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补体活化思维导图
免疫学补体活化的思维导图,补体活化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第一补体途径和第二途径,第二途径亦称为代替途径。据说第二途径与彼列莫等所提倡的备解素系统据说是同一途径,与第一补体途径相比,可由更单纯的物质引起,在比较低等的动物中也能看到。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概念,类型以及受体分布和效应。指位于突触后膜或前膜、能与神经递质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相应生物效应的蛋白质;传出神经系统受体根据能选择性地与之结合的递质而命名。
抗原概念,抗原的分类,性质,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超抗原,佐剂,丝裂原等详细介绍。可供您进行参考。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概念,固有免疫细胞及T,B淋巴细胞的主要作用及作用特点,规律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补体活化
经典途径
概念
指激活物与Clq结合,顺序活化CIr C1s、C4、C2、C3 ,形成C3转化酶(C4b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含量
C2血浆浓度很低,是补体活化级联酶促反应的限速成分。
C3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补体成分,是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组分。
激活物
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
活化C1q的能力大小:
IgM>IgG3>IgG1>IgG2 ,IgG4无激活经典途径
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前端反应
C1q与IC结合后被活化,依次激活CIr和Cls;CIs依次裂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C4b2a) ;C4b2a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C4b2a3b)
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通路
C5转化酶裂解C5,所产生的C5b依次与C6、C7、C8、C9结合为大分子复合体(即MAC),形成以C9为内壁、直径约10nm的穿膜通道
MAC的效应机制
细胞溶解:MAC形成的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自由透过胞膜,细胞渗透压降低。
细胞死亡:致死性Ca2+进入细胞
主要特点
激活物主要是由IgG或IgM结合膜型抗原或游离抗原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C1q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是该途径的起始步骤。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C4b2a和C4b2a3b
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并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现在发现有些微生物可直接或通过C反应蛋白等结合后间接激活C1q,启动经典激活途径。
旁路途径
旁路途径,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因子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细菌细胞壁成分(G-菌LPS等)
凝聚的IgA和IgG4、眼镜蛇毒素等
酵母多糖、葡聚糖
补体激活旁路途径的前端反应
颗粒表面的C3b与B因子结合形成C3bB,在D因子作用下生成C3bBb,P因子与之结合成C3bBbP(旁路途径C3转化酶),裂解C3后生成C3bBb3b(旁路途径C5转化酶),然后裂解C5进人末端通路。
旁路途径的特点
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C3bBb催化产生更多C3b,形成更多C3bBb
激活物是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为自发产生的C3b提供反应表面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C3bBb和C3bBb3b
存在正反馈放大环路
无需抗体存在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抗体产生之前的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作用。
凝集素途径
又称MBL途径,指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纤维胶原素(FCN)等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糖结构,依次活化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
补体激活凝集素途径的前端反应
MBL-MASP或FCN-MASP结合于病原休装面糖结构,MBL或FCN构象改变,分做店MASPI和MASP2;活化MASP2依次裂解C4和C2,产生C3转化酶C4b2a,继之期形成C5转化酶C4b2a3b;活化的MASPI直接裂解C3产生C3b,在D.P因子参与下生C3转化酶C3bBb或C3bBbP继之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C3bBb3b;最后进人未端遇路
意义
凝集素途径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活化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特点
激活物质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和FCN等识别
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无需抗体参与即可激活补体,可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