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7第七章 课程1
未完成 未完成 未完成 未完成 未完成 未完成
编辑于2020-09-06 13:32:16课程
课程概念
观点: (1)课程即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
总结: (1)课程是由育人目标、特定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套计划和设定 (2)从育人目标看,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 (3)从课程内容看,课程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与获取途径
古德莱德 课程分类
1.理想课程:专家 2.正式课程:国家官方采纳与实施 3.领会课程:教师所理解的课程 4.运行课程(实行课程):教师实际展示的课程 5.经验课程:学生实际体会到的课程
1.客观规律:信息层层缺失 2.层次化,具体化,使研究更具体
课程与教学 的关系
包含关系
说法1:大课程小教学
说法2:小课程大教学
独立关系
课程:图纸 乐谱 设计方案 教学:施工 演奏 实行设计方案的过程
互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课程:教什么 教学:怎么教
课程开发产品
课程计划
含义
指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依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地位
纲领性文件
内容
培养目标、学科设置(核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周学时安排等
课程标准
含义
依据(课程理论、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课程评价体系等+指导性文件
内容
说明部分(课程性质、地位、理念)+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意义
四依据——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试评估、国家管理依据
教材
含义
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
意义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
基础性
连续性、衔接性
生活性
心理逻辑与学科的逻辑等
教师应该如何使用教材
教师应“用教材教”不应“教教材” 灵活的使用 丰富教学内容 改编教材
课程相关概念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名词解释:广域课程
1.广义:综合课程包括广域课程 狭义:综合课程=广域课程
2.优点
3.缺点
我们如何看待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含义
2.评价
3.综上 综合课程:综合利用,理解 学科课程:各学科深度,体系 缺一不可,既A又B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必须学-->必须的文化知识
选修课程:选择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兴趣、需要、特长、个性、自由等) 体现地方特色或学校特色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官方要求正式实施的课程
隐性课程:
含义: 官方未正式实施,但学校里实际存在的课程
种类: 1.观念性隐性课程:如校风、校训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如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如学生守则、班级管理方式等 4.心理性隐性课程:如师生关系等
特点: 内隐性、无意识性、伴随显性课程出现、可转化为显性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全国实施的课程,权威性,强制性
地方课程:地方实施的课程,由地方政府组织编写,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
校本课程
含义:为体现办学理念或特色,由本校师生共同合作编写、实施、评价、改进的课程
步骤:成立团队--环境分析--制定目标--方案拟定--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
意义: 1.国家:体现国家政策而的灵活性,校方有权利寻求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因地制宜 2.学校:提升本校的办学水平 3.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积极性 4.学生:充分适应学生发展,尊重学生兴趣、需要、个性、差异等方面
问题: 1.拉大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 2.缺乏核心团队,缺乏理论(专家) 的指导 3.没有突出办学理念,知识教师个人的专场表演 4.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无长远规划,无评价与修正步骤 5.浪费资源,没有显著的校本成果
措施: 建立团队与领导 邀请专家指导 结合办学理念 制定长远规划 加强评价 严格把控资金 校校合作
课程一元化&多样化
课程一元化
含义: 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作用: 1.有助于各民族的融合,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的统一、强盛与进步 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
课程多样化
含义: 课程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简而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作用: 1.有助于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个性化与特色 2.有助于调动每个人积极性,使社会与个人都能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得到发展 3.有助于增进社会的民主、公平
措施: 开设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开设必修选修;开设民族特色课程;实行“一纲多本”
注意: 不能盲目追求多样化,否则,会造成课程繁杂,加重课业负担,削弱国家核心利益,影响教育质量
中心主题
课程设计 含义: 用一定的的课程观,制定课程标准,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法的活动
设计课程目标
含义: 某一时段,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进而达到的预期标准
来源/依据: 1.社会 2.人:(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生活、兴趣,需要,个性,自由) 3.教育内部:(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专家的建议--->学科逻辑)
基本问题: 1.具体与抽象 2.层次与结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2.体验性目标 3.表现性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理论
观点: 1、认知领域:知识-->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技能领域:知觉-->定势-->模仿-->操作/练习-->准确-->连贯-->习惯化 3、情感领域:接受-->反映(认同)-->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价值观性格化
评价
优点: 可行性强,适用范围广
缺点: 机械性强,不够灵活
泰勒vs布鲁姆???????
设计课程内容 内涵:依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 符合儿童身心规律与知识逻辑的知识体系与经验体系
选择课程内容 1.间接经验(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理、基本方法) 2.直接经验(基础) 3.基本方法(两者兼而有之)
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逻辑/学科的逻辑:按学科知识本身的知识的关系来编排-->学科课程
心理的逻辑: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编排课程-->活动课程
直线式:知识不重复,由易到难罗列下去-->数学、工具性、应用性
螺旋式:知识不断重复,螺旋上升。不断扩展广度与深度-->语文、历史、政治
纵向组织:按知识的逻辑,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到繁,从具体到抽象
横向组织:按社会问题,打破学科界限来组织或专题
设计课程评价
含义: 学生评价+课程本身评价
理念/方式: 科学—实证评价(考试)量化 人文—自然评价(激励)质化 相结合
评价观: 教学章节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