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下的帝制起点):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编辑于2023-10-04 14:01:46 北京市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以大一统为目标)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BC2070~BC221 早期血缘国家〉 (大一统国家制度的奠基与转型)
夏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权利的固化) 〈BC2070~BC1600 四百多年〉
评价
血缘政治的开端,宗法观念萌芽
生产力发展与阶级对立的产物,顺应历史趋势与社会进步
不能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
特点
国家成私产
商朝:内外服制(松散的方国联盟) 〈BC1600~BC1046 五百多年〉
特点
松散的联盟关系
商王对方国控制有限
内外服缺少文化认同
神权与王权结合
内容
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四周是外服
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西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BC1046~BC771 二百多年〉
基本特征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地方分权体制)
家国同构
分封制
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影响
i.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权力分配和血缘相结合
ii.扩大统治区域
iii.地缘与血缘的结合,促使不同族群之间的交融, 进而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作用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礼乐制
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a.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b.国家遇到重大问题,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可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c.西周晚期,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言论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动力)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表现为争霸)。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变革(影响: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郡县制、官僚制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
秦朝的政治制度〈BC221 地缘国家〉 (大一统国家制度的创新与巩固)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制度)
内容
丞相是百官之长,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是最高武官;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
廷议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朝堂公议,有利于决策的实施与推行;
无法从根本上限制皇权专制(兼听独断)
特点
家国同治;
廷议减少决策失误;
各司其职相互牵制相互独立;
皇帝直接任命不世袭
郡县制(➢春秋出现,战国形成,秦朝推行)
行政机构分为郡县(道)两级。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特点:
①地方官制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中央集权)
②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考核(官僚政治)
文书行政制(国家治理的纽带)
内容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建立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特点
管理制度严密;
行文规范;
种类数量大;
在国家治理中地位重要
影响
保障皇帝与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递到全国各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变革与发展)
(一)中枢机构
1.两汉
汉承秦制;
中外朝制(汉武帝设立;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2.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晋三省制,隋文确立,唐太宗完善)
内容
(程序性分权)中枢决策;门下封驳;尚书执行 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特点
体系完整,集体议政,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作用
标志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标志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3.宋朝:二府三司制
内容:(事务性分权)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是最高行政长官,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
4.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朝
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丞相。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非法定无实权)
6.清朝
雍正设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特点:简速密
(二)地方机构
1.西汉
郡县二级制
2.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内轻外重,干弱枝强)
3.隋朝
州县二级制
4.唐朝:
(1)初州县二级制;原则山川形势;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为行政实体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势力(节度使)〈907唐灭〉
5.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
6.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原则犬牙交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化
7.明清(省府县三级)
(1)明初废行中书省,后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2)清承明制,巡抚成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Q: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规律):
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Q: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特点:
①国家统一;
②要在中央;
③郡县体制;
④因俗而治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下的帝制起点):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 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Q: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等级森严;
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③贵族长期垄断特权;
④以血缘为纽带,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⑥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延缓性和稳定性
⑦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以大一统为目标)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BC2070~BC221 早期血缘国家〉 (大一统国家制度的奠基与转型)
夏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权利的固化) 〈BC2070~BC1600 四百多年〉
评价
血缘政治的开端,宗法观念萌芽
生产力发展与阶级对立的产物,顺应历史趋势与社会进步
不能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
特点
国家成私产
商朝:内外服制(松散的方国联盟) 〈BC1600~BC1046 五百多年〉
特点
松散的联盟关系
商王对方国控制有限
内外服缺少文化认同
神权与王权结合
内容
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四周是外服
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西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BC1046~BC771 二百多年〉
基本特征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地方分权体制)
家国同构
分封制
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影响
i.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权力分配和血缘相结合
ii.扩大统治区域
iii.地缘与血缘的结合,促使不同族群之间的交融, 进而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作用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礼乐制
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a.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b.国家遇到重大问题,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可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c.西周晚期,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言论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动力)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表现为争霸)。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变革(影响: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郡县制、官僚制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
秦朝的政治制度〈BC221 地缘国家〉 (大一统国家制度的创新与巩固)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制度)
内容
丞相是百官之长,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是最高武官;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
廷议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朝堂公议,有利于决策的实施与推行;
无法从根本上限制皇权专制(兼听独断)
特点
家国同治;
廷议减少决策失误;
各司其职相互牵制相互独立;
皇帝直接任命不世袭
郡县制(➢春秋出现,战国形成,秦朝推行)
行政机构分为郡县(道)两级。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特点:
①地方官制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中央集权)
②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考核(官僚政治)
文书行政制(国家治理的纽带)
内容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建立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特点
管理制度严密;
行文规范;
种类数量大;
在国家治理中地位重要
影响
保障皇帝与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递到全国各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变革与发展)
(一)中枢机构
1.两汉
汉承秦制;
中外朝制(汉武帝设立;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2.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晋三省制,隋文确立,唐太宗完善)
内容
(程序性分权)中枢决策;门下封驳;尚书执行 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特点
体系完整,集体议政,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作用
标志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标志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3.宋朝:二府三司制
内容:(事务性分权)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是最高行政长官,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
4.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朝
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丞相。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非法定无实权)
6.清朝
雍正设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特点:简速密
(二)地方机构
1.西汉
郡县二级制
2.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内轻外重,干弱枝强)
3.隋朝
州县二级制
4.唐朝:
(1)初州县二级制;原则山川形势;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为行政实体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势力(节度使)〈907唐灭〉
5.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
6.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原则犬牙交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化
7.明清(省府县三级)
(1)明初废行中书省,后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2)清承明制,巡抚成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Q: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规律):
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Q: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特点:
①国家统一;
②要在中央;
③郡县体制;
④因俗而治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下的帝制起点):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 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Q: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等级森严;
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③贵族长期垄断特权;
④以血缘为纽带,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⑥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延缓性和稳定性
⑦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