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形象学、接受学、变异学
形象学、接受学、变异学 思维导图,形象学是研究一个民族对另一个(些)民族的想象性诠释,把异国形象置于“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关联之中。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形象学、接受学、变异学
形象学
性质
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
民族文化中的“异国形象”
异国形象的创造者
“主体/自我/叙述者/注视者”
“形象”来自于一个民族对另一个“缺席”的“他者”的描述或想象 所呈现的内涵往往并非“他者”的真实复制,而是对“自我”的言说
异国形象创作依赖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通过自身蕴含的两极发挥影响
两极具体蕴涵
乌托邦&意识形态
两极基本内容
同一性&相异性
“社会集体想象物”所依赖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
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思维模式 社会现实因素:经济、政治、军事、外交
方法论研究
东方主义、话语理论、身份理论
异国形象本身
语言的一切特征
简言之
一切文字中透显出来的对于异国的“描述”都是形象学的“形象”
分类
异国的形象
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现象
形象学研究重点(即注重研究 创造了形象的文化)
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构成:(对于异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即,全社会对另一个民族的所有诠释之总和
它与一切社会、文化组织都无法分开。
原因
一个社会正是通过它来反观“自我”、书写“自我”
自我的确立始终与他者相伴
关系
最基本:“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其他关系
概述(主要包括)
“想象的相互诠释”——根本特性
决定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不能仅限于科学实证
当面对隐含意义、情感。信仰时,需要借用民族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符号学、接受美学、话语理论、东方主义去透视分析,发掘真实的功能、动机及创造原理
实证主义与各种新方法相互补充
形象兼具“自我”和“他者”双重蕴含
在创造新虚构的蕴含值最大之际,形象表达的自我同一性蕴含相应最大,即借他者表现的是“自我”
反之,在再现性真实的蕴含值最大之际,“形象”表达的是本真的“他者”,是最大化的差异。
实际上,形象的内蕴处于二极之间,自我与他者相互交叠,”认同“与”别异”互为参照
形象兼具“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价值功能
利科:当形象的社会批判值最小时,它表现出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促使“自我”认同、民心凝聚、社会整合 当……最大值时,……乌托邦的价值功能,促使自我离异、民心涣散、社会崩溃
实际上,形象的价值功能与实际运作处于这两级之中
形象的“认知”功能处于“再现“与”想象“之间
“形象”具有双重认知功能(既不是“真实复制”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测) 研究者要在创造性的虚构和再现性的真实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形象具有语言的一切特征
特别是 符号结构、象征与隐喻、熟语与套话等内涵
定义
研究一个民族对另一个(些)民族的想象性诠释
研究目标 在于 认知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幻象等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中形成和运转的原因与机制
把异国形象置于“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关联之中
研究 一个民族对“他者”的各种诠释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原因
采用跨学科的方式来考察
“他者形象”及“社会集体想象物”所蕴含的两极关系&表现在文化间的爱憎态度、身份认同与别异,探讨“自我”借“他者”进行自我反观/书写/言说的深层原因。
作家对于异国文化的态度
狂热
异国文化被视为绝对优越于本土文化
憎恶
……低劣……
友善
两种文化彼此认可,相互尊重,产生真正的双向交流
交流、对抗、对话消失
不同民族文化整合在一起,但每一个潮流总是以一个排他性的中心作为保证
如 泛日耳曼主义、泛拉丁主义
关于形象本身的研究
eg:词汇与“套话”
词汇是形象的基础
套话
一个文化中被反复使用,具有固定内涵的词汇或判断
eg:法国人喜欢喝葡萄酒,德国人思维严谨
巴柔:套话可以反复使用,无线复制 孟华:套话的蕴涵具有“时间性”,在不同的时代的氛围和语境中,其蕴涵有所差异。
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反思
《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研究方法:社会知识和社会想象的两极类型理论(意识形态&乌托邦)
1250-1750: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由地理中国,制度中国继而文化中国,渐次推进,演绎出西方对中国的乌托邦期待(对自身文化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
1750—现代:停滞的中华帝国,专制的中华帝国,野蛮的中华帝国 中国的形象正面含义不断沉沦,成为西方肯定自我,确立奴役/自由,停滞/进步,野蛮/文明等价值等级秩序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