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随自意三昧科判
天台宗慧思《随自意三昧》,科句含全文,有助于对随自意的分析。
编辑于2020-12-24 20:19:30随自意三昧
行威仪品
一、推荐所修
(一)初学必修
凡是一切新发心菩萨,欲学六波罗蜜,欲修一切禅定,欲行三十七品,欲说法教化众生,学大慈悲,起六神通,欲得疾入菩萨位,得佛智慧,先当具足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及学妙法莲华三昧。
(二)推荐三昧
是诸菩萨最初应先学随自意三昧。此三昧若成就,得首楞严定。
(三)方法略说
随自意三昧者,先以大悲眼观众生,举足下足,具六波罗蜜。
(四)行时略说
1.作意起观
菩萨行时,先观众生起一子想,亦如幻化如影如空不可得想。而自举身作轻空想。
2.质直行走
观地而行,如履虚空,自令己身不曲不直,正身直行,不迟不疾,亦不左右顾视,又不转头盼望。
3.若欲望人
若欲望时,举身皆转,如象王视。步步进时,观众生勿令损伤。
4.令众生安
是时众生即大欢喜,心无恐怖,无所复畏。是时名檀波罗蜜,名无畏施
(五)释檀波罗蜜
1.施因起问
问曰:檀波罗蜜者云何?
2.解释三种布施
答曰:有三种施:
2.1 一者饮食:
饮食布施,增长寿命。
2.2 二者财宝:
衣服布施,能遮寒热。医药布施,能除患苦。
2.3 三者说法:
说法布施,能破邪见,增长慧命,得三乘果。
3.复释檀波罗蜜名
施者、受者、饮食财宝三事俱空。无自无他,无所得故,名檀波罗蜜
二、具六波罗蜜
(一)问“空何具六度”?
问曰:是菩萨行时举足下足,于诸众生空无所得,有何利益而言具足六波罗蜜?
1.非波罗蜜的说明
1.1 财施
财食等施,增长凡夫生死身命。
1.2 医药
医药等施,但除外小病,不能除众生生死怖畏。
1.3 听法
听法之时,或有记心,或无记心,或有漏心,或无漏心,未必皆善。 是时施主,或有我所,或无我所,或是波罗蜜,或非波罗蜜。
2.行随自意三昧时
2.1 菩萨作意
随自意三昧中菩萨行时,以轻空身,如影梦化。以大悲眼观众生,亦不著众生想,亦不著无众生想。
2.2 众生得度的表现
是时众生见菩萨威仪容貌端直,而作是念:是人慈悲,护念我等,即解菩萨意,离一切怖畏,大欢喜故,即发菩提心。
2.3 得度后的效果
众生是时发菩提心,不名有记,不名无记,不名有漏,不名无漏,不得我所,不得无我所、即得无生智,云何而言非波罗蜜?
2.4 菩萨行时的原理
菩萨行时,众生欢喜无所畏故,善摄行威仪无伤损故,此即是施众生命,不得己身,不得众生,亦不得威仪想,无所得故,此岂非是檀波罗蜜?
2.5 证得波罗蜜
2.5.1 无作度生
众生见菩萨威仪,解菩萨意,离怨结想,得无生解,离烦恼结,住菩萨心,此岂非是除众生病、增长慧命?
2.5.2 生智慧
智慧命者,即是波罗蜜。
2.5.3 复释菩提心
菩提心者,尽智,无生智。
分别二智
烦恼尽故,名为尽智。
十二因缘毕竟不生故,是名无生智。
2.6 菩萨行六度时的表现
2.6.1 布施
菩萨行时,以无畏施利益众生,名檀波罗蜜。
2.6.2 持戒
于诸众生无所损伤,离罪福想,名尸波罗蜜。
2.6.3 忍辱
萨行时,心想不起,亦不动摇。无有住处,十八界一切法不动故,名为羼提波罗蜜,具足忍辱故。
2.6.4 精进
菩萨行时,不得举足下足心,无前思后觉,无生灭。一切法中无动无住,是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
2.6.5 禅定
菩萨行时,不得身心,一切法中无受念著。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不得中道故,一切法中不乱不味,离定乱想故,是名禅波罗蜜,具足能起诸神通故。
2.6.6 智慧
菩萨行时,头等六分,如空如影,如梦化炎,无有生灭,亦无断常,无两中间。三毒、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毕竟空无所得。既无系缚,亦无解脱,是名般若波罗蜜,智慧具足。
2.6.7 念念密密
是故菩萨行威仪,举足下足,念念具足六波罗蜜。
(二)随自意的出处
问曰:此义出何经中耶?
答曰:出首楞严经中。有众生得闻首楞严名,胜得四禅四空定。
三、释首楞严定
(一)分别心性与诸法
问曰:汝向说新发意菩萨,学随自意三昧,若得成就,是时名为首楞严定。我今不解首楞严定,云何菩萨行威仪中,举足动步,而常入定,具足一切诸波罗蜜。唯愿仁者为我解说。
1.解释心性
答曰: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略说此义。菩萨行时,未举足,欲举足。未生念,欲生念。先观未念欲念心,未起念时,无有心想,亦无心心数法,是名心性。
2.心性清净
是心性无有生灭,无明无闇,无空无假,不断不常,无相貌,无所得,故名心性,亦名自性清净心。
3.心性与涅槃
是自性清净心者,是涅槃。不能觉了者,即是生死。
4.解释无始
妄念思想未生时,是时毕竟无心者,名为无始。
5.破众生法
求自性清净无始心,毕竟空寂,名为能破众生。是故佛言,无始空破众生,毕竟空破诸法。
6.破未、欲念心
始空破未念心,毕竟空破欲念心。
7.破二无明
是无始空破无始无明,毕竟空破有始无明。
(二)破断灭见
问曰:汝向者说无始空破众生。无始空者,既是性空,诸法若性自空,即无有和合。云何有众生可破?
1.破实有
答曰:是假名和合虚妄颠倒,非是实众生。
2.众生即心性
实众生者,名为心性。
3.破无生死
夫心性者,无有生死,亦无解脱。
4.无始本空
一切众生无始来受故,倒观本源,无始亦空。
4.1 释无始空
一切众生无始来受故,倒观本源,无始亦空。无始空者,是名性空。性空者,是真实众生。真实众生,无有生死。众生若能解,即是无生智。
4.2 生死即涅槃
尔时生死即是涅槃,更不别有涅槃之法。是故佛言,众生涅槃,本自有之,非适今也。
5.劝进新学
以是义故,新学菩萨欲行时,观未念心不可得。
四、分别未念心、欲念心
(一)对话缘起
慧思反问
问曰:未念心灭,欲念心生,未念心不灭,欲念心生。
他人所答
答曰:未念心灭竟,欲念心生。
(二)自问自答
1.慧思难问
难曰:汝未念心既灭,欲念心从何生?汝若未念心灭,欲念心生,是事不然,何以故。
破二心误解
1.1 破二心
未念心既灭,其念断尽者,名为死灭。若未念心尽灭已,欲念心自生者,便是两心,各不相知。
心不能自知心,如指不自触指,心亦如是
1.2 破一心为常
汝若一心,即无前后,复堕常中。
1.3 破二心各异
汝若二心,生灭各异,复堕断中。
1.4 合破二心
未念念心,常亦无此理,断亦无此理。欲念心亦然。
1.5 重破所问
如汝向者答我未念心灭竟,欲念心生者,便是两心。若有两心,即有两神,便是邪见。
1.6 判外道义
何以故,若有两神,唯一有众生,即有两众生。即是外道义。
1.6.1 引经义为证
何以故,般若经中,一切众生毕竟不相续,一切法亦不相续。
1.6.2 破前灭后生
界定范围
若心及一切不相续,云何有断,前灭后生?
知前事破
若前灭后生者,即不相知,云何有人忆一生来事,念持不忘。
知中事破
汝若一念中知,便应忘一切事各灭坏。
不变易破
若心常住不变易者,亦不能知一切法。
1.6.3 破邪因果
何以故?无前因后果故,常亦无因果,断亦无因果。亦无罪福,复无业报,瓦石无异,皆是外道义也。
1.7 心性无所得
是故佛法中众生心性,不断不常,毕竟不相续,无心,无无心。
2.否定二心生灭
2.1 破四对
破前灭后生
汝未念心若不灭,欲念心自生,是亦不然。何以故,无一断一常故。亦无前常后断故。
破前不灭,后不生
若未念心不灭,欲念心不生,无两常并故,是事不然。
破前非不灭,后非不生
若前念非不灭,后念非不生,是事亦不然。 何以故?若得不灭,可得非不灭。既无不灭,即无非不灭。
破前得不生,后得非不生
若得不生,可得非不生。 既无不生,云何见非不生? 非不不灭,非不不生,亦如是皆不可得。亦无是不可得观。
3.菩萨知见
3.1 诸法空观
不得二心
菩萨既不得未念心生灭断常,即无无明。亦不得欲念心,无诸行,是故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智者了达,凡夫谓二。
不二非一
明与无明,虽无有二,亦非是一。
三体皆空
3.1.1 举足空
是故菩萨行时,举足下足,与念念心。足不自知足,亦不自知行,与不行。
3.1.2 所缘空
亦不自知履地不履地,亦不自知随道不随道。地亦复无是念,此菩萨履我上行,不履我上行。
3.1.3 无为空
虚空亦无是念,是菩萨于我中过不过。亦不自知是虚空非虚空。
3.1.4 方所空
菩萨心数,毕竟不生,亦无不生之想。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在余处,亦无不在。
3.2 诸法假观
无想而作
从旦涉路行至暮,无有动想,复无不动想。亦无所经由,而善了知历涉之处。
无去而到
虽无去者,而有所到。
无受而受
虽无受者,而得果报。如虚空中云,虽无心想,而能降雨。
无我、我所
虽无主我,能遍方所。远望即见,近观即无。
众生迷情执有
推寻此云,本无生处。能令众生虚妄见有往还所起。
3.2.1 破散聚、自他生
出无分散,还无积聚。不能自生,亦不从他生。山石无念我能生云,及以不生。云亦无念我从山出,不从山出。各不相知。诸法亦尔。
3.2.2 身如浮云
众生此身,犹如浮云。生时空生,灭时空灭。
3.2.3 空见善恶
虽空能见善恶。造罪众生,如云雨雹伤害五谷,及杀人畜。众生亦尔。
3.2.3.1 身空行恶
是身虽空,行十恶者,失人天报,堕在三途,如雹伤谷。
3.2.3.2 行有漏善
行有漏善者,失三乘道,如杀人畜。人者喻佛,畜兽者喻缘觉声闻。
众生亦尔,身心虽空,行有漏业,善恶果报,如天雨雹。
福慧双修
若有持戒修福禅定道品,次第圣行智慧神通,及化众生。如彼好云农时要月,兴致甘雨,五榖丰熟,华果茂盛,人兽快乐。
次第圣行
众生亦尔,身心虽空,持戒清净修禅道品,次第圣行,三界傍报,五戒十善,及有漏禅,人天快乐。如五榖成熟。无漏禅定圣行道品,智慧神通。
3.3 中道所观
实相观
譬如树木华果茂盛。大慈悲云,实相法雨。雨于人华,各得成实。
感果不同
人者佛道具足,兽者喻缘觉声闻。三乘圣果,上中下别。皆因持戒行善修禅获得此报。
3.4 空与破戒
果报不同
破戒之人,终不能得。持戒破戒,虽皆是空,业报各别。
举二果为例
如涅槃经中说:有二种果,色味相似。一名迦罗迦果,食者命终。复有一果名镇头迦,食者长命,得力得色,增寿益算。破戒之人,如迦罗迦果。持戒之人,如镇头迦果。持破虽空,果报不失。
4.菩萨所行
复释大定
菩萨行时,身心无定无乱。亦能觉了一切众事,觉及所觉俱不可得。无有诸大阴界入,众魔群盗不得入。是故名为首楞严定。
修随自意得成就
从初发心,终至佛果。一切圣行,皆入随自意三昧。
辨析因果
不失因果
无初发心,无果可至,亦不失因果。
无所受者
因果虽在,亦无受者。
果报作用
虽无受者,果不败亡。
皆无处所
虽不败亡,亦无处所。
作等无作
何以故。因空故无有作,果空故无有报。因之与果,正是一空,更无别空。
释毕竟空
空空
观此空法,无空可得,是名空空。
大空
一切皆空,名为大空。
第一义空
不失因果,名为中道第一义空。
菩萨所观
菩萨观察生死诸行及修道圣行,一切皆是第一义空。
众生菩提无二
是故佛言:众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众生,菩提众生无二。知如此名世尊。
菩萨行概括
菩萨行时,观此身心一切威仪,无行无住,无坐无卧,无起无立,亦无去无来,无出无没,无生无灭,亦无一切阴界诸入。
引经为证
是故《维摩经》云:“法无去来,常不住故。诸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释惑业起反观
无明与行
因者即是无明,缘者即是诸行。是故佛言:因眼见色,因心思觉,生贪爱心。爱者即是无明,为爱造业,名之为行。
反观无明源
若能反流观无明源,及心性空。思爱亦空,无业无行,即无诸法生,无缘和故。一切诸法本,因缘空无主,觉此尽本源,故称真妙门,亦名无生忍,复名无起法忍。
反观色心
菩萨观色心无垢无净,不动不变,犹如虚空,无相可得,名之为空,亦非是空。何以故众生此身头等六分,假名色身,本由一念妄念心生,随业受报,天人诸趣,犹如化生,梦幻之体,亦不可得。
妄心本空
菩萨既知妄念心空,即无妄念。非是假空,色身亦尔。如影如空,求不可得。是故佛言:众生色身,此色身生时但空生。灭时亦空灭。频婆娑罗王闻佛说此得第三果,次第即得无生法忍智。是故般若经中昙无竭菩萨语萨陀波仑言:诸法无来无去,诸法即是佛。既无来处去,亦岂有住。既无有住,则当体全空,如如不动。是故菩萨行威仪中,观此未念及欲念心,性自清净。无有动变。故得不动三昧,发一切智慧,解一切佛法。
修证感果
从初发心,终至佛果,未曾动变。亦不从一地至一地,一念了知三世之事。凡圣心想国土世界,劫数远近,众生烦恼,根性差别,一念尽知。是名菩萨遍觉三昧,亦得名为照明三昧。以此三昧神通力故,湛然不变,色身变现十方国土,随感不同,说法音声。亦复如是。则名为首楞严定力,随自意三昧具足成就。
住威仪品
一、诸法如空
菩萨立时,谛观此身色心等法,头等六分。如空中云,气息出入。如空中风,身色虚妄。如空中华,云何得见。诸法实相,先观三性,后观假名。何等三性?一者心性,二者色性,三者息性。复有三性,一者心性,二者眼性,三者意性。先观前三性。
(一)分别三性
1.若先观心性,沉细难知。
2.若先观色性,粗朴难解。
3.应先观息,是息由心遍色,处中易知。
(二)观息小结
何以故?先观息实相,然后观息遍身。还归实相。所以者何?若先观息,即受念著,颠倒难遣。
二、劝新学菩萨
是故新学菩萨先观息实相,观其出入。
(一)设问自答
是息出时,从何处生?相貌何似,根源何处?求之不得,无源无生,都无处所。复观入息,从何方来?入至何处?
1.无处所
谛观此息,来无方所,入无所至。
2.无生无灭
无来即是无生,无至即是无灭。入息既无生灭,中间亦无相貌。无能知者,亦无见者。
3.体不可得
知此入息,犹如虚空。由入有出,入者既无,出者亦然。知出入息毕竟空寂。
4.体不单独存在
是息不能自生,心念即息动,无念即息尽。是息由心,故有生灭。心即是主。
5.心归何处
不在身内
5.1 谛观此心,今在何处。身内观察,从头至足,从皮至髓,一一谛观,都不见心。
不在身外
5.2 内若无心,在外有也。复观身外,诸方远近,四维上下,及以中间,一一观察,都不见心。
不在中间
5.3 诸方既无,可在中间。摇动出入,遍身外内中间悉观,亦不见心。
假名实相
谁能观心,复无观者。是心即无相貌,名字亦无。是名观心实相。
(二)复作设问
我今色身从何处生?谁之所作?谛审观察,责身源由,是身无主,从妄念心生,因息得立。
1.具正见
心息既空,身亦寂灭,常修此定,深证空法,离诸假名,知一切空,具足正见。
2.了达气息
无复妄念。然后观息遍身出入。先观鼻中气息往还入出。次观遍身从头至足。从皮至髓及诸毛孔。气息一时微细出入。审谛观察明了见之。观此色身五相。次第归空寂灭。
3.身分五观
3.1 芭蕉观
第一相者,初观此身皮肉筋骨,犹如芭蕉。从皮至髓,气息一时入出无碍。观此气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名为芭蕉观。
3.2 水沫观
第二相者,次观身分芭蕉之观,转虚空明净,犹如聚沫,名为水沫观。
3.3 水泡观
第三相者,观此沫观一切身分,转空明净,如水上泡,名为泡观。
3.4 影观
第四相者,观此泡观一切身分,转空微薄,犹如泡影,名为影观。
3.5 虚空观
第五相者,观此影观一切身分,不见相貌,犹如虚空,名虚空观。
身如空花
菩萨具足五种明观,一切身分如空中华。譬如世间,于虚空中,见有一华。不依垆壁,不依林薮,忽尔化生。远望即见,近观即无。愚人不了,谓实有华。智者觉了,本来无华。众生色身如虚空华,毕竟空寂,无生无灭。菩萨观身如空中华,亦复如是。
(三)身空六度
布施
菩萨尔时自观此身,如净琉璃,空无所有。以此观法,利益众生,增长法身,名为法施檀波罗蜜。
持戒
菩萨立时,以此观法引导众生,令诸众生见菩萨形,发欢喜心,具清净戒,离罪福相,是名菩萨持戒尸罗波罗蜜。
忍辱
菩萨立时,知此身中六情无生,亦知身外六尘无形,亦知中间六识无相。是身空寂,无十八界,一切阴界,及心本性,毕竟空寂,无有生灭。世间八法不能令动故,名为菩萨忍辱羼提波罗蜜。
精进
世八法者,利衰毁誉苦乐称讥。菩萨立时,一切心相无生住灭,一切法不住前际,不住后际,不住中际。无三际故,既无生际,即无住际,亦无灭际。一切法中虽无所住,而大精进身心无倦,自利利他,是名菩萨具足精进毗梨耶波罗蜜。
禅定
菩萨立时,不见内心立,不见外心立,不见内外心立。色身空寂,亦无立相。诸阴亦然。于一切法中不味不著。无定无乱,毕竟空故。入不动三昧。普现法界一切色身。饶益众生。是名菩萨具足禅波罗蜜。
般若
菩萨立时,知此色身无自无他,如镜中像,如炎如化,如梦如幻。无有寿命,亦无我人。无有生灭,亦无隐显。复无出没,诸法自尔。无取无舍,觉了一切众生根性,随感差别,而为说法。是名般若波罗蜜,具足智慧神通藏故。
坐威仪品
一、深入诸三昧
四种身威仪中,坐最为安稳。菩萨常应跏趺端坐不动,深入一切诸三昧门。观察一切众生根性,欲安立之,令得解脱。是故菩萨常入禅定,起六神通。能净五眼。肉眼清净,天眼通达,慧眼见真,法眼观察,佛眼觉了一切。能度十方世界无量众生。不前不后,一时得道。是故菩萨常在禅定。
二、跏趺坐的利益
(一)问曰:菩萨何故四种身仪中,多在坐威仪。余法亦应得,独言跏趺坐。
答曰:此跏趺坐,乃修道之人坐禅之法。余威仪中取道则难。以多动散。结跏趺坐,心直身正。摄念现前,取道则易。复欲教诸弟子悉入禅定。是故菩萨结跏趺坐。余坐法者,是凡夫人坐法。动散心多,不得入定。其心难摄。结跏趺坐,身心正直,心易摄故。欲教弟子学此坐法,舍诸外道邪见威仪。有诸外道颠狂心乱,或常翘脚,或侧身欹足,或一足独立,或五热炙身。以是种种邪见,身心不安。
(二)坐时六度
1.法施
菩萨坐时,令诸众生见者欢喜,发菩提心,离诸怖畏,入菩萨位,是名法施檀波罗蜜。
2.持戒
菩萨坐时,身心不动。众生见者能发净信,离杀害心,舍诸恶业,具足大乘菩萨律行,是名持戒尸波罗蜜。
3.忍辱
菩萨坐时,知一切法阴界诸入,毕竟不动。能令众生离高下心,不起诤论,是名忍辱羼提波罗蜜。
4.精进
菩萨坐时,能令众生见者欢喜,舍十恶业行,行十善道,修习圣道,令得解脱,勇猛精进,身心不懈,是名具足精进毗梨耶波罗蜜。
5.禅定
5.1 菩萨自利
菩萨坐时,能令众生舍离味著,能断贪爱,心无定乱,毕竟寂灭。亦令众生起神通力。
5.2 菩萨利他
何以故。是诸众生,见菩萨坐禅,深心爱乐,情无舍离。
举例
譬如往昔雪山林中,有一仙人坐禅入定。是时亦有无量外道,在此山中邪见苦行。翘脚散足,或一足独立。多不安稳。是时复有五百狝猴山中游行。见此仙人林中禅定,结跏趺坐。合眼合口,气息不出。猕猴众中,有一老猕猴。爱乐仙人,学其坐禅。合眼入定,信心重故,即得神通,成辟支佛。如是次第五百猕猴皆得成就辟支佛道。是诸猕猴,念此山中邪见外道,身不安稳。是老猕猴往到其所,于外道前,自敷草蓐,结跏趺坐,合眼入定。是时五百猕猴,捉诸外道两脚,结跏趺坐。老猕猴示诸猕猴,各以手指捻外道眼令合。如坐禅法。五百外道各生惭愧。此坐安稳。身不欹侧。是道无疑。各作是念,此诸猕猴,必见圣人得其道迹,复来教我。信心殷重。是老猕猴,见诸外道信心决定,即现神通种种变化。五百猕猴各现神变。外道见己,心生欢喜。心勇悦故,即发神通,成辟支佛。坐禅威仪,能令畜生及诸外道,信心欢喜成辟支佛。天人六趣诸众生等,爱乐菩萨坐禅威仪,发菩提心,得三乘道,皆亦如是。是名菩萨禅波罗蜜。
5.3 明二无我
菩萨坐时,知一切法其性常空。知身无主无我无人。
5.4 三业本空
是身色阴,如空中月,影现众水,色相寂灭,不于三界现身口意。
5.5 普现十方
法身普现十方世界。实无色心往还来去。示现众生,能令众生各各感见,随应说法,称机得道。
举例
如阿修罗琴,不以手鼓。安置空地无人之处,自出种种微妙音声。能令天人所闻,各各别异,称意欢乐。菩萨禅定亦复如是。
5.6 实无觉观
实无觉观系念思维,亦无色像现身口意。众生各各感应不同。如空中月。是名菩萨禅波罗蜜。
6.般若
6.1 无碍观阴界
菩萨坐时,虽无心阴界入见,于一切法皆如梦想,无觉观心,具足无量一切辩才。
6.2 了知凡圣差别
一念悉知三世九道凡圣差别,思觉不同优劣差别。
6.3 了知三世
不预思惟,知过去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知无为无碍,知世谛无碍,知真谛无碍,知第一义谛空无碍。
6.4 神通变化
不离常定,一念遍在十方佛前,现神通力,种种变化供养之具,供养诸佛。
6.5 随机说法
一念受持一切佛法,一时遍现入六道中。普现色身,对众生机,随应说法。
6.6 了达众生根性
悉知一切众生种性,一念能转诸佛法轮。随彼众生烦恼利钝差别,感闻菩萨音声不同。令断烦恼。虽无色像阴界入诸见,具足如此无量辩才。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
7.问名何法,从何所得
7.1 问:般若波罗蜜名何等法。
答曰:般若波罗蜜名一切种智。三乘智慧,尽到其边,是名彼岸。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
7.2 问曰:如是智慧从何处生。
答曰:无有生处。何以故?先尼梵志问佛。世尊,如来所得一切智慧从何处得。佛答先尼,无有得处。
非内观
佛答先尼,无有得处。如是智慧非内观中得是智慧,
非外观
非外观中得是智慧
非内外观
非内外观中得是智慧
非不观
亦非不观得是智慧
心领神会
是时先尼梵志,即于佛一切智中,得生信解,深入般若波罗蜜。是故言无有得处。
(三)分别根尘识
详问内、外观
问曰:何者为内观,何者为外观,何者为内外观,云何言亦非不观得是智慧。
内观者
答曰:内观者是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外观者
外观者是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内外观者
内外观者,中间六识,眼识触因缘生诸受,乃至鼻舌身意识触因缘生诸受。
所观根
菩萨观内六根性,空无所得。
所观尘
观外六尘性,空无所得。
所观识
观中六识性,空无所得。名为智慧。
小结
若不观察亦不能得。是故佛言,亦非不观得是智慧。
引文证
无所得即是智慧。所以者何?《大品经·一念品》大品经一念品中,佛告须菩提:“诸法无所有性,即是道,即是果,若于诸法中见有者,此人无果,坏法性故。”是故佛言,诸法无所有性,即是道,即是果。诸法者,即是众生十八界。内有六根界,外有六尘界,中有六识界。
观根所破
观内六根,能破贪淫、嗔恚、愚痴、无明,掉慢诸烦恼结,能破自身我见,及离我所。无有寿命众生主者。离受念著,毕竟空故。见根无所有性,名为智慧。
观尘所破
观外六尘,于色尘中青黄赤白男女等色,于是各外身起贪爱心,能生烦恼。菩萨尔时观此外身,修死尸想。膖胀烂坏,九想具足。乃至十想成就,归空尽灭。更不复生。观察觉了。能破烦恼。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见尘无所有性,名为智慧。
观识所破
观察中识,无分别想。无自生处,假内外因缘和合而生,都无自性。观内六根空无有主,观外六尘空无形色和合想,不可分别,即无六识。见识无所有性,名为智慧。
引言证
若不坐禅明了观察是十八界,亦不能得如是智慧。是故佛言:“亦非不观得是智慧。”
分别意根、意识
意根遍知五识
众生五识但能当境,能知现在五尘之事,不能究竟属当受持。然此意根虽无处所,遍能属当五识之事。
意识与五识
然其意识都不曾往与五识合,虽无往还,能悬属当五尘五识因缘之事。
意根意识无体相
虽无住处,属当五识,计校思惟,远近受持,皆悉不忘,善恶无记亦复如是。
如梦能觉
如是意根意识,虽无处所,亦不动摇,如梦中识,亦能觉了总摄六根之事。
凡夫之过
凡俗愚人是六种识,随缘系缚,亦不能知五根有处,意根无处,谓各各缘,不能了知总别之想。是名凡夫分张识相。生死根栽,非是圣慧。
(四)菩萨圣慧根
利智所观
新学菩萨,用第七识刚利智,观察五阴十八界等,无有集散虚妄不实。无名无字,无生无灭,是时意根,即名为圣慧根者。
信根入慧根
从得信根,乃至慧根,如是五根中说。
信慧根二种用
因此信慧二根,力无所畏,总说有二种用。
内破烦恼
内能觉了破烦恼结,入无间三昧,得解脱智,能觉一切众生根性。
内破外道
外能摧伏天魔外道,宿命神通,皆得具足。发言可信,实不虚谬。名为信慧。
善调众生
善转众生住七觉慧。故名圣慧根。圣名无著,亦名清净,能度众生立照为圣。
释无著
无著者,以圣慧根觉知六根空无有主,觉知六尘无色,觉知六识无名无相。如是三六一十八界,无生无灭,无取无舍,断一切受,故名无著。
了达实相
虽知己身及外众生诸法实相,亦能悉知众生根性,是故名圣。得阴界实相,舍一切著故名无著。若无爱著即无染累。了知诸法自性清净,毕竟寂然。
释众生相
诸法者,是十二入、十八界、妄念心。
凡夫不了,能作生死。无量结业,遍行六趣,是名众生。
菩萨所化
菩萨以此圣慧根力,善教道之,令诸众生同证圣慧。
释阿阇梨
释名
故言清净。能度众生,为天人作教师,故名阿阇梨。
释阿
阿者名一。得一切法从初不生,亦无有灭,是名自觉,名之为阿。
释阇
阇者是众生。菩萨能以一相圣慧,觉悟众生,令得解脱,是故名阇。
释梨
以此自觉觉他无上慧,阿阇二事,留名后代,众生所归,永劫不绝,是故名梨。
众生性菩提性无二
是故佛言,众生性即菩提性,菩提性即众生性。菩提众生无二,知如此作天人师。
凡圣之别
凡夫六根,圣人六根,是凡圣根无一无二。不觉是凡夫,觉了是圣人。
生死即圣慧
生死烦恼根,即是圣慧根。
不净身即妙法身
凡夫丑陋不净身,即是相好妙法身。
三、详辨菩萨五根
辨眼
观眼根无主
菩萨尔时观此眼根作是念,何者是眼,云何名根。作是观时,知此眼根无主,若空无主,即无眼根。
眼根无眼亦无
求根不得,亦无有眼。
虚妄分别为眼
但以虚妄所见青黄赤白种种诸色贪爱念故,名之为眼。
色皆虚妄
无眼故不了,如向谛观知無根情。若无眼即无情,识既空无主无分别者,亦无虚妄种种诸色。
根尘识无所得
各各不相知,故亦无和合。毕竟寂灭,空无所有。如是观竟。亦无能观法。无所得故。
眼解脱门
无眼无眼名字。是为眼无作解脱门,亦得名为无缚。何以故,既无系缚,谁解脱者。是时无根无色尘。既无根尘,亦无有识。是故名为无眼无分别者。
辨耳
辨耳根尘识
复次耳根闻声。菩萨尔时,谛观此耳谁能闻。耳根闻耶?耳识闻耶?
闻非根尘识
声能自闻,为用意识闻。如是观己,非耳根闻,非耳识闻,亦非声自闻,意识亦不能自闻。
耳根不自闻
何以故,耳根无觉知,故不能闻。若耳根能闻,聋人应能闻声。聋人不闻故,当知耳根不能闻。
耳识不自闻
耳识一念不能分别,以故亦不能闻。是声无根故,不能自觉,亦不能闻。
意识不能闻
意识亦不能闻。众缘和合,乃得闻声。所以者何,先耳声相对,然后意识生,与耳识合故,则能分别音声。
闻解脱门
一一观察,空无闻者。若无根闻,即无有识。根不往受,声不来入,各不相知,亦不相见。声如空响,无生无相。耳无根无识,毕竟空故,无耳,无耳名字。耳解脱门。既无缚者,亦无解脱。凡夫不了,谓我能闻,是名为闻。
新学菩萨所证
新学菩萨断一切受,得萨婆若,证实相慧。得音声忍,无取无舍,名为不闻。亦名不闻闻。得性空智,亦得名为不闻不闻。略说耳根,其义如此。
辨鼻
辨能闻所闻
复次鼻闻香者,谁能闻。观此所嗅香,从何方来,何处生也,入至何处,受者是谁,相貌何似。
嗅空无所得
如此观时,知是香触,无所从来,入无所至,亦无受者,复无相貌,不可分别,空无所有。
鼻解脱门
鼻无根无识,无嗅无香,亦无名字。鼻解脱门,既无缚者,亦无解脱。亦善通达一切众香。
辨舌
辨能嗅所嗅
舌嗜味者。谛观此味,从何所来,何方所生,入至何处,谁受味也,相貌何似。
味空无所得
唇受味也,齿受味也,舌受味也,咽受味也。如是观时,了知此味,无所从来,亦无所至,复无住处,亦无受者,无生无灭,亦无相貌。
舌解脱门
无舌无味,无根无识,亦无名字,舌解脱门。既无缚者,亦无解脱,亦能善知一切味相。
辨身
触诸相状
身受触者,男女众事,细滑痛痒,粗涩冷暖,轻重坚柔。如是等触,能生贪爱嗔喜等事。众生为此,乃至失命,不知惭愧。为此轮转六道生死。
因爱有苦
新学菩萨,谛观此触,从何处生,由爱因缘。我若不拔如是爱根,必当生恼,身心恼故,名之为苦。
身空不净
因缘生故无常,不自在故无我,虚妄故无实,无实故空。谛观此身,无常苦空无我不净。
身生灭坏相
从头至足薄皮缠裹。内有肌肉筋骨髓脑血脉屎尿肝胆肠胃虫蛆脓血,种种不净,充满身中。凡夫不知,谓是好物。忽尔无常,命尽死去。膖胀烂坏,虫啖离散。头脚异处,白骨在地,风吹日炙,火烧作灰。散灭归空,无我,无人,无众生相,无寿命相。亦无生灭,犹如虚空。是名钝根坏色归空。
虚妄所生
利根人,谛观此身,色性自性空,非色灭空。何以故,我今此身,本从一念妄念心生,此妄念心,无形无色,无有方所。犹若虚空。心亦如是空无相貌。知心寂灭,身亦无主。生如浮云生,灭如云散灭。
身解脱门
粗观如此。若细观者,我今此身犹如云影。如云空中行,地上现诸影,实无能有见,此身亦如是,虽有体原空,幻化难了别。空云是往业,云影是人身。云散影即无,业尽身亦然。是身本无体,无色亦无形。往业及身影,本来常寂然。如此观时,无身,无身名字。是名身无作解脱门。既无缚者,亦无解脱。知身如此,亦能善解一切诸触无所得故。
四、辨析意根
观察意触诸法
言法者,一善,二不善,三者无记。今欲观察意触法者,当以非善门,非不善门,非无记门,破前虚妄执著善不善无记等无明。新学菩萨,应先观察意触诸法。
意识不在方所
难问
问曰:余五根皆有处所,眼、耳、鼻、舌、身有可见处,今此意识,相貌何似,住在何处,为当在内,为当在外,为在中间,为在五脏?为何所似名意识?
三非
答曰:非五根,非五识,非内外,非中间,亦不在余处。
确定根尘界限
何以故,五脏对五根,五根对五尘,根尘合生五识。
以梦为例
今此意根,都无处所,复无相貌,而能记物。何以故,譬如有人,卧眠熟时,无情尘识而能梦见阴界诸入,乃至觉时,犹故不忘。观察此梦,都无方所,亦无住处,无色无形,而能记物。如睡眠梦。乃至觉时,观不见梦主,及不见所梦。阴界数重,都不可得,而复不忘。
常知根尘,并非根尘
意亦如是,虽复不在五脏,五情,五尘,五识,五触,五受。虽不在此三十事中,而能鉴照三十数重善恶无记。亦不在三十事外。
意不在五识
所以者何,五根不相知,意根即不尔。亦在亦不在。云何亦在亦不在。若意识不导,五识不能分别。是故不得言不在五识。如人有病,聋盲齆哑,及身舌顽痴。意识是时于五识中无用,不得言在。
分别意识与三时
难问
问曰:上耳根义中,说意识但能识过去五尘,不能识现在五尘。若如此者,与今义相违。所以者何。若意识导五识能识五尘者,即是现在义。云何而言不识现在五尘?
界定三时
答曰:过去有二种:一者过去过去,二者现在过去。过去过去者,是远过去,现在过去者,是近过去。一念心中,前思后觉。譬如行者到法师所听法时,忽尔初闻说法之声,名之为思。忆念分别,名之为觉。初闻说法,未解语意,名过去尘。
破常知
忆念法师语分别中事,名之为觉,名现在义。前思是耳识,后觉是意识。更有一解,义则不然。初闻声未能思惟,是耳识。思惟分别,是意识。
分别耳不能闻
难问
问曰:耳分别声,意分别法,云何言耳但能闻,不能分别?
界定耳与意
答曰:此所言者,当根说义。耳分别声者,意识合用,非耳独能。
意照声得闻
如人思惟观行之时,傍边人唤,意识不照声,耳则不能闻声。
举例
云何得知。昔二年少比丘,常修禅观。有一老比丘。是二年少比丘初出家时师。令二弟子在一房中,坐床上啖饮食。复有比丘床前坐。喻啖饮食。床上一比丘思惟观察地上比丘。是时其师隔一人坐。唤观行比丘,大唤五声,耳都不闻其师唤声。是故得知意识不照,耳不闻声。云何而言耳独能闻声。
再例
更有一答。有诸人等,在讲法众中坐。意识专观往昔众事,亦复觉现在外缘。乃至下讲,都不曾闻法师语声。以是定知意不属当,耳不闻声。
定中闻声,不同相状
难问
问曰:昔有一人禅定寂默,耳闻远近种种音声,一时历历不相杂乱。复有一人禅定寂默,都不闻声。此二种人,何各入定,闻不闻异?
分别两种闻声禅定
答曰:坐禅寂默闻一切声,一时能闻不杂乱者,有二种人。
始入初禅
一种人未得甚深禅定,始入初禅,住一念前,名为微细寂静。一心但闻住处城隍内外远近数里种种音声,不能远闻诸方国土。
证入甚深禅定
二种人者,是人得入甚深禅定,得天耳通,能闻小千国土一切音声,乃至二千国土,三千大千国土一切音声。亦闻十方一切音声。
分别两种不闻声禅定
细心住触
若复有人禅定寂默,不能闻一切声者,亦有二种人。一种人者,未得禅定,初禅前得细住心,名曰住触,不自觉知,犹如眠熟不梦之人。此是魔鬼闭其心识,状似禅定,都不自知。入时不觉,至出不知心识向何处去。
入灭尽定
更有一种人禅定,不闻一切声者,此人薄福罪重,入死心定。此非好禅,此是障道定。其人顽痴,自谓我今得寂灭涅槃,亦复名为灭尽定。此非涅槃道。设使经劫住是禅中,不尽道法,名障道定,亦名魔鬼夺其识去。魔力持之,状似禅定。
自在禅定
更有一种人,禅定默然,不闻一切诸道音声者,此人名为自在禅定。欲闻十方一切音声,即时得闻。意不欲闻,即便不闻。是故名为自在禅定。
举证
亦得名为日入三昧。何以故?昔日佛在田中阿兰若处林中禅定,近边田中耕者二人,特牛有四,时天风雨,霹雳地动,四牛二人一时怖死。有人见佛安坐不动,以是问曰:佛不闻也。佛答言我不闻声。其人重问:佛入无心定也。答言:不入无心定。其人复问:若有心识,云何不闻。佛答人言,我有心识,恒无妄念。我时故入日入三昧,不取音声,是故不闻。譬如日入一切不照,我亦如是。是名菩萨自在禅定。复如舍利弗山中禅定,值毗舍阇鬼,将领诸鬼山中游行。时舍利弗断其路坐,碍不得过。毗舍阇鬼即大嗔恚,以金刚杵尽力极打舍利弗头,振动三千大千世界。时舍利弗不觉不知,从定出时,觉头皮多少异常。起来问佛,世尊,我今头皮多少异常。佛言,毗舍阇鬼以金刚杵极力打汝头,振动三千大千国土。值汝入定,若不入定,碎如微尘。
会异
问曰:是舍利弗入何禅定,力能如此。
答曰:一切禅定力,皆能如此。若入金刚壁定三昧,天魔外道,毗舍阇鬼,所不能近。若欲近时,天魔外道鬼神,即自碎灭,况复能打。
问曰:一切禅定,无受念心。云何舍利弗入大禅定,毗舍阇打头皮少异。
答曰:令后人知禅定力,故作此问。留名后世,引导众生。是名菩萨自在禅定。菩萨复有自在禅定,若入禅定,若出禅定,行住坐卧,身心无定无乱。常能示现一切佛事,上人能觉,下人不知。是名菩萨自在禅定。
问曰:众生六识,是生死识,不是智慧。涅槃经云:依智不依识。今此意识,是何等识,而能如是种种功用,智慧无差。
凡夫用识
答曰:一切众生用识有异,不得一等。愚痴凡夫用六情识。
菩萨二种识
初心菩萨用二种识:一者转识,名为觉慧。觉了诸法,慧解无方。
二者名为藏识,湛然不变。西国云阿梨耶识,此土名为佛性,亦名自性清净藏,亦名如来藏。若就随事名智慧性。觉了诸法时,名为自性清净心。
识、心各别
识之与心,二用各别。
凡夫所用
凡夫六识,名为分张识。随业受报天人诸趣。
菩萨所用
菩萨转名第七识,能转一切生死恶业,即是涅槃。
分别藏识
能觉凡夫六分张识,令无变易,即是藏识。
分别第七识
此第七识,名金刚智,能破一切无明烦恼生死结使,即是佛法。譬如健将,降伏四方夷狄怨贼,诸国弭伏,皆作民子。第七健识,勇猛金刚决断诸法,亦复如是。
分别第八识
藏识者名第八识,从生死际,乃至佛道,凡圣愚智未曾变易,湛若虚空,亦无垢净,生死涅槃,无一无二,虽假名亦不可得。五根不能见,无言能空。何以故?
偈颂总结
无空无无想,亦无有无作。 不合亦不散,亦想法亦无。 善恶虚空华,解即会其如。 能了是圣人,不了是愚夫。 法虽无一二,愚智不共居。 不了是有为,了者即无余。
眠威仪品
一、偈颂释要
昏夜寝息,当愿众生, 休息诸行,心净无秽。 身四威仪中,眠卧最安乐。 菩萨涅槃卧,诸行皆寂莫。
二、释卧相
新学菩萨安稳卧时,知一切法皆如卧相,寂不动摇。
释安相
云何为安,不危者为安。夫安稳者,何者是也。不动不流,名为安也。
释流动相
何法不动,何法不流,所谓眼对色生贪爱,必造诸行业。贪爱为动,行业为流。随业受报天人六趣,岂非流也。如《大集经》中,佛告舍利弗,因眼见色生贪爱者,即是无明。为爱造业,名之为行。至心专念,名之为识。由识造业,遍行诸趣。
三、分别眼等诸法
当观此眼,识在何处。何者是眼根,谁能见色,色从何生。睛非是眼,如青盲人,眼睛不坏,根亦不破,如好眼人,不能见色。青盲谢时,即能见之。然此盲法,初无生处,又无灭处。盲法不自知我是盲,能遮于色。亦不作念不能遮色。色不自知我是色法,盲来遮我。亦不作是念盲不遮我。各不相知,眼色亦尔。
四、眼诸法空寂
何者是眼,青自非眼。瞳人亦非眼,色亦非是眼。睛及中泪亦非是眼。眶骨亦非是眼。若一一是眼,应有众多眼。无多眼故,当知非一一是眼。若共成一眼,是义不然。无和合故。盲及众缘,一一皆空。无有集散,各无生灭,空明亦然,毕竟空寂。
五、如法所观
如是观时,无多无一,即无有眼。亦无名字。不断不常,无诸阴界,无贪无爱,亦无无明,都无相貌,如睡无梦,都无所见。明与无明,俱不可得。无行亦无识,亦复如是。亦无一切阴界诸入。是故维摩经言,所见色与盲等一切诸法,毕竟不动。不动者,即是不流。如人卧时,一切事息,都无思觉。诸法亦尔,是名安隐。不动曰安,不现曰隐。寂灭为眼。
六、眠修六度
布施
菩萨自觉,复以此法觉悟众生,增长慧命。是名眼义法施檀波罗蜜。
持戒
菩萨卧时,善恶欲界不可得故,亦以此法利益众生,是名持戒尸波罗蜜。菩萨卧时,一切阴界不动摇故,自利及众生,是名忍辱羼提波罗蜜。
忍辱
菩萨卧时,一切阴界不动摇故,自利及众生,是名忍辱羼提波罗蜜。
精进
菩萨卧时,一切阴界无生住灭,自利及他,是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
禅定
菩萨卧时,一切阴界无定乱故,能利众生,是名寂定禅波罗蜜。
般若
菩萨卧时,一切阴界入,如虚空华无决定相,能利一切法界众生,毕竟解脱,皆得菩提,亦悉具足行住坐义。菩萨虽眠,应化普现无量法界,一切威仪众生咸皆得称机安稳而卧,同证涅槃,万行休息。如人睡眠。是名菩萨眠威仪中般若波罗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同上三威仪,不复更重广说。
食威仪品
一、食前念咒作意
食威仪中,具足一切诸上妙味,普供三宝及与四生。菩萨得饮食时,先应咒愿,两手合掌,心念十方一切凡圣而作是言: 此食色香味 上献十方佛 中奉诸贤圣 下及六道品 等施无前后 随感皆饱满令诸施主得 无量波罗蜜 若得食时,当愿众生,得禅悦食,无余味想。 若得食时,当愿众生,得法喜食,甘露味想。 啖饮食时,当愿众生,餐涅槃饭,到彼岸想。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种智圆满,觉众生想。 澡嗽饮讫,当愿众生,妙觉常住,湛然明净。
二、食六度
布施
法施
新学菩萨得饮食时,一心受食,无杂念想。念食香气如旃檀风,一时普遍十方世界,凡圣随感,各得上味。凡夫闻香,发菩提心。饿鬼闻香,一时饱满,舍饿鬼身,发菩提心。畜生闻香,即得饱满,舍禽兽形,发菩提心。地狱闻香,舍地狱苦,得人天身,发菩提心。是名菩萨,受饮食时,布施一切,檀波罗蜜。施者受者,色香味触空无生灭,是名法施檀波罗蜜。
无畏施
新学菩萨,己所受食,色香美味,熏诸行人,皆得法喜,离五怖畏,是无畏施檀波罗蜜。
持戒
新学菩萨,己所受食,色香美味, 施饮食时,不观众生持戒破戒,但观法性,无差别想,能令众生罪福心息,是名净戒毕竟解脱平等三昧尸波罗蜜。
忍辱
新学菩萨,己所施食,色香美味,能令众生闻香心定,得不动味,深达实相,离我净心,具足忍辱羼波罗蜜。
精进
新学菩萨,以食施时,观此施心,无生住灭,所施饮食及以受者,无生住灭,离阴界入,能令众生闻香饱足,离三想心,得不住法,亦无去来,是名精进 具毗梨耶诸波罗蜜。
禅定
新学菩萨,受饮食时,观前施主,施食之心,无生无灭,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亦无定乱,毕竟寂灭,亦无灭想,亦无无灭。我受食心亦如施主,于食食心同一无二,一切众生受我施者,我及众心、所施饮食,三事皆空,与前施主等一法性,无施无受,无饮食想,能令众生善根增长。菩萨身心,虽常在定,能令十方,一时普现,众生随机随感即现,及闻说法,称机得道 知烦恼性即是菩提,是名寂定禅波罗蜜。
不动智
新学菩萨,受饮食时,观阴界入,谁见饮食?谁受此食?食不自知我是饮食、我非饮食,亦不自知,我无我所。亦无食言,菩萨受我及以不受,新学菩萨 如是观时,无一切受,亦无不受。知饮食性不曾动摇,得不动藏,入如来智,施者受者及见食者,皆如食性,不曾动摇,得不动智,亦能如实知一切法,是名如实如来实智。所以者何?如经中说佛世尊问鸯掘魔罗:“云何一学?” 鸯掘答佛:“夫一学者,名之曰净 如来戒也,非是二乘声闻缘觉所持戒也。”如偈中说,鸯掘魔罗复答佛言:“今当分别大小乘意。一切众生命,皆依饮食住,此即声闻乘,非是摩诃衍。所谓摩诃衍,虽食常坚固,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安住。”
般若
新学菩萨,如此观时,凡夫圣人本末究竟平等无二,亦能善达凡圣始终,究竟一乘,差别之相,亦如色入法界海说。色入法界海者,即是色藏法界海。色藏法界者,即是识入法界海。识入法界海者即是识藏法界海。智入法界海者即是智藏法界海。亦得名为色集法界海。识集法界海,智集法界海,佛与凡夫一切具足,名本末究竟平等。此法身藏,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法华经中总说难见。华严经中分别易解。是名菩萨受食施食,性虽空寂,具足中道智慧藏。亦名色心神通之藏。是名摩诃衍。摩诃般若波罗蜜。受食施食,具足此义。一念一时。色心音声,普遍十方一切世界。能令三乘各获其道,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如上所说。
语威仪品
一、称机说法
语威仪中,具足一切上妙巧音声,普应众心,称机说法。
(一)欲语动机
新学菩萨,若欲语时,先起慈悲孝顺之心。
(二)音声供养
静心正念,一切音声,一时普遍,十方凡圣,所闻不同。以此音声,普兴供养。圣人唯闻歌咏赞叹,十方菩萨同音赞佛。修罗弹琴,乾闼作乐,天龙雨华,众妙供具,四事具足,供养诸佛及大菩萨,一切众圣,等无差别。天人六道,闻三种声。
(三)三种声
一者软美语声。
二者苦切语声,摧伏刚强众生。
三者杂语,随时调伏,无决定声。
(四)菩萨语业功德
菩萨一语能感众声,不先思维,应时自发,对机称情,无碍辩才,力能如此。人天闻之,离欲得道。四趣闻之,离苦得乐,发菩提心。
二、语无所得
新学菩萨,观语而有声出,根原观之,咽喉舌齿都无声相。何以故?求和合者不可得故。唇非是声,齿亦非声,咽喉及舌亦非是声,颊骨及腭亦非是声,一一缘中求声不得。咽喉舌齿各不相知,性无和合,亦无散灭。知此音声,如空中响,非断非常,亦无生灭,都无相貌。复观念心为在何处?相貌何似?如此观时,知此念心,非内非外,亦非中间,犹如虚空,都无相貌,无得故,无语、无语名字,是名语无作解脱门。虽无语者,能以一语,普现众声,一语一时现无量语,何故能尔?由本誓愿,大慈悲心,为众生故,一语能现无量音声。众生感闻,各各不同,解脱亦然。誓愿慈悲,力能如此,非但一语一时能现无量音声,色身普现十方世界,对众生眼,色像不同,随机感悟,一时得道。所以者何?新学菩萨以本誓愿,不惜身命,护佛正法,大精进力,不退转力,念众生身,以大慈悲欲度众生,凡所言说,粗言软语、苦切杂语,皆能利益无量众生。
如佛仙所说,粗言及软语, 众解音不同,皆归第一义。 一切国土中,众生相杀害, 菩萨现于世,降伏使和安。 或为人天王,或为国大臣, 或现作猛将,方便摧恶人。 四方怨敌息,国丰使民安, 或现行十善,方便化众生。 或作邑中主,造像及造经, 开门广布施,方便化众生。 或现作沙门,持戒不惜身, 广说三乘教,方便度众生。 或现作童朦,始学初发心, 或现又修学,朽老过百年。 或现在城邑,或现入深山, 或现行嗔恼,方便引众生。 或现引四众,或称是声闻, 或称辟支佛,或为无上尊。 新学诸菩萨,一音现众声, 一色无量形,方便对众生。 忍辱慈悲力,誓愿应众生, 禅定神通力,普现众色尔。
三、语修六度
布施
新学菩萨以大慈悲誓愿力故,方便慈愍诸众生故,凡所言说,众生闻之,皆得正信,发菩提心,是名法施波罗蜜。
持戒
新学菩萨以随自意三昧力故,一切语时,能令众生闻者觉悟,深达法性,离空假心,亦无断常,见诸众生持戒毁戒,性无垢净,无罪无福相。亦能持戒,不惜身命。新学菩萨誓功德力,利益如是,无量众生,是名持戒尸波罗蜜。
忍辱
新学菩萨欲说法时,以此法性无名三昧,众生闻者心想寂灭得不动三昧,是名忍辱羼提波罗蜜。
精进
新学菩萨若说法时,粗言软语,性皆平等,无生住灭,众生闻者,得无住三昧,是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
禅定
新学菩萨说法语言,一语虽现无量音声,心无定乱,能令众生闻者解悟,发菩提心,得不动三昧,是名寂定禅波罗蜜。
般若
新学菩萨说法语言,众生闻者离阴入,具足辩才,无量智慧,如身如影、如梦如化、如云如幻,无所得故,得宝幢三昧,即能具足一切三昧,获得辩才陀罗尼门,通达一切凡圣彼岸,是名菩萨语威仪,具足摩诃般若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