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比较文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版,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
编辑于2021-01-09 00:23:31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总论
定义
法国
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
美国
比较文学是跨国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中国
比较文学是跨国、跨学科、跨文明的文学研究
发展历史
欧洲
成行期
美洲
转型期
亚洲
拓展期
可比性与研究方法
可比性
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包括
同源性
通过不同国家文学的比较,寻求一种有事实联系的同源影响关系
类同性
没有文学影响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异质性
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根本质态彼此相异的特性
变异性
文学影响与交流之间的变异性
研究方法
实证性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影响关系研究方法
研究特点
比较文学是历史学的分支,重心是探讨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学之间的文学关系史
注重事实的关联和渊源性的影响
反对将比较文学视为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反对涉及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类同性平行研究
美国学派
特点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纳入比较文学研究中
子主题
提倡一种没有影响关系的跨越国家类同的平行研究
倡导跨学科研究,注重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甚至自然学科之间的类同关系
异质性变异研究
文学变异学
国际关系与互相影响
流传学
定义
声誉学、誉舆学,流传学研究最早由法国学者提出并进行实践。流传学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的事实,是从起点开始而对于终点的追寻,以及它所产生的声誉、变动。
特征
实证性
根源性
历史性
内容
作家思想和人格精神在国外的流传及其影响
a)尼采对鲁迅的影响
b)刘半农说鲁迅:托尼哲学,魏晋文章
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流传、影响和声誉
寒山诗对美国垮掉派诗人的影响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在国外的流传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在国外的流传
形态
.单向流传形态
一对一
多向流传形态
一对多
多波次流传形态
不同时间段的影响
聚合流传形态
多对一
渊源学
定义
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起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研究目的是:以具体历史材料探索某种文学现象的国外来源,追本溯源地还原两者之间发生历史事实的真实状态
特征
实证性
从作家和作家作品之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现实证据
溯源性
把不明确的国外渊源进行讨论并且搞清楚来龙去脉
文本性
从文学作品里找外国某种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产生的影响
内容
笔述渊源
从作家和他有关的历史文献中找到资料,以“自述”和“他述”文字实录作为渊源存在的证据
口传渊源
外国神话、传统,民间故事的口耳相传,然后经过本国作家以艺术事实呈现出来
印象渊源
作家到国外旅游、居住、学习所获的各种印象,以文学形式保存在作品里
直线渊源
接受者和传播者都是个体,即起点终点都是个体。是一种孤立渊源,一对一的
曲线渊源
终点和起点之间存在诸多环节,要寻找作家同作品的外来渊源,必须要反复追寻和探讨
集体渊源
接受者作家所接受的外国文学影响具有多源性
对象
作品和作品之间的渊源
冰心的《繁星》vs泰戈尔《飞鸟集》
2.作家和作家的渊源
莫言vs马尔克斯
国家和国家文学渊源的关系
中国文学vs法国文学
文学思潮的跨国旅行
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来源
类型
1.西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2.东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3.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渊源关系研究
媒介学
定义
媒介学,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及其产生意义的研究。法国学者认为,媒介学是研究文学传递的经过路线、文学流传的方式与途径,以及文学流传的因果规律的一门学问。
特征
可见性
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流传并产生变异是有行的、物质化的
实证性
媒介学研究的对象是可视的,并且可证的
流动性
媒介学研究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出现新的文学媒介
(手稿-电子媒介-大众传媒-网络作品)
媒介的类型
译本
评论
文学作品的评论,译本的评论,原本的评论
改编
对话
文学交流会
方式
个体方式
某国作家对另一国家作家产生影响,两者都发挥媒介的意义
尼采对鲁迅
团体方式
某国的文学社团与流派作为整体,影响到接受国的作家群或单个作家
环境方式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译介学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
定义
1.“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放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他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够更广泛的和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他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1.作家或者诗人在创作作品时都是用特定的语言,其心目中也有特定的读者对象。但是翻译改变了作品的语言外壳,也改变了他对读者对象和接受环境。
2.“改写”“重写”
a)创造性叛逆同西方翻译学界关于翻译的“改写”“重写”观点不谋而合
i.“改写”“重写”被证明是一个文学捍卫者用以改编(因为时代或者地理隔阂而)异于当时当地的文化规范的作品的重要手段,对推动文学系统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个性化翻译
归化
用自己个人的理解以及文化背景来对外国作品翻译进行一些改造
异化
在翻译别国作品时,根据作品本身富含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别强,且和本国文化要素相异的要素,不加以改动的翻译。
误译和漏译
i.由于文化的盲区所造成的翻译错误
由于某种目的,例如希望强行引入某种文化而造成有意图的误译
节译和编译
有意识型创造性判逆
转译和改编
i.转译:我国早期通过日译本来转译拜伦的作品
ii.改编:林纾把易卜生剧本改编成文言文小说,朱生豪用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的人物对白
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读者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并调动其个人的人生体验,加入对译作的再创造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环境影响之下的读者的集体接受
4.创造性叛逆和文学经典的形成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在某一个民族所形成的文化意象,一旦去到了跨民族跨文化的语境之中,有时候就会形成跨语言传递中文化意象的错位。不同的文化意象在跨越了语言和民族的界限之后,就有可能带来原先的文化内涵的失落、扭曲和变形
中外文学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日常表达中的文化错位
a)中国:他瘦得像猴子
b)西方:他瘦得像影子
文化意象及其在跨语际交流中呈现的错位现象,构成了译介学的一个重要对象
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
因为翻译,某个民族中的有特点的文化意象其背后的文化深意被改编甚至抹去了
说魔鬼魔鬼到
说曹操曹操到
共有的文化意象,但是对其理解却不同
a)西方的龙:邪恶的象征
东方的龙:神圣的象征
文化意象的跨民族遗传
1.一个意象到了另一个国家到底要怎么样翻译才能做到达意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音乐
比较
a)在功能上:都诉诸人的情感,陶冶情性,文学具有音乐性
b)时间性:都是时间的艺术
c)方式:间接性(概念的相对确定性),直接性(不确定性)
d)媒介&方式:语言/声音/视觉/听觉/
关系
a)从起源上看,文学与音乐几乎是相伴而生
b)从文体上看,不同的文学形式与音乐的关系有差异
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流派与文化中,文学与音乐的关系有差异
文学与绘画
比较
a)呈现方式:都是形象
b)媒介:语言vs图画
性质:时间性vs空间性,间接性vs直接性
关系
a)从起源上看:绘画历史早于文学
从文体功能上看:音乐偏于表现,绘画偏于再现,文学中偏于表现的文体如抒情诗更接近音乐,小说更偏于再现的文体与绘画的关系更为密切
中国古代文学与绘画的关系
a)强调诗与画的互相交融,(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诗画同源与诗画合一,强调各种文体的融汇贯通
文学与影视与戏剧
关系
文学与戏剧是整体与分支的关系
特点
a)综合性艺术
重要性在某些文化或某些时代超过其他文体
研究范围
a)在文学内部的意义上:抒情+叙事+表现+再现
在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意义上
影视文体的特点
a)时代背景:文化工业-文化产业
b)综合性更强
群体性
影视与不同文体的关系
a)与抒情诗关系较远
b)与戏剧的关系较近
影视文体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激起阅读欲望、增加文化品位
劣势:流于机械复制,较无思想深度
文学与自然科学
关系
文学
关注美丑
诉诸直觉与情感
运用想象和虚构
焦虑生命的不朽
科学
探究是非
诉诸理性和智慧
揭示真实与真理
凝视世界的真相
历史
发轫之际二者混而为一,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神话让位于宗教,文学脱离宗教后遇到了科学的挑战,从康德、席勒到马克思肯定了审美与人的自由、创造力、自我价值实现的联系,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向科学与人文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文学中的科学
a)海底两万里
b)时间机器
星际机器
文学的类型研究
类型学
定义
文学的类型学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是对比研究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异同的学问。是平行研究的核心理论
研究对象
类同的作家作品
情节主题
两母争一儿
人物形象
普罗米修斯
表现技巧
暴风雨VS荒原
思潮流派
巴洛克
平行研究
类比比较:
从相同的文学现象之中入手进行分析,重视在对“同”的论证。他往往要进而对相同文学现象的同中之异进行辨析,以求从更深层次去认识那些同。
a)古希腊两大史诗vs印度史诗
b)《沉沦》vs《忏悔录》
对比比较:
从相异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重视对于“异”的论证。这种比较往往首先要寻找出相异文学现象中的共同点,以作为进一步比较的基础,然后在辩异的过程中,进而发现可比的文学现象中的异中之同,以求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去发掘那些文学现象中的异。
a)屈原vs但丁
文学现象类似的原因
从平行研究的定义而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在无任何事实联系的前提下完全有可能表现出许多相同之处
文学的本质而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主要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时的共同心态
文化同步发展中的文学
文学主题与主题学
区别与联系
主题
指在文学研究的领域里,从形象思维到形成文本的过程中,将某些情节、某类人物和某种思想概括升华成种种抽象的认知理念,是文学创作内部的重要元素。
主题学
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推究这些异同表现在不同时代或地区形成的过程、规律、特点、成因等。
代表人物:格林兄弟
主题学研究分类
母题研究
主题学最基本的研究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小元意义单元
特性
i. 具象性:不会升华到抽象的概念层面,始终表现出具象层面的意义
ii.客观性:不是研究者主观归纳出来的,而是来自客观实在的任务、意向和情景之中的
重复性: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反复运用
研究对象
人物母题
想象形人物典型
a)美貌母题代表:海伦
求索母题代表:浮士德
现实性人物典型
a)贪婪母题代表:夏洛克
b)父子相残母题代表:俄狄浦斯父子
意象母题
ii.是人的情感体认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能知和可视的并具有某种意蕴的形象
1.中国的梅花意向
2.西方的玫瑰花意向
情景母题
作品中的人物在某种特定时空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题材研究
题材
主题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一般认为题材是经过理性推敲、选择、提炼,经过几种等加工处理的素材。是作者立意、运用技巧的依托物,是主题安身立命之所
如创世、造人、盗火、洪水等
题材研究
探讨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之中的不同形态以及其文化历史
神话题材
创世
造人
洪水
内容
1.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之中的流传和演变情况
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中出现的相同题材
主题研究
主题
主题是作者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对题材加以倾向性介入,并对母题和题材进行取舍、重构,甚至在特定语境中诠释出新的意义而产生的东西
内容
i.对已有题材的再利用
ii. 对人物母题的再加工
iii.对意象母题的处理
iv.对情境母题的新诠释
母题、题材和主题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母题是最基本的意义单元,在文学中可反复出现,是题材和主题的必备要素,题材是多种母题组合而成的有机体,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母题和题材可以蕴含一定的思想,不过这种思想是一般的、抽象的、模糊的,而经过作家再诠释产生的主题,才展现个别的,具体的思想,甚至会在特定语境中发出新意。
主题学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选择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就是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在主题学研究的问题上绝对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a)主题学从发生学角度分析,来源于民间故事和题材史的研究
b)主题学不是空泛的理论研究,也不是就事论事的从内容到内容,而是从母题到题材再到主题的源流过程,并针对具体对象进行实际性探讨的一种追根溯源的研究
c)凡是域外母题,都有其特定的母体群体和题材领域,这是由文化传统相对独立性、文化心理结构各异所造成的
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
形象学
历史与现状
1.历史萌生:
a)卡雷发现各个民族通过文学作品、旅游日记所表现出来的“想象性的相互诠释”《法国游客与作家在埃及》《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
b)基亚: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常常用简单化的形象来想象别的民族,得出漫画式的、图解式的和令人惊奇的抽象结论
2.发展情况
a)形象学自身的理论化
b)迅速向其他欧美国家传播
形象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定义
i.奠基人物:卡雷、基亚
i.形象学研究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想象性诠释,研究的目标不在于发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在于认知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幻象是如何在个人和群体的意识中形成运转的原因同机制。
形象的种类
a)异国形象
b)民族的形象
c)由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来的形象
研究对象--民族文化中的“异国形象”或”异国描述“
关于民族文化的解释:文学作品、游记、媒介报道、问卷调查
涉及”他者“
性质
a) 形象所蕴含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想象的相互诠释”
最根本
b)形象兼具“自我”和“他者”的双重含义
c)形象的认知功能处于“再现”和“想象”之间
d)形象具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价值功能
e)“形象”具有语言的一切特征
对象
异国形象的创造者(主体、自我、叙述者、注视者)
形象往往来自一个民族,对另一个缺席的他者的描述或者想象,是按照注释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序均先于形象。故其所呈现的内涵往往并非他者的真实复制,而是对于自我的言说。
“异国形象”创作所依赖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所有诠释的总和
1.意识形态vs乌托邦
2.同一性vs相异性
社会集体想象物所依赖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
“异国形象”的方法论研究
异国形象本身
内容
理论构建研究
1.形象学的性质和特点
跨学科性和使用诸多新文学理论
总体性和综合性
2.形象学的功能和目的
形象的本身
具体问题的研究
文学事实联系脉络下延伸出来的相关成果
a)中国在外国的形象,外国在中国的形象
词汇和“套话”研究
法国浪漫、日本工匠精神
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反思
方法
变异学
基本原理
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通过研究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以及互相阐释中呈现的变异,探究比较文学变异的规律
理论核心
异质性
可比性
研究范畴
跨国变异研究
国别文学是一种以政治地域观念“国家”为界限的文学研究,如:中国文学、法国文学等
变异学将跨国文学的交流与阐释作为变异研究的重要领域
例如:寒山诗
跨国别的文学研究,必然会涉及一国文学流传到他国所产生的变异
跨语际变异研究
语言的”不可译性“和变异的必然性
任何翻译家都注定会被两块绊脚石之中的任意一块所绊倒,他不是贴近原作,贴近的太紧而牺牲本民族的风格和语言就是贴近本民族特点,太近而牺牲原作。介乎两者中间的中间路线不是难以找到,而是根本不可能找到。
对《包法利夫人》书名的翻译
林纾小说的变异
汉语和西方语言的异质性
西方语言和汉语在语音、语法、文字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跨文化变异研究
跨文化的实质
西方背景的比较文学研究在进入了非西方背景的异质文化的时候,跨国研究已经不能解释文学内部的很多东西。所以随着学科的发展,出现了跨文化的研究。
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者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含义
接受者的文化构成性
接受过程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接收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道与罗各斯
文学误读
如果文化过滤存在于文化交流的始终,那么文化误读也必然伴随着文化交流的过程,由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发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诸因素合力的产物。
造成文学误读的因素
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因素
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中,总是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
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
《寒山诗》翻译后的误读,把炼药(长生药)翻译成嗑药(海洛因等毒品)
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1.什么是他国化
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化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化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标准:话语规则是否发生改变
佛教中国化
融入中国话语规则和学术话语,形成中国特色的禅宗
2.中西话语规则的异质性
话语规则是指在特定文化传统、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心理之下所形成的的思辨、阐述和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规则,它直接作用于理论的运用方式、意义生成和语言的表达,并集中鲜明地体现在哲学、美学、文学理论等话语规则的言说方式上。由于话语规则在历史生成过程中来源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本质上也就是文化规则,所以具有强烈的异质性。
3.西方文论中国化
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指的是将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结合中国的文学实践,以中国的运输方式,学术规则,话语方式为主来吸收与改造西方文论,在对话中进行异质互补。有效融通,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
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
美国学派
中国学派
流传学
渊源学
媒介学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形象学
变异学
可比性
异质性
文化过滤
类型学
主题
主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