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克服欲望和贪婪,改变生活方式,追寻生活的意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周工作总结与下周工作计划
内衣测评
端午节
怎么美白?
财富规划思维导图
家庭战略转移思考
篮球大纲
预警类型
《断舍离》读书笔记
2019年年中总结(闵利利)
佛教的环保思想
前言
环保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一方面在于治疗方法,是治标还是治本。
真正的污染源
不只是几家企业,也不只是几个伐木者,而是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类佛教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教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生活理念,解决当今社会存在各种问题。在环保问题上佛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启迪和帮助呢?
一、克服欲望和贪婪。二纠正幸福的观念。三、改变生活方式。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五培养良好的心态,包括感恩心 尊重心 爱心。
一、克服欲望和贪婪
生存环境恶化的究其根源:人类的贪婪。修行者来说过多欲望阻碍解脱,造成人类毁灭性灾难。
如何对治欲望佛陀告诉我们:知足,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惜福。净化心灵,克服内心贪嗔痴三毒。
由此可见归根到底是人类心灵问题,心是主导行为的关键,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
二、纠正幸福的观念
错误认识:我们真的把自然中一切变成钱,钱能买到的或许也只是钱了,我们又将何以为生?所以财富绝不是生活唯一标准,更不是幸福唯一保障。
正确认识:幸福是由众缘和合而成。
个人生活而说: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身体。和睦家庭 真诚的友谊 纯洁的情感都是幸福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整个社会来说:幸福又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上。
我们的幸福来自大自然馈赠,来自大自然哺育,所以保护自然也是获得幸福必要前提。
认识到幸福真正内涵,我们为寻求幸福付出的努力才能行之有效。
三、改变生活方式
观念决定我们价值取向影响我们行为和生活方式。
佛法认为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体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是一体的。
唯物主义认为既然人生是断灭的,人生目标不可能更长远,眼前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急功近利思想是人类寻找一切致富途径从而对环境 自然造成一系列破坏。比如一次性包装袋 对资源消耗 环境污染等等。
佛法认为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因和缘推动两者缺一不可。关键取决于自己 懂得惜福。
人类如何改变生活方式
将自己定位一个自然人,回归简单自然生活方式。
任何行为都需要因和缘推动,关键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回归简单自然生活方式
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东方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是统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人生真正享受,人与自然感应作为人生最高境界。
佛教进一步提出依正不二思想。依正就是依报和正报。人类是正报,生存世界是依报。正报和依报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过去我们总是将自然比作母亲,现代化环境虽能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滋养我们心灵。只有回归自然才会使我们真正放松缓解紧张压力。
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是生存最基本需要。
如何回归自然
现代化生活环境需要通过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交换。我们只要懂得珍惜,保护就能永远享有。
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从自然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看护者,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大自然。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继续得到自然呵护,才会在她母亲般怀抱中获得安宁。
五、培养良好心态
生态环保能否见效,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心态对待自然。
培养三种良好的心态
1、感恩心
我们要感恩大自然馈赠。我们有享受自然权利也有保护自然的义务。不仅为了使用自然珍惜它,更是为了表达一份感恩的心。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物质,更以他的宁静祥和滋润我们心灵。
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享受自然时候,才会由衷感激他的给予,才会珍惜它的一草一木
2、尊重心
错误认识:强烈的我执觉得一切为我所用,导致人与人争斗,人与自然冲突。
正确认识 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和平相处。
2 、爱心
我们爱他人才有资格接受他人的爱,才有因缘得到他人的爱。
大自然无偿哺育人类,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也需要爱护需要休养生息。
佛教提倡不杀生,正是基于对一切有情的慈悲。
慈与悲就是爱心的升华,是对自然最有力保护措施,也是实现人间净土力量。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心的作用,积极培养感恩心 尊重心 爱心来善待我们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