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杜威《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全面精炼,下图一共五个分支:(1)前言(2)统一的活动与分裂活动(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4)努力、思维与动机(5)教育性兴趣的类型(6)兴趣在教育理论中的地位。
编辑于2020-12-12 20:46:13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前言
一味的强调兴趣只会助长享乐主义的盛行;过度刺激,意志起不到作用;被知识之外的“糖衣”吸引
一味的强调努力只会因为出于强迫;兴趣的转移,最后只是一个呆滞的、机械的、笨拙的角色;埃莫森《补偿论》
错在对于自我控制的对象、观念或目的的外在性的假设(外在于我),并且就必须求助于单纯的意志力。
一、统一的活动与分裂的活动
努力说的错误在将心理的锻炼和培养与某些外部活动和某些外部结果等同起来。
愉快
1.活动的伴随物,在取得成功的成就、优胜、前进的地方(在于活动本身,其存在是完整而没有分裂的)
2.从接触中产生,是感受性的特征,刺激是外部的,作为愉快本身而存在
兴趣:所要学习的事实或所建议的行动和正在成长的自我之间公认的一致性原理;自我通过行动与某一对象或观念融为一体的伴随物,因为必须有那个对象或观念维持自我主动的活动。
个体对有价值目标的追求,兴趣指向个体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兴趣是活动的和发展的,是个体与活动的有机统一;具有倾向性
兴趣就是统一的活动
二、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兴趣的特性
个人于他的行动的材料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主要是自我表现的活动的一种形态
积极的、投射的或推进的,是我们感到兴趣(主体性)
兴趣产生于个体自发的冲动,是主动的、推进的
于事物积极发生关系;兴趣是动态的(感情的静态的)
活动的冲动和倾向具有选择性;兴趣具有冲动性(活动的选择性和择优性)
客观性
兴趣总是指向某一对象的,体现在一个相关的对象中(感情只是以自身为目的)
每一种兴趣都从属于一个对象;凡能促进行动、有助于精神活动的,就是有兴趣的
兴趣是个人的,意味着直接的关心(情绪性)
表示个体对于自己具有利害关系的事情的承认、关切
意味着内部的自我意识、情感和价值
价值不仅是客观的(对象的客观性),也是主观的(自我的感情价值判断)
发展性
兴趣处于一种发展变化的活动状态之中
方法
较早的阶段,是在活动结束以前所经历的阶段
活动过程中:一项活动生长的各相续阶段直到完成的材料与动作的方式
活动结束后:与达到结果的行动分离的结果可以作为达成其他事情的方法
目的
不能单纯的等同于外部结果
一项活动的最后阶段,它的最后的或结束的时期
活动过程中:树立在整个过程的终极阶段的一个目标
活动过程后:作为一件固定的事完成的结果
方法与目的的统一
愉快
是一个直接的或瞬间的反应的问题
幸福
持续不断地从事任何一种不受压抑的活动
快乐、乐趣
一个行动过程的日益增长的生长所带来的情绪上的伴随物
行动过程外在的目的和方法与行动过程内在的目的和方法之间的区别
直接兴趣
以当前的活动为满足和目的而对当前活动的兴趣
间接兴趣
标志着简单的活动生长或展开成为复杂的,推迟达成对中介步骤有决定性意义的目的的活动
为实现预期的最终目的
随着活动及目标的复杂化,活动过程的延长,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
三、努力、思维与动机
努力
产生于间接兴趣的产生,间接兴趣的伴随物;与活动的过程联结才有意义
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激发更多的认真的思考,而不是更大的压力。
教育性努力
将比较盲目的活动转换成更有意识的思考性活动的标志
努力应该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结合起来
活动的持久性和连贯性:克服阻力和通过障碍的忍耐性
避免只是徒加紧张的努力(为努力而努力);避免过度疲劳、伤残
衡量作为一个完整事务的活动对人具有的吸引力的标准
判断力(以目的为转移)
精神压力(愿望与厌恶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情绪状态)的存在
努力成为相互矛盾的倾向的特殊结合
吸引人不顾困难继续行动;行动离开了原来的目的
努力的情绪或压力的情绪是思考、考虑、调查研究问题的预告
转向了思考,与思想的联结
求助于理性
寻求新的方法(寻找发现和发明)
阻力
使个人更加认清行为的目的和宗旨;使其精力从盲目的、不加思考的变成思考的判断
使原动力沿着前进的方向削弱下去,将精力转向其他渠道
增强一个人的目的的观念
唤起作用、指导作用
实现目的需要一定的待克服的苦难;使得行动的方针的目的变得自觉
任务
具有教育性
包含必须克服的困难,使得他们继续成长;给思维、给反省性探究提供不可缺少的刺激
不具有教育性
把任务看作某种没有兴趣的、没有吸引力的事,是异己的,仅有压力和束缚,需要外在的压力(无法引出对目的更清晰的认识)
动机
目的或对象与人的活动的生气勃勃的联系就是动机
对行动的控制和它的推动前进的力量;具有积极的或动态的能力的目标的名称
目的的动力作用和目的所具有的兴趣都是同样表述了所提出的活动的过程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深度
动机存在于功课之中;重要的是寻找运用动机的教材和条件(考虑学生的能力、行动的倾向)
四、教育性兴趣的类型
活动
兴趣和活动相联系
活动需要材料、教材和条件;需要自我的一定倾向、习惯和能力(物我融为一体)
对活动的理解要包括能力(具体的)的生长的一切事物——特别是包括认清所作的事情的意义(发现自己的福利与对象发展的结局相联结)的能力
错误的行动
外部强制
仅仅由于爱好兴奋的行动
来自机械的习惯的行动
无法使教育性过程持续下去
身体活动的兴趣
学习与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相联系;身体活动与心理、智力上的关系
自我活动不仅需要内部还需要外部的条件
裴斯泰洛奇、感觉训练与实物训练
感觉被假定为知识的入口、通道、门户,或至少是知识的粗糙原料(杜威认为是错误的)
感觉器官只是刺激到运动反应的小道,只有经历这些运动反应,特别是经历考虑感觉刺激与运动反应的相互适应,知识的成长才会出现(杜威认为是正确的)
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象征主义;立足宗教、神秘主义;忽略了儿童自我选择权力
在实现目的时对身体器官、对物质材料和用具的自由而充分的控制对于生长的直接价值还没有被人们理解
杜威认为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价值;更倾向自然、纯粹的活动;感官要与心理、智力相连续
运用工具的兴趣
不能等到恰当的工具并以恰当的方法使用它们达到目的,这时因陋就简的目的就会被忘记
在活动中运用工具去控制外部物体或把一种材料用于其他材料的方法
正是器官以外的工具的发现和运用才在种族和个人的历史上才有可能发生长时间持续的复杂活动
比赛
规则遵守,必须按一定的方式使用事物,一定目的的工具
游戏
游戏并不等于娱乐
在没有实物上的改变的情况下满足于想象
工作
使用中介工具或用具以达到目的
劳动
工作的一种,看作交换其他事物的手段时,它所完成的直接结果才有价值
苦工
任务异常艰苦,包含有疲劳
单调工作
本身令人讨厌、迫于某种完全外来的需要而从事的工作
理智的兴趣
以理智为特点
个体思考活动结果、过程与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获得关于活动的知识的兴趣
重在对于科学原理感兴趣,体现的是人们的兴趣从具体的实践方面转变为抽象的理论方面
对目的的兴趣转变为对产生结果的方法——原因——的兴趣
兴趣与富有思考的努力紧密结合
社会兴趣
对人的兴趣,指儿童对他人关注、接触并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的兴趣(与前几种兴趣纠缠在一起)
儿童比成人更具有社会兴趣
儿童的社会兴趣不仅渗透和充满在他自己的行动和遭遇中,而且弥漫在他对事物的兴趣中
儿童对事物的兴趣是来自于他们关于人们对事物做些什么和怎样处理事务的观念
存粹抽象的智育的学课令儿童感到厌烦是因其孤立于人类关系之外
兴趣不是自私的或个人主义的,兴趣的性质以客体的性质为转移
五、兴趣在教育理论中的地位
兴趣都标志着在行动上,因而也在欲望上、努力和思想上自我与客体融为一体(与目的、方法融为一体)
兴趣是向目的前进的活动,是不断思考这个目的并寻找达到目的的方法时发展的(兴趣不仅仅时心理的内部概念)
心理不是孤立独自存在的内部世界
心理与理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意味着某种事情而其意义又是活动发展的一个因素的那一种活动是一致的
心理是用抽象能力的增长来衡量的
智力活动不可以脱离客体或脱离人和事的世界而完全独立地进行的某种东西
兴趣不仅仅是教材的外部概念
兴趣不是靠考虑它和以它为目标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靠考虑和针对在它的背后和激发它的条件才能获得的
1.兴趣是教育的起点:兴趣源于原始的本能,显示着儿童最初的能力。“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教育即生长)。教育是一个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兴趣正是儿童的自我"通过作用在萌芽状态的倾向从而出现的生长的一种形态",杜威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强调"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点,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劲、最有效果"。因此, "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教师必须研究兴趣,兴趣"是起点,是创始力,是发挥作用的工具"。可以说,没有兴趣教育活动难以开启。但是,对兴趣既不应放任也不应压抑,压抑兴趣等于以成年人代替儿童,势必减弱儿童"心智的好奇性和机敏性,压抑了创造性,并使兴趣僵化放任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久的东西"。教育的关键在于发现兴趣。杜威反对把兴趣仅仅视为娱乐、消遣或某种临时性的刺激,这种“被炮制出来的“兴趣,是不正常的,因为它是精力分散的志",这种所谓的兴趣仅与瞬间的活动相联系,割裂了活动的连续性。为了防止兴趣被误用,杜威指出,"如果活动包含着生长和发展,那么,兴趣就是正常的,教育上对它的依赖也是合理的。如果兴趣是活动不能发展的征兆或原因,对兴趣的运用就是不合理的“。 2.兴趣是课程的关键要素:杜威认为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所关心的事物与其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杜威反对"旧教育"将课程的重点放在教材的逻辑性和顺序性上,造成学科与儿童世界的割裂与肢解,他也反对所谓的"新教育"以儿童为起点、中心和目的,决定学习质和量的是儿童不是教材,把儿童现有的能力和兴趣本身看成是具有最终意义的东西。杜威指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中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 "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 "学校科目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动"。在理想的学校课程中,各门科目并不是先后连贯的,进度"在于对经验的新态度和新兴趣的发展"。这里也就是说课程要以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为中心,要遵循儿童的兴趣,有利于儿童兴趣的发展。但是,从儿童经验发展的角度看, “兴趣不过是对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而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其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杠杆作用,而非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因此,课程并不是对儿童当下兴趣的迎合或顺水推舟,而是要发现和儿童目前的能力有联系的事物和活动,以便儿童乐于从事,并使活动始终如一地、连续地坚持下去。"如果教材能以这种方式运作,那么,既没有必要去寻找让材料变得有趣的策略,也没有必要去求助于专制的、半强迫的努力了"。 3.兴趣是教育活动统一的标志:杜威在讨论努力与兴趣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时指出,努力论认为儿童在不情愿状态下比全身心而为更能得到智力和精神的训练。这种观点将儿童心智的训练和培养等同于一些外在活动和外在结果,认定儿童去完成某种兴趣之外的任务,通过运用意志使智力和道德习惯得到形成。杜威批评道,努力论将教育活动视为儿童外在的任务,儿童只有在强制状态下进行,外界压力一放松,他的注意力就从约束状态下逃出来飞向吸引他的东西。努力论意味着对注意力一种事实上的分裂,意味着在智力和道德上性格的分裂。而兴趣则是从事和专注于,或者完全致力于某些有公认价值的活动,具有推动、客观、情绪、发展等特征。兴趣"指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一种活动方向、一种事业、一种完全吸收了一个人的力量的追求"。而一种活动既需要有起作用的材料、内容和条件,也需要自我身上的某种倾向、习惯和力量。"哪里有真正的兴趣,哪里就有这两类内容的结合"。兴趣标志着儿童与其活动内容及结果之间的完全一致,是有机统一的标志。因此,在兴趣作用下,儿童从头到尾全身心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达到儿童学习或活动与成长着的自我的一致,实现儿童与活动目标、手段与内容的一致,促进儿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激起第二种类型的愉快,是被外部刺激的愉快。用于填补自我和某种本身没有兴趣的实事之间的鸿沟
对象和自我的分离;能量的分裂(外部的暗示)
分裂的注意力的习惯;智力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