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情绪发展
最新直接框架,包含老师补充内容。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儿童情绪的发展
情绪的表达
基本情绪的发展
哭(最早)
愤怒的哭泣
音调升高,大量气流从喉咙喷出
痛苦的哭泣
哭很长时间,短暂间隔
笑
反射性微笑
时间
0—4周
表现
睡眠、困倦时:突然出现、低强度的
亲抚脸颊、腹部(3周左右)
双手对拍、看转动的纸板、听各种熟悉的说话声(4、5周)
原因
中枢神经不稳定
社会性微笑
5周始
听到大人声音或看见大人对她点头
地位
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作用
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
特点
针对社会刺激而出现
对人的微笑是无差别的
正脸—无论生气or微笑
侧脸—停止微笑
无论亲人or陌生人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月起
恐惧—社会性恐惧
陌生人焦虑
4月起,6—8月发生
产生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
婴儿与父母的举例
环境的熟悉度
陌生人的特点
陌生人与婴儿的距离
分离焦虑
6、7月产生—随着母婴依恋建立同时产生
过程
2个月时
由于与另一个人的愉快交往的终止而带来的,另外一个人来跟婴儿玩,也能很快安静下来
6个月后
母亲离开不高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替代
认知能力
提取记忆的能力
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能力
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事件的能力
婴儿应付情景的能力
婴儿与母亲分离时的即时情境有关
2、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含义
个体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他人评价或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情绪
分类
正性
骄傲、自豪
负性
内疚、羞耻、嫉妒
条件
有稳定的自我意识
能够掌握外在的规范和标准
成人言语的反馈
发展
幼儿时期—产生
小学阶段—达到自觉水平
青少年时期—开始与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
3、情绪表达方式发展
非语言方式
声音特征、表情、动作
情绪语言
描述情绪的词汇
规则的获得
亲社会规则
自我保护规则
情绪理解的发展
1、情绪知觉
3个月
认识他人情绪的开端
很早就能识别,但是不明白其意义
2、情绪的社会参照性的出现
8、9月
有意搜寻他人的情绪信息,理解其意义并决定自己的反应
情绪理解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情绪、学习
3、情绪归因的发展
从外在情境转向内在心理因素的解释
方法
半结构式访谈
3岁开始
归因停留在表面
与事件相联系
小学后
概念思维发展,可以认识到个人需要、愿望影响情绪
青少年时期
明白—认知方面、性格方面也会影响情绪
4、混合情绪能力的发展
同一个体在同一情境下产生的多种不同的情绪
同一性质的混合情绪
不同性质的混合情绪
3—6岁
不可能阶段
只注意到一种情绪
原因:思维的中心化
7—10岁
继时性阶段
按先后顺序注意
11月以后
同时性阶段
情绪调控的发展 (一生都在发展)
主体
内部
外部
方向
减弱(抑制)
负性情绪,部分正性情绪
维持和增强
正性情绪
从被动的外部调节到主动的内部调节
婴儿1岁以前的情绪应及时安抚
自我抚慰:产生不愉快情绪时
限制输入
看到害怕的事物闭眼睛
内部调控策略发展
从单一策略到多重策略的综合运用
积极的策略越来越多
策略
感觉运动—回避、身体接触
言语调节
替代活动(更有效)
认知重评—成为主流
早期的依恋
婴儿与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正性的情感联结
行为
寻求身体上的亲近
心理
获得安全和慰藉
发展阶段(鲍比尔)
0—3月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6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婴儿还不怯生
2岁之前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标志依恋形成
2岁后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把母亲作为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应考虑对方的需要
依恋类型
安全型
回避型
抗拒型
渴望亲密无间、抗拒分离,对于情感过于敏感
母亲回来时既接近又抗拒(有逻辑)
紊乱型
敌意、攻击性、反社会性
反应混乱,反应无逻辑
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
情感表达通畅
敏感性、反应性水平高
对孩子哭闹表现出易怒缺乏耐心,敏感性低
反应性低,缺少与孩子互动
情绪表达低
非常情绪化,表现出前后不一致
对孩子不管不问,把孩子丢弃至福利机构
青春期的情绪激荡
情绪表现得两极性明显
狂暴与温和并存
可变与固执并存
内向性(某些场合不表现出来)和表现行共存(为从众有表演痕迹)
消极的心境增多
烦恼突然增多
外貌
不满父母干涉
不知如何确立在同龄中的地位
孤独
压抑
反抗心理增多
自我意识突然高涨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强
独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