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考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更新至第一章
编辑于2020-09-17 09:31: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也有170年的历史。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它的根本理论特征
与时俱进是他的理论品质
实现共产主义是它的最高社会理想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梅林在1893年写作的论《历史唯物主义》中深刻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个历史运动规律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它是不会被任何最伟大天才的头脑虚构出来的。
背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7世界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的小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
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是战友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就是不可消除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间的尖锐化。
三大工人运动
A.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
B. 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
这个运动从1836年到40年代末为止,先后经历了三次高潮,这是全国性的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权利的运动,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走上了独立政治运动的舞台。
C.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这是一次直接反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斗争,斗志目标明确的对准了私有制,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2.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它的产生已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德国古典哲学
1. 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2.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的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换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并且不能把发展的观点坚持到底。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他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他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较为间接。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的初痛死人是威廉配第。
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
19世纪上半夜以圣西门、傅利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资本主义的制度
圣西门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新的奴役形式”
傅立叶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为“社会地域”“复活的奴隶制”
欧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他把私有制、宗教、婚姻形式看成是现成的资本主义的“三位一体”的祸害。
设想的未来社会
圣西门把设想的未来社会称为“实业制度”,人们运用科学、艺术和工艺的现有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傅立叶把设想的未来称为“和谐制度”,在这个制度以下,人类和睦相处,全体社会成员的情谊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欧文的设想更为激进,在圣西门和傅立叶的实业制度与和谐制度中,仍然保存着私有制,而欧文所要建立的则是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劳动公式的联合体,并且废除了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形成了19世界上半叶欧洲特殊的理论环境。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理论来源是同一历史时代的产物,他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所以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各自孤立的单独发生的,而是综合的相互交织的。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揭示了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共同物质基础,细胞变异是一切生物变化的内在根据,植物和动物都是细胞按照一定的规律发育和生长的结果,从而阐明了生命有机界的内在统一性,沉重地打击了生命起源问题上“上帝创造论”的神学观点和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
能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揭示出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各种能,如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等都是物质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互相转化,而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是守恒的。
生物进化论
揭示出今天存在的千姿百态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原始单细胞胚胎按照“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长期进化而来的,从而把变化发展的观念引入生物界。
社会属性,达尔文的则是丛林法则,是自然属性
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I.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1. 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
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子主题
2. 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
他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他们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3. 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
4. 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
II.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业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III.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敌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IV.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 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它的科学性表现为正确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不带任何偏见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理想。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就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最高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共同理想的实现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条件。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2.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1. 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
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 经济全球化
4. 世界新技术革命
5.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时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曲折前进的。
1.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 世界的本质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可知论
陈锐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
辩证法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概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3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物主义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1. 古希腊的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2.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时机
3.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五行杂以成百物”
4.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5. 中国的“元气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原子的个性误认为物质的共性。
局限性
1. 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于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2. 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3. 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4. 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在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决定了它必将为更高形态的唯物主义哲学所代替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元论
否认世界上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十七世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基本思想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自然界是客观的
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 在实践中把握的物质世界
3.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2.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3.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