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学生指导,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导图笔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
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不平衡性
要把握关键期,适时而教
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平衡,不同年龄段不平衡、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平衡。
互补性
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1.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如盲人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发展得到补偿。2.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可弥补生理发展的不足。
个别差异性
要因材施教
从个体角度看,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上。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从群体角度看,个别差异性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整体性
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密切联系,相互作用,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培养
身体发展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骨骼发育与培养
小学生肌肉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与培养
小学生心血管系统发育与培养
心理发展的特点
认知发展特点
感知觉发展特点
最先发展、发展速度最快
注意发展特点
由无意注意占优势,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
对具体直观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不善于调节和控制注意力
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记忆发展特点
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
意义识记逐步发展
在形象记忆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记忆策略形成与发展
思维发展特点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然有很大具体性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然有很大不自觉性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不平衡性
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想象发展特点
有意想象增强
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情绪发展特点
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认知培养
小学生观察力培养
观察前做好观察准备
观察中培养观察技能
观察后及时总结观察结果
小学生注意力培养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
促进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促进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
促进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提高选择性注意的能力
小学生记忆力培养
发展有意识记的能力
利用机械识记能力,发展意义识记能力
重视记忆品质的培养
发展有效记忆的策略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提供直观材料,丰富感应经验
重视表象作用,培养形象思维
教给思维方法,发展抽象思维
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小学生想象力培养
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帮助学生弄懂描述中关键词句的实物标志的含义
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引导学生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以提高想象水平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想象力
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机制
图式(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标志是9-12个月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性
思维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自我中心
思维不具有守恒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形成守恒概念
思维有可逆性
思维有去自我中心性
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理解原则和规则
具有多维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有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婴儿期,零至一岁半的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一岁半至三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三岁至七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十二岁至十八岁—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成年早期,十八岁至二十五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二十五岁至五十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老年期,五十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核心是语言
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他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者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学生个别差异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智力)的性别差异
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
感觉通道差异
视觉型学习者
听觉型学习者
动觉型学习者
认知风格差异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型
沉思型和冲动型
辐合型和发散型
具体型和抽象型
整体型和系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