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发展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之学前儿童发展笔记整理。
编辑于2020-10-12 21:38:53学前儿童发展
1、学前儿童心里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基本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伦理性
具体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自然)、测验法、谈话法、调查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
2、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1、婴幼儿发展
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物质前提与生物基础,有可塑性
生理成熟:影响或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社会因素
1、环境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发展
2、家庭环境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3、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儿童的主动活动
儿童心理实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实在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2、学前儿童发展理论
成熟势力说-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小阿尔伯特实验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强化、惩罚、消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打波波娃娃实验
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强化:直接、间接、自我强化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轮(本我、自我、超我),性欲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婴儿期:发展信任,克服不信任
儿童早期:培养自主,克服羞怯与怀疑
学前期:培养主动性,克服内疚感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认知发展观:图式、同化(不改变)、顺应(改变)、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客体永久性、幕布实验
前运算阶段(2-7)万物有灵、自我中心、三山实验、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
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心理理论:普瑞马克和伍德拉夫,标志是能够理解错误信念
3、心理发展趋势及年龄阶段特征
概念:最近发展区、关键期(容易学、难弥补)、敏感期(最捡起、迅速)、转折期(急剧变化、必然出现)、危机期(反抗、不必然)
趋势: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被动到主动、凌乱到成体系
总体年龄特征:稳定性、可变性
具体年龄特征
婴儿期(0-1)
新生儿:基础是无条件反射;心理发生标志是条件反射出现;认识世界的开始,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人际交往的开端
婴儿早期(1-6个月)视听觉迅速发展、手眼协调发生、主动招人、开始认生。
婴儿晚期(6-12个月)身体动作、手动作、言语萌芽、依恋关系发展
先学前期(1-3岁)直立行走、实用工具、言语思维(2岁)、最初的独立性
幼儿期(3-6岁)
学前初期(3-4)初步生活自理、情绪作用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学前中期(4-5)更加活泼好动、自己组织游戏、开始接受任务、思维具体形象
学前晚期(5-6)好学好问、抽象逻辑思维萌芽、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3、幼儿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幼儿生理发展特点、幼儿动作的发展
4、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1、注意的发展
注意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发展趋势:定向性注意先于选择性注意,无意注意先于有意注意
特征: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注意的品质与幼儿活动
广度(数目):教师应:在同一时间内提出具体要求;同时出现的刺激物数目不能太多,应有规律;采用幼儿喜欢的方式方法,帮助其扩大注意范围。
稳定性(持续时间):教师应:教育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方式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小中大班作业时间长短有别。
分配(同一时间,几种不同):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有意注意或及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转移(新的任务):教师应:有意识的训练幼儿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到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上;教学内容适合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了解幼儿的兴趣及当时的情绪状态。
注意分散
含义: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
分散原因:无关刺激的干扰、疲劳、缺乏兴趣、活动目的要求不明确、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
防止分散的方法:1、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互动3、灵活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4、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注意的发展策略
1、设立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分散注意2、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3、明确活动目的,帮助幼儿发展有意注意4、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所发展
2、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个别属性)明暗适应、同时继时对比、联觉效应(甜蜜嗓音)、感觉后效(余音绕梁)
知觉(整体属性)选择性(背景)、理解性(过去经验)整体性、恒常性
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知觉的发展:形状(圆正半 长三八 五梯菱)、大小、方位(上下、前后、左右)距离(视崖实验)
3、记忆的发展
概述: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再认和回忆);类型包括运动记忆(最早)情绪记忆、形象记忆(最主要)语词记忆
趋势:1、记忆保持时间延长2、提取方式发展3、容量增加4、内容变化
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策略:1、特征定位(贴标签)2、复述3、组织性(类别表格)4、提取(线索)
记忆能力的培养:1激发兴趣与主动性2丰富生活经验3培养有意记忆4教授记忆策略
4、想象的发展
特点:新颖性、形象性;类型:无意和有意;再造和创造;经验性、情境性、愿望性、拟人化想象
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发展特征:1、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2、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幼儿想象的夸张性(夸大某部分或某种特征、将想象与现实混淆)
想象力的培养: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5、思维的发展
发展趋势1、方式变化(知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工具变化(感知行动、表象、语言)3、思维活动的内化4、思维内容的变化
发展特点1、幼儿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解决问题复杂化、方法概括化、语言作用逐渐增强)2、幼儿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体性、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基本过程:1分析综合能力、2比较能力(找不同-找相同-找相似)3分类能力4概括能力
基本形式
概念:特点:1、内涵不精确,外延不适当2、一张我失误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3、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晚育实物概念4、空间和时间概念发展与其掌握相应的词相联系5、科学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
判断:特点:1、判断形式间接化2、判断内容深入化3、判断根据客观化4、判断依据明确化
推理:形式:转导、归纳(找相似点、车辙沟)、演绎、类比
理解:1、个别实物到实物关系2、依靠具体形象到依靠语词3、简单的表面的到复杂的深刻的4、情绪性的到比较客观的5、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6、语言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1、词汇量增加2、词类范围日益扩大(最先掌握 名动形副量)3、词类运用逐渐丰富(实用频率 代动名)
语法的掌握: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对话言语(3岁前)的发展和独白言语(思维发展的产物)的发展2、情景言语(3岁前)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3、讲述逻辑的发展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发展策略:1、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3、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4、教师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5、注重个别教育
5、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概述:情绪-喜怒哀乐,情感-内心、长期、如热爱。情绪包括心境(弥散性、持久性)激情(暴怒、恐惧、绝望、狂喜)应激(紧张危机时高度警醒和紧张)
基本情绪表现:1、哭2、笑(自发、又发、不出声、出声、无差别、有差别)3、恐惧
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1、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中社会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与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从外露到内隐
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不稳定性、外露性、易冲动、易感染性
2、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良好情绪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2、成人的情绪控制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正面肯定和鼓励、耐心倾听幼儿说话、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4、帮助幼儿控制情绪(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5、教会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
6、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亲子关系的发展
婴儿依恋的类型:回避型(母亲无影响)、安全型(母亲安全基地)反抗型(焦虑、攻击)
良好依恋的培养:1、注意“母性敏感期”阶段的母子接触2、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3、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4、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回应
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性(孩子独立主动)专制型(孩子顺从、不主动、忧虑、怀疑)放任型(孩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自私、清高、意志薄弱)
同伴关系的发展
阶段:3岁前(1、物体中心2、简单相互作用3、互补的相互作用)幼儿期(3岁左右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4岁联合游戏-真正的社会性交往、5岁合作性游戏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1、受欢迎型(积极被接纳)2、被拒绝型(积极、攻击性、被排斥)3、被忽视型(不喜交往,被忽视冷落)4、一般型5、矛盾型
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早期亲子交往经验、家庭教养方式与早期依恋关系
2、托幼机构因素-教师对同伴交往的影响、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3、儿童自身的因素-幼儿行为特征、交往意愿及外表气质
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策略:1、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心2、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3、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4、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感
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发展阶段:1、知道自己性别,初步掌握性别知识(2-3岁,识别)2、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3-4岁,性别稳定)3、刻板的认识性别(5-7岁,性别恒常性)
性别行为发展阶段与特点:3-6、7岁,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有差异(男汽车女玩偶)2、游戏活动同伴选择的差异(同性别玩)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影响因素:1、生物因素(性激素)2、父母的行为(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着、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含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移情)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反应(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行为。
移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移情是形成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1、移情帮助儿童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2、移情可以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形成亲社会行为3、移情能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使儿童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降低攻击性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
发展阶段及特点:1、2岁左右亲社会行为萌芽2、3-6.7岁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合作行为发展迅速、分享行为发生变化、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电视媒介)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家庭的影响是关键、同伴的相互作用)3、移情是根本的、内在的因素
攻击性行为类型: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
攻击性行为的特点:频繁、依靠身体、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父母的惩罚2、榜样3、强化4、挫折(直接原因),不公正产生挫折
抑制攻击性行为的策略:1、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减少其受挫心理2、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3、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与强化
7、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概述
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2岁左右个性开始萌芽
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是动力因素,是核心、最活跃)2、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有调控作用)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分离感、稳定的同一感 ,点红实验
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特点(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度4、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5、从只有评价没有依据到有依据的评价)
2)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特点(1、初步内心体验到较强烈内心体验2、受暗示性的体验到独立体验3、愉快和愤怒是生理需要,发展早,委屈、自尊、羞愧是社会性体验,发展晚)
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实用控制策略(延迟满足实验)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概念:动力系统、其促进和引导作用、有积极性和选择性的特征、反应在需要、动机及兴趣方面
需要的发展:1、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2、优势需要有多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兴趣的发展: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动力性)
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气质类型
传统气质类型:1胆汁质(直率热情、急脾气)2、多血质(活泼好动、粗枝大叶)3、黏液质(安静踏实、死板)4、抑郁质(敏锐观察力强、孤僻多愁善感)
马托斯 切斯: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启动迟缓型
不同气质类型的培养方法:1、正确认识幼儿的气质特点(了解幼儿的气质特点、接受幼儿的气质特点、不要轻易对幼儿的气质类型下结论)2、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开展良好的匹配教育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1.性格结构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2.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文、模仿性强、好冲动。3.影响因素:遗传、家庭、幼儿园教育、社会环境、社会实践活动
能力的发展:
个体的差异
类型:幼儿性格差异、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
形成原因:客观原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主观因素
意义与举措:1.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意义:一是享受适当的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二是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2.举措:一是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儿童;二是识别优势与弱势,寻求突破口;三是用心琢磨,读懂孩子,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