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牛瘟(Rinderpest)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2) 牛瘟是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牛瘟病毒所引发的一种以消化道黏膜变性、坏死的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已根除)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4) 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多、口炎、肺炎、腹泻胃特征,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斑马样条纹-肠道出血)
农学-花草种植-种子萌发实验探索方案汇总-薄荷。 汇总种子萌发前处理实验方案并汇总结果,以期找到高萌发、易使植株成活的方案。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3) 非洲马瘟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壮病毒属的非洲马瘟(AHV)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皮下和肺水肿即脏器表面出血为特征的急性和亚急性传染病。分为急性肺炎型(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流白色泡沫样液体)、亚急性心脏型(头部、眼睑、颈部、皮下发热、肿胀,呼吸加快,腹式呼吸),肺心型(心型 肺型)、热型(轻微)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牛瘟(Rinderpest)
牛瘟病毒(RPV)
病毒结构
单链负股无节段RNA病毒
 全长16000nt,从3-5编码的蛋白依次
衣壳蛋白(N)
作用
C端与复制有关,与P蛋白相连对病毒转录复制起调控作用
基因结构
起始于基因组第56位核苷酸AGGA处
1个开放阅读框
蛋白结构
编码525个氨基酸,分子量58053ku蛋白
前400氨基酸高度保守,99%
剩余125氨基酸不足80%
高度保守区包含病毒组装成核衣壳的必须的结构信息
多聚酶蛋白(P)
与转录有关。且与N蛋白紧密结合,在正确组装和基因的有效启动中起作用
非机构蛋白C和V(由P基因编码)
基质蛋白(M)
位于病毒囊膜内侧面
与病毒组成相关
具有两个功能区域,膜上的嵌着部位和与核衣壳相互作用
影响病毒毒力
共1400nt
2个开放阅读框
编码335个氨基酸,与P相比,高度保守
195-214位氨基酸变化大
N端存在大量保守的甘氨酸核脯氨酸,其存在使该区段形成大量回折
C端含成簇的碱性氨基酸,与N蛋白互作
含一小段非极性氨基酸区(244-258位点),可能是潜在的膜结合位点。
融合蛋白(F)
介导病毒与细胞感染及感染细胞相互的融合
诱使宿主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主要成分
基因全长2400nt
3端和5端均有非编码区,富含GC碱基对,与形成精细2级结构有关
体内5端非编码区存在加速病毒蛋白形成,但体外相反
存在2个AUG,主由第二个开始编码(584/587位)
编码546个氨基酸无生物活性的F0蛋白
F1蛋白有0-1个糖基化位点
F2有三个含亲水氨基酸的亲水区,序列高度保守,介导病毒融合过程
血凝蛋白(H)
F蛋白介导的融合只有在与H蛋白共同存在才发生,F与H存在免疫协助
第383-387、587-592位点间的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抗原表位
大蛋白(L)
2183个氨基酸,分子量248100ku
RNA依赖的DNA聚合酶,通过P蛋白与RNA相连,形成转录核蛋白复合物
形态
近圆形,也有丝状的,直径150-300nm。病毒的外壳饰以放射状的物质(P、H)
种属
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同属病毒
犬瘟热病毒(CDV)、人麻疹病毒(MV)、小反刍肉病毒存在交叉免疫
分型
1个血清型,但从地理位置及分子生物角度分为亚洲型、非洲1型、非洲2型
抵抗力弱
太阳的照射、腐败、温度、湿度(40-60%,死亡率显升)、化学物具非常敏感
37度,半衰期3h内;
60度,0.5h
离体数小时失活
甘油、甲醛、中感染力不高,可用此法控制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牛及隐性感染的动物(分泌物、排泄物)
传播途径
主要直接接触传播;机械传播(吸血昆虫、人员接触),间接传播较低(抗性差)
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易感动物
偶蹄动物,牛、鹿科最易感
牛科动物以水牛、牦牛感染率最高
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牛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
其他动物感染众说纷纭
绵羊、山羊、猪仅轻度感染,病死率不高;也有说猪不感的
骆驼不表现临床症状
野生反刍动物,呈隐形经过
特点
周期性、季节性:12月-4月
传播迅速、发病率(100%)和死亡率(25-50%或达90%以上)
实验室动物
兔、豚鼠、小鼠、仓鼠、狗、雪貂、非洲巨鼠有一定繁殖力,大鼠和猪有一定抵抗力
已发病国家
欧、亚、非洲分布、美洲、大洋洲未见
目前呈全部消灭态势,2002年统计仅限于非洲赤道以北、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等地

诊断
症状+流行=初诊
病毒分离
防制
严格建议,遏制源头
立即申报、扑杀、隔离、封锁、消毒、监测等措施
病理变化
消化道严重炎症并坏死,口腔、第四胃、肠道、上呼吸道黏膜坏死、糜烂,或充血、出血,大肠呈程度不同的出血或烂斑,覆盖灰黄色假膜,形成特征性的斑马条纹
症状
典型症状
精神及行为
体温升高,超过40度。精神不振,站立一隅,头下垂,背拱起,皮毛粗糙逆立,不食,有渴感
体温在发病后3-5天至最高,稽留温差1度/天
概要
生理状态
消化
反刍停止
大便减少,粪干黑
尿量减少,尿色深
唾液增加,流出口外,杂有气泡,间或混有血丝
口腔黏膜出血,发热后2-3d,齿龈等处有灰/灰白色粟大小点,起初硬,后渐软呈小水泡胀。上皮溃烂崩解
舌下黏膜像麸皮,后糜烂扩大而联合成片,呈灰黄色,极易脱落,遗留红色易出血表面。
腹泻,发生于体温下降阶段,粪便稀薄,如浓汤带血,恶臭
有的排泄物中带有10-30cm的管状假膜,严重病例腹泻加重,便血
迅速失水,消瘦
发病末期
大便失禁,尿频
尿色黄色至红黑色
呼吸
初期鼻孔流无色黏液,渐变为灰色/棕色脓样物,恶臭
鼻黏膜充血,散在出血点
鼻镜干燥发热,龟裂,附棕黄色痂皮,鼻孔旁更多
痂皮易脱落,露出红色易出血糜烂面
听诊呼吸音明显
后又湿性或干性啰音,间或皮下气肿呼吸困难
气肿发于椎骨两边,后蔓至肩颈和胸部
生殖
初从阴道流出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有时其中混血,阴户红肿,阴道黏膜充血,淋巴滤泡肿胀,表面灰黄色假膜,随后脱落,红色、出血糜烂。
奶量减少,乳房松软,皮肤皱起并感觉冷
流产
结果
急性多出现症状后4-7天死亡。亦有2-5d或14-16d
痊愈的2-3周,但肠炎很慢消失
非典型症状
呈兴奋态,不安静、摇头,以蹄踏地,甚呈攻击姿态,后转阴沉
特殊的症状
2-3d,乳房/阴囊皮肤呈小出血点,到腹泻时,股内、会阴和口鼻周围的皮肤有丘疹和脓疱,破裂后内容物变干,形成棕黄痂块,脱落。
有的体温不升高,口腔不糜烂,不发生腹泻,而有其他症状
概念及特点
牛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以黏膜特别是消化道黏膜炎性、坏死性为特征
分急性型和非典型
潜伏期3-9d,最长达15d
稽留高热,消化道黏膜发炎、出血、糜烂和坏死
高死亡率
目前已根除
疾病别称
烂肠病
胆胀瘟
疾病图集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