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教程~文学作为活动
这份思维导图整理了《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的主要知识点,内容覆盖活动与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三个方面,快来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文学作为活动
活动与文学活动
人类活动的性质
发生论层面
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达尔文进化论)
认识论层面
人是从一定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那么也应该从生活活动出发来认识人的特性(英法唯物主义,德国唯心主义)
马克思
用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刻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生活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和
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自然的特性。
文学活动的地位
马克思将人的生活活动概括为两层
物质实践活动
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精神实践活动
人的精神领域的活动,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法律、道德等
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即两者发展不同步
艺术内部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如:神话类型只兴盛于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
艺术水平与物质生产的水平并不成正比例(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文学活动的构成
引用美国文论家M.H.艾伯拉姆斯的观点
世界
世界指文学活动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主观世界:人的思想情感,包括超验世界
模仿说
文艺起源于人对世界或宇宙的模仿
西方模仿: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中国模仿:《周易》的“观物取象”,荆浩的“度物象而取其真”
再现说
20世纪中期的魔幻现实主义,反映被扭曲的客观世界
作者
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
表现说
西方表现: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福柯“作者缺席”
中国表现:《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作品
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作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本体说(文本说)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强调作品的结构对于作者的意义,文本细读法
俄国的形式主义:强调作品的形式对于作者的意义,提出陌生化概念
读者
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还是与作者生活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造过程
读者反映批评和接受美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姚斯、伊瑟尔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对话关系
围绕作品,作者与作者,世界,读者建立起话语伙伴关系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活动的发生
巫术发生说
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
宗教发生说
认为文学源于宗教,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直接导致了文学的发生
游戏发生说
康德“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与自然的统一
席勒和斯宾塞发展康德德思想,提出过剩精力这一概念
劳动说
劳动提供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文学活动的发展
由经济因素最终决定,会受到政治道德哲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