
《谈虎集》《谈龙集》
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较积极
冲淡平和
《喝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
追求自然隽永,富有艺术意味的闲淡
选材平凡琐碎“中年心态”
涩味与简单味:口语、文言与欧化语杂糅
淡且深得寂寞之苦; 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凡人的悲哀”
30、40年代“文抄公体”:笔记散文的一种
《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其他作家
俞平伯
作品
《燕知草》《杂拌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六月十八夜》
特点
远离现实,以独抒性灵见长。用笔细腻,意境朦胧灵动,闲适伤感,语言运用透出深厚传统的影响,名士味浓,以旧格调自享。
描写繁缛,用力太过少自然之趣
“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
钟敬文
《荔枝小品》《荔枝》《茶》《黄叶小谈》《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
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
冯文炳
内容: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风格特点
注重意境的传达,清新朴素,抒情气息浓郁,也喜闲谈琐事,以冲淡为衣,表现出朴讷哀伤的风格。
将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和西方现代派技巧引入,追求朦胧的散文意境
语言修饰得愈发生涩古怪,陷入“废名气”
文学研究会
冰心
《往事》《寄小读者》
特点
宣扬爱的哲学,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词汇句式保留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又适当欧化,使句子更能灵活、婉转、流动,有自然跳动的韵律感。
意在言外,文必已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
朱自清
《背影》《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给亡妇》
发表于五四后的抒情长诗《毁灭》
特点
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
文字全用口语,清秀、朴素又精到《温州的足迹》《欧游杂记》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
以佛理的眼光观察生活,于俗相中发现事理
梁遇春
《春醪集》《泪与笑》
懒散的绅士风度,好标新立异
许地山
《空山灵雨》 五四运动后最早成册的个人散文集
《生》龙舌兰
《暗途》
《鬼赞》
《落华生》
人要做有用的人
《美的牢狱》
谈禅
特点
近似散文诗,渗入宗教气氛,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写实派
瞿秋白
散文《心的声音》《涴漫的狱中日记》《那个城》
杂文《小言》《寸铁》
文艺通讯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真实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真相, 带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印痕
叶圣陶
《剑鞘》《脚步集》
教学经历
《五月三十日急雨中》反帝激愤;《没有秋风的地方》
茅盾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
革命转换时期的探寻, 时代的苦闷,新的期望
创造社
郁达夫
散文《还乡记》《还乡后记》《立秋之夜》
书简《海上通信》《一封信》《北国的微音》
游记《感伤的行旅》
日记《病闲日记》
率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
郭沫若
《月蚀》《卖书》个人贫苦的遭际,向社会发出悲愤的呼号;《路畔的蔷薇》抒发青春的欢悦与去国离乡的孤寂。
习惯主观情愫的倾泻,但有更多的社会和政治色彩。
语丝文体
《语丝》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杂文)刊物。
文笔幽默泼辣,“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孙伏园《伏园游记》
川岛《月夜》
林语堂
《剪拂集》
最热心提倡幽默小品的散文家。主张以幽默的艺术去揭示生活矛盾,针砭社会文明病。
现代评论派
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对立。
徐志摩
《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
自由而华丽,常抓住刹那的灵感,让感情之流自由奔放。
陈西滢
《西滢闲话》
贵族化立场,行文流畅,有相当的西方文学修养,议论由事而发,富于幽默感。
现代散文主要特点
“人的观念”的发现表现个性
扩大表现生活的范围
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受世界文学影响
表现作家深厚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