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知识学习
347应用心理学专硕考研知识点总结,下图为备考华南师范大学笔记。
编辑于2020-11-21 20:47:01知识学习
知识与知识的分类
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
狭义的知识一般指存语言文字符号或语言活动中的信息:
广义的知识则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
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体操作
【策略性知识】
是关于如何学경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现代认知心理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知识的表征
【知识表征】是指信在入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
命题是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陈述性知识的种基本表征形式。命题网络是基于语义网络提出来的,它是指任何两个命题,如果它们具有共同成分,则可以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彼此联系起来。许多彼此联系的命题组成命题网络。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人脑之所以能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各种复杂活动,是由于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储存了一系列的以“如果.那么.形式表征的规则,这种规则被称为产生式。而经过练习简单的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大的知识单元的表征
图式,指大块的知识的表征。
图式中不仅含有命题的或概念的网络结构,也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即程序性知识。
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
第一个成分是信息储存库。
用来保存信息。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第二个成分是认知加工过程。
即将信息从一个储存库转换到另一个储存库的内部的处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编码和检索等
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控制并协调着将信息从一个储存库转移到另一个储存库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的一般学习过程】
1.注意与预期(心向)。
任何有目的的学习都以学习者有意识的注意为先决条件学习者处于注意状态时,他的注意指向学习目标。
2.激活原有知识(认知结构变量)。
根据同化论和激活论的观点,为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并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学生需要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原有知识,并使老处于激活状态。
3.选择性知觉。
学生不论是通过阅读教科书还是听教师讲课,都是在這当的背景下有选择地进行的
4.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选择性知觉新信息的结果是在认知结构以命题的方式表征新信息。但这种要与原有的有关观念产生联系且发生相互作用,并区分新旧知织的异同
5认知结构的组改或重建。
新命题网络并非原封不动地储存子长时记忆中,它们会同认知结构中的其他部分继续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
6.根据需要提取信息。
在日常生活或新的学习中当学生面临各种任务时,要学会利用不同线素提供的信息。
【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奥苏贝尔根据其研究提出了三类有意义学习的方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表征学习:又称为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2.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当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时,新学习的观念归展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是在新的学习材料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特例,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例证而加以理解时产生的。 当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并使其精确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这种学习进行的条件是新旧知识处于同一个层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规律理解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
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动机激发策略
2.注意策略
3.精加工策略
4.组织者策略
5.认知结构优化策略。
该阶段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是对以陈述性知识形态存在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陈述性知识形态的学习和理解获得该程序性知识的有关命题,但此时的程序性知识尚未在实际操作中转化为行为。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1.陈述性知识阶段
该阶段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是对以陈述性知识形态存在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陈述性知识形态的学习和理解获得该程序性知识的有关命题,但此时的程序性知识尚未在实际操作中转化为行为。
2.转化阶段
该阶段是学生通过各种规则的变式练习,将程序性知识从规则的陈述性形式转化为可以表现到实际操作中的程序性形式。也就是说,该阶段是产生式系统的形成过程。
3.自动化阶段
该阶段是程序性知识掌握和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人的行为在无意识状态下完全由规则支配,技能也相对达到自动化。
【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根据安德森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学习包括两种类型:模式识别学习和动作步骤学习
1校式识别学习:
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辦认和判断,其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通常要经过概括化和分化两种心理机制
(1)概括化
即对不同的刺激或同类刺激作出相同或相似反应的机制。
(2)分化
即个体对不同类别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2.动作步骤学习:
是指学习者学会顺利执行某一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以模式识别为基础,主要是通过程序化和程序的合成两个机制来完成。
(1)程序化
是动作步骤从陈述性知识的表征转换为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不再依赖于陈述性知识而独立完成动作步聚的过程。促进程序化的基本条件是练习和反馈
(2)程序的合成
:是指在练习过程中,把若干个产生式合成一个产生式,把简单的产生式的变成杂的产生式。程序的合成同样也需要借助练习和反得以实现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课选择与设计策略
2.示范与讲解策略;
3.变式练习与比较策略;
4.练习与反馈策略
5.条件化策略;
6.分解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