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工具书教会人认识到阅读有基础/检视/分析/主题四个层次。但这又不只是简单的工具书,我在通读之后的感受就是这是一本行文规范的带哲理的书,作者描述任何一个分类或话题时都十分严谨,并且在不断的辩证着看待,一直在启发着我的思考。最终作者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他并没有提出什么万能钥匙。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了阅读,我们会发现这些方法也许是最好的。
编辑于2021-01-19 09:15:53《如何阅读一本书》最新印刷版 艾德勒/范多伦著,商务印书馆出版,郝明义/朱衣译
序言
读者感言
这是一本工具书教会人认识到阅读有基础/检视/分析/主题四个层次。但这又不只是简单的工具书,我在通读之后的感受就是这是一本行文规范的带哲理的书,作者描述任何一个分类或话题时都十分严谨,并且在不断的辩证着看待,一直在启发着我的思考。最终作者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他并没有提出什么万能钥匙。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了阅读,我们会发现这些方法也许是最好的。
这本书还是说明了很多实用的阅读技巧。我这次笔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能把这些技巧记录下来。二是希望能把很多作者的思考去呈现出来。
本篇序言
译序
在译序中郝明义先生除了表示感谢外,最重要的就是作为一辈子与书打交道并且到达不惑之年的翻译家郝先生能对本书的如此推崇,可见这本书的用工之精。
作者序
书籍前世今生
本书1940年为畅销书,本书是1970年再版。贴合了信息时代。对当下以及后世半个世纪的书本阅读都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再版动机
1、视/画/音的普及,年轻群体阅读只是在快速的获取概念, 如果你只是看了笔记而不读原著,其实你也只是在读概念。(欢迎读原著)
2、基础教育的普及只重视了知识的填充,却没有重视阅读本身也是需要培养的。
3、特别强调:阅读也是一种艺术,对这种艺术的追求在现代有了一个更高的标准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这本书是为了那些想增加理解能力而读书的人写的。 (读书大致有三种目的:娱乐/获得信息/增加理解。
解析
任何一个话题都需要解析,明确讨论的边界,不然都是毫无意义的乱想。 本书也明确了一些边界:本书所讨论的阅读都是指以阅读文字为前提的阅读
本书的目的 P8(页数/下同)
本书确定:增加阅读的理解力为当下最为迫切, 这本书围绕着阅读方法但是核心是增加读者的理解力。 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的咨询去轰炸我们,这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主动阅读
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应该是投手与捕手的关系。书本是场地。作者要写出好书需要一定的投球技巧。同样读者要读透一本书也需要很好的技巧。如此才是最完美的阅读
读者在一场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去主动的抓球,能让阅读的效果最好
阅读目的 P13
作者与读者的层次
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肯定是不一样的,这里把”理解力“分为12345个等级。把同样的理解下不同的事件分为ABDCE五个方面。便于理解下面的分类
获得信息
在阅读之前,其实一般不会考虑阅读的内容是什么。因此大部分的阅读其实都是这样的。懂得A1的人,阅读到了B1/C1的内容。这就是获得资讯,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阅读新闻/报纸/杂志时的过程。
增加理解
在阅读之前,读者可能是A1,同样的问题作者可能是A5。那么这时候读者就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理解力/洞察力。比如我们在详细了解一个事件后看评论。 而更为专业的是我们能阅读相关的论文或经典
获取娱乐
这分为两种,一种是纯娱乐型的,消遣时所看的内容。如花边新闻。还有一种是文学小说。这时候以娱乐为目所阅读的内容的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作用。这些文学小说会在未来的不断的影响着读者。后面也会介绍,阅读小说并不能按照本书的一贯规则去阅读。
自我指导型阅读
背景
前面已经做了一个比方作者和读者像投手和捕手。但是针对理解性阅读。把这里比作老师和学生更为恰当。
老师的缺席
但是阅读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里的老师是缺席。老师说完所有的知识和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的去理解。因此阅读要获得理解力就不能只是接收就可以了,更需要读者有一个自己的指导方向。
阅读的魅力
阅读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不仅能获得信息,更能获得启发,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警惕
蒙田:“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方法
在阅读前打开思维,去接受并理解作者的意图。然后再客观的评价并延伸
作用
自我发现型阅读比被动接受型阅读会让人获得更加深刻的启发,而且不容易忘记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一层次 基础阅读 P19
对字词句篇的理解
第二层次 检视阅读 P20
在短时间内了解这本书在谈什么?如何谈?作者如何论证
第三层次 分析阅读 P20
全盘完整的阅读寻求理解提升,只有很有用的工具书和经典值得用此方法。
第四层次 主题阅读 P21
也叫比较阅读,对于一个话题,寻找各种观点和书籍,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基础教育的发展
全民教育是为了扫除文盲。
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备受争议,从音节教学到发音法,到情景教学,到自主学习
学会了基础阅读,才能说开始阅读
学习基础阅读的阶段
阅读准备阶段
六七岁之前,这时候是一个练习发音识字的阶段
阅读识别阶段
小学阶段,这时候能认识三五百字,能够读懂段落
阅读使用阶段
这时候已经能够在不需要帮助下能进行课外阅读,扩大视野
阅读消化阶段
一个青少年应该达到的阶段,达到这个阶段即不是文盲了,已经有消化文章的能力
阅读的阶段与层次 P27
第一阶段 阅读准备
想当于学前教育
第二阶段 识字
相当于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和经验
第三阶段 字词的增加和对课本的运用
相当于四年级,有了初步的识别字图的能力,能有效识别内容的功能
第四阶段 读写精进阶段
从小学到中学毕业都处在这个阶段,这时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读者了,但是只是经验还不够熟练需要不断练习,认识更多的知识点。
因此很多人也会发现自己小学毕业后一直到高中,自己的阅读技巧没有任何变化
这个阶段需要不断培养辅助阅读和自我发现型阅读,这样才能迈向更高层次
最高层次阅读与高等教育
这也是大学阶段,大学之所以要写论文正是这个道理。因为论文就是主题阅读的一个成果。通过对一个话题的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发现
但是很多人的阅读技巧都只是停留在了基础阅读之上,没有自我指导阅读和辅助阅读的能力,所以很多人写论文都非常的难
阅读与教育与正义
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往往是教育资源,一但牵涉到资源就会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这一直都是千古不变的难题。
因此作为一个门外汉,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让更多的人获得教育资源以外的信息。把阅读当作工具,去弥补这样的空白,至少书本在这个社会的普及是相对公平的。
第四章 阅读的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目的
粗略得当的去快速了解一本书
方法 P31-33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先看序
通过书名和序把握书籍的主旨,序可以说是一本书自我介绍有一定要看
2、研究目录页
目录就像地图,有写论文经验的人就会发现,目录是最花时间的一个部分,
那么作者都花了大量时间去做目录,读者就更应该去好好利用这份地图
3、如果书中有索引,需要检查一下
索引即书籍的参考,从这里能加强读者对书籍关键词的把握, 并且能初步把握这本书是基于作者自己的想法还是一份客观的研究。
4、读出版介绍和宣传介绍
增加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如果这本书没有什么内容那么推荐也只是在夸夸奇谈。
分割线-------到这里你已经对一本书的信息掌握足够了,现在你可以真正去略读了
5、挑几个看起来跟主题相关的篇章,读开头结尾和说明。
6、把书随便翻开一页,读一段
通过这两个过程,你能大致把握作者对这个话题的论证方式
粗浅阅读 一个容易忽视的规则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思索或查询。 哪怕最后你只掌握了30%,也更有利于你掌握本书的整体内容
关于阅读速度
首先不同的书肯定应该以不同的速度去阅读
检视阅读是一种快速的阅读,这有助于我们去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阅读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读的慢的人会因为字词难懂而放弃,读的快的人会因为太快而无法理解书本内容。
停留与倒退
对于一些深奥的篇幅,容易读完一段忘记了前面的内容或者无法理解作者意思
对于个人无法集中精力和因此养成的不好的阅读习惯应该加以纠正
对于真正优质的文章,应该在不偏离整本书和阅读目的的前提下,适当的停留思考
关于理解力
过于关注一分钟看了多少字不是很正确,正真阅读更高的层次,应该是 不因过快或过慢而影响读者对正本书的理解力
总给
检视阅读是一个初略浏览的过程,也并非所有的书籍都会用到,比如小说,就不一定需要检视阅读。同样阅读速度也是因人而异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养成一个快速检视阅读的习惯应该是作为读者最节省时间的办法。
第五章 如果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背景
阅读的过程中保持昏昏欲睡总是比保持清醒要困难的多。除了环境的影响外,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往往更容易保持清醒。这种自我要求是读者需要自己去提问和回答
阅读者的几个基本问题 P43
1、这本书在谈论什么?
2、作者细说了那个部分,如何说?
3、这本书有道理吗?是部分有道理还是全部?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需要这个提问,更重要的是要理清,我们所阅读的内容和我们的关系,不然死磕一本深奥难懂的巨著只会打击我们的阅读兴趣。 当我们需要获得理解力时是一定需要去提问的
如何让一本书属于自己
如果你阅读有提问的习惯,那么你一定比没有这个习惯的人更能成为一个好读者
任何一本书,如果是一本好书,那么作者一定是三思而后下笔的。提问能让你更快的找到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果一个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他却表达不出来,其实他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任何一本书,都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这个话题作者首先肯定是懂得更多的。
然后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只有读者提出问题,才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在书上做笔记是对作者最大的致敬
如何做笔记?
做笔记的方式 P46
1、画底线
对于重要启发性句子画线
2、在画线的下面再加线或点
对画线部分重点进一步强调
3、在空白处做符号标记
慎用,每个人的习惯都不一样,读者根据自己的习惯去使用这一方法
4、在空白处编号
这些编号与文中位置对应有利于更快找到相关内容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页码
把相关论点串联起来
6、将关键句子和字圈起来
和画线一样
7、在书的空白页做笔记
一般在章节都会有空白页,列出前面的内容
做笔记的面位 P48
结构笔记
检视阅读所回答的问题基本是结构笔记的内容,这类笔记不包含细节
索引笔记
这不是书中的内容,是我加的。 索引即是前一板块所提到的,在书的空白处记下页码,这个对后整理书籍和重新阅读这本书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类笔记也有别于其他三种笔记
概念笔记
这个笔记主要是正对关键词的掌握,对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所使用,更多出现在分析阅读当中
辩证笔记
这是作者与读者,或者读者所了解的其他作者,一同就一个主题的讨论。出现在主题阅读的过程当中。
阅读习惯
背景
本书所讨论的阅读技巧是十分耗时耗力的。并不适用于我们所阅读的大部分书籍
问题
但是这本书所提出的阅读方法能让我们面对一本书时养成一个更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习惯孰能生巧后能让我们成为专家
当我们能熟练掌握检视阅读之后,也需要一个好读书不求盛解的过程。
一个好的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也能挫败一个人
习惯的选择
从众多习惯中选择一个去执行
一个学游泳的人会发现,听教程会发现各种姿势解释分析非常复杂。但是在水里玩多了,你会发现很多好的习惯浑然天成。
因此选择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先坚持去做下去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背景
阅读一本书之前归类是理解一本书的方向的重要过程,但是并不是很容易的,很多书我们经常无法进行归类,这不影响,思考本身才是最有价值的。
分析阅读规则一: P59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是能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已经先知道了。
书籍分类的重要性
一本书的分类就如果识别一个水果的种类一样重要
香蕉和苹果的吃法总是不一样的
你能从哪里得到书籍分类
标题/副标题/序言/推荐/索引
本书对书本的分类 P60
实用性作品
即操纵手册类的书籍,典型的就是如烹饪手册或电子产品说明书
本书属于实用性作品
理论性作品
理论性作品是本书讨论的核心,也是我们说理解的阅读的主要对象
当然也有像本书一样属于实用性作品也在本书讨论范围
理论性作品分类 P65
最简单的分类是历史/哲学/科学等。但是这样细分下去会发现大部分书籍并不单独属于其中一类的书籍,如心理学小说哲学可能出现在一本书上
目的
对书本的分类不许精确,当读到一半我们发现当故事书读更有意义,我们也可以重新划分这本书的类别。最终的理解力的提升才是目的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背景
如果说一本书是一个人的话,那么优秀的读者能够看透华美的服装,看透复杂的肌肉链接,如X光一样直接看到一本书的核心骨架
分析阅读规则二:P69
使用一个单一句子,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看整体性
分析阅读规则三:P70
将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说明他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的。
看复杂度
结构与规则
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运用第二个规则
案例:《国富论》
本书在探讨国家财富的资源。任何一个以劳动分工为主的经济体制,都要考虑到薪资的给付,资本利润的回收,积欠地主的租金等关系,这些就是物品价格的基本因素。本书讨论到如何更多元地有效的运用资本,并从金钱的起源与使用,谈到积累资本及使用资本。本书借着检验不同国家在不同状况下的富裕发,比较了不同政治系统讨论了自由贸易的好处。
驾驭复杂内容
为一本书写大纲的技巧
运用第三个规则
套用一般公式
(1)作者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第五部分谈~~~~
(2)第一部分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第三段落~~~~
(3)第一部分第一段落有四个重点分别是ABCD,A是~~~~D是~~~~
关于大纲的复杂取舍
看到第三个规则很多人就会疑问,因为其实大部分的书籍并不值得我们去这样写大纲的,哪怕是经典,如《红楼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最后可能会发现,大纲比原书的字数还要多也不是不可能。
那如何去取舍就是读者与作者需要去沟通的过程了,读者可以对作者的大纲提出异议,并提取出一个在规则三上简化的大纲出来。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
阅读与写作是两面一体的事情,发现一本好书的骨架对于梳理写作来说十分重要。 运用规则二和规则三能够很好的整理一套论说性作品。
发现作者的意图
分析阅读规则四:P84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发现作者的意图,对了解一本很理论性的作品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哈姆雷特。但是还是需要去不断发现, 同时也需要避免“意图谬误”,这时候要对意图稍加调整。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 P87
第一个阶段的目的是让读者知道:整本书在谈论什么
规则一: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去分类
规则二: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论些什么。
规则三:
按照顺序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规则四: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背景
如果说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是为了读懂作者的意图列出大纲,那么第二阶段就是为了和作者达成共识诠释作者意图,第二阶段也包含了四个规则。五六七八
分析阅读规则五:P90
找出重要的单字,透过他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找出关键词
如果说实用性作品中,如数学这类书籍要在关键词上与作者达成共识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在社会学和哲学的关键词中,作者往往需要花大篇幅的文章去界定单词的定义,并界定讨论的范围,这一部分非常重要,需要读者与作者达成共识
专用词语和特殊字符
这就如同数学公式一样,每个知识领域都有独特的专门用于,作者和读者都不应该一厢情愿的去定一一个新的符号和词语。这是保证沟通的重要手段。
找出字义
一个单词往往有很多含义,在一篇文章中作者与读者需要根据话题限定单字的含义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背景
达成共识和明白提案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第六七规则。一个作者的主旨如果没有理论支持,那就只是在抒发个人想法罢了。我们知道了作者主旨,我们还要思考,我们凭什么被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被作者说服。
句子和主旨的误区
如果字义不是一一对应关系,那么句子就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会收到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千差万别。因此在众多句子中找到作者的主旨需要注意歧义的误解
分析阅读规则六:P109
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分析阅读规则七:P109
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找出关键句
找到作者要与读者沟通的关键核心句子,并找到作者是下的肯定还是否对的判断;然后看看作者是否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最后作者是否明白自己的困惑或局限在那里。
关键句的误区
误区一
全书都是关键句:阿奎那说过以同样的速度阅读全书恰恰说明全书都不重要。
误区二
读者知道自己需要有轻重的阅读,但是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是非常不合适的。 暂停原因一:因为困惑,在不影响全书理解,我们需要去思考暂停。 暂停原因二:因为感兴趣,这样的内容可能跟书本无关,这样的暂停会不利于把握整本书的主旨,并且因为书籍本书的局限性会让读者无法得这种新奇后的想要的答案。
找出主旨P113
前提:你必须懂得一点文法,否则你会很花时间
内容:主旨一般是简单句而不是复杂句,复杂句是为了增加解释
找到标准:你能够用完全不同的用语来描述同样的意义
找出论述:P116
找出论述是规则七的核心,一本书有很多段落或者句子都根本没有表达任何论述,这时候就需要读者自己来加以区别。在大篇幅的论述过程中,可能论述是有几个段落的核心句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句,这时候就需要读者提炼出来,如果可以把他们挑出来整理。
论述一般为一个复杂句,一个由读者找到或提炼的复杂句
论述内容:
1、论述包含了事先的声明。这是前提
2、要区别论述的内在逻辑,找出不同之处。
3、找出作者的前提假设,并明晰假设是不证自明还是不能证明
找出解答:P121
分析阅读规则八:P121
找出作者的解答
在规则四提出的问题,规则八得出答案。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 P122
第二阶段是让读者找到,如何去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规则五: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词,与作者达成共识
规则六: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规则七: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定一提炼整理这些论述的内在逻辑。
规则八: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还有那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那些是作者自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十章 公正的评断一本书
背景
阅读像一次对话,作者用一本书来说,然后轮到读者说,如果读者没有看完就误解作者,那么作者是没法反驳的。
培根说
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是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和考虑。
瓦尔特·司各特说
要把阅读时怀疑或轻蔑作者的人大加挞伐。
评价一本书之前
在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不同,这个阶段会有一些一般规则的礼仪在里面。
受教是一种美德P125
很多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认知和理解都是不平等的。但是受教和接受的过着作者和读者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
受教如不耻下问一样,这并不是一个卑躬屈膝的过程。最能学习的读者,往往也是一个最能批判的读者。他们往往能先听懂老师的话,然后在整理自己的想法。
理解修辞
修辞在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要,能有效的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逻辑性。读者需要读懂修辞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作者是如何在说服读者的,之后的评论也会更加客观
暂缓评论
暂缓评论十分重要
任何一本精雕细琢的文章都是经历了,文法,逻辑和修辞三个部分的。分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是针对文法和逻辑,那么第三阶段就是针对修辞的。做到前两个阶段很多人就开始急于表达了。但是在做完第三阶段之前,可以先暂时不要急着评论。
分析阅读规则九:P127
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不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的说:“我了解了。”
评论的误区
为了批评而批评
一个人在一开始表述观点时就会被人打断,这时候评论者并没有在思考
面对假设
对一本好书来说,假设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很多人在假设上就开始批评。
在说出我不懂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先经过最大的努力了解之后不懂才能做出的评价
评论过程中的争辩
避免争论十分重要
柏拉图《会饮篇》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多数人会以赢得争论为目标,却没想到我们要学习的真理是什么。
分析阅读规则十:P130
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没有理由的反驳或争辩。
争辩的心理准备
在争论之前要明白读者和作者的地位,认知和理解上作者和读者是不平等的,但是看书的过程中作者是处于劣势的。读者批判能带来更多的虚荣心满足。
在准备反驳之前,你也一样要做好接受同意的心理准备。
在反对或同意的之后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是开心或者难受。
化解争议
只有先清洗掉自己眼中的尘埃才能除去朋友眼中的沙粒。在想要改变别人之前,先做好自己被误解或者根本被改变的心理准备。
只有找到争论的盲点,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以化解争论为目的去大体上解决问题。
分析阅读规则十一:P134
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价之前,都要先找出理论基础。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A篇:P134
规则九
读者完整的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评论
规则十
读者不要无理由的争强好胜或盲目反驳
规则十一
将知识的分区看作是可以解决的大问题,化解争议。公正的评价一本书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背景
当读者不是盲目的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争锋相对时,他最好在最后在提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
当读者与作者不一样时,才会出现沟通;不然只是读者在学习。 争论才是阅读的最大魅力。
如何不带偏见 公正的评价一本书
前提
你读懂了一本书,但是却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评价前的心态
1、注意自己的情绪,人都是有理性和感性的一面的。当你带着情绪而不是理性的去评价一本书的时候,你会自我感觉上自己是绝对的正确的。
2、记住,一场好的辩论,不会因为假设而争吵
3、派别之争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进入知识的盲点,认识到双方的局限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B篇: P138
规则十二、你的知识不足
规则十三、你的知识有错误
规则十四、你不和逻辑,推理无法让人信服
规则十五、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判断作者论点是否正确
1、作者的知识不足,这有多种可能,作者可能懒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可能受到时代的限制,如《进化论》的局限就有作者知识不足的问题,可这不影响这本书的成就
2、作者的知识错误,这一点与第一点一样,可能来自作者本身的知识体系,也可能是当时时代的局限,如古人没有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3、作者推理谬误:推理谬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推理无误但是作者缺乏逻辑上的连贯性,让人无法信服;另一种是推理前后不一致让人无法信服。 ★正真的好书是很难在推理上出现谬误的,这也十分好识别
判断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4、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并没有把提出的问题说透彻,没有解决他最初所提出的问题。 这也可能受到作者本身和时代的局限,但还有一种就是作者列举了但是并没有完全分析到位。可是这种情况一般不会作为读者不同意作者的一个观点,更多的时候是在阅读相同主题的时候读者用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位面
分析阅读的全过程:P144
第一阶段找到书本框架
分类——一句话概括——纲要——找出问题
第二阶段诠释书本主题
关键字共识——关键句主旨——复杂句逻辑——答案
第三阶段公正评价
受教的礼节
暂缓评论——有依据反驳——化解争议
客观的评价
知识点不足——知识点错误——谬误——分析不全
一个好的读者
没有所谓的高的阅读层次与低的阅读层次,一个好的读者,往往能够依照不同书本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一味的泛阅读,并不值得赞扬,反而值得同情。 霍布斯说过:如果我像一般人那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1、相关经验
有关经验的思考
经验可以被分为一般经验和特殊经验,如一个普通人看的食物会想到美食这是一般经验。但是一个生物学家却会想到食物能提供多少能量这是特殊经验。
增加经验的思考
一般经验
一般经验可以通过生活或者我们阅读的小说历史当中获得
有趣的是:哲学也是一门研究一般经验的学科
特殊经验
特殊经验只能阅读相关的科学作品,才可以补充
2、其他书籍
主题阅读就是在同一个话题中去阅读各种书籍。 相关书籍能起到很大的论证作用,也能为读者的反驳和评价增加理论依据。
3、导论和摘要
导读尽量少用
首先导读不一定是对的,那只是别人的评价
其次就算他是对的他也不完整
4、工具书
字典/百科全书
字典用来查关键字,百科全书用来链接相关话题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金字塔分析
背景
实用性作品有一个很好区别的特性,那就是在最后作者都告诉了你一个执行的方案,而理论性的作品则没有给你一个解决方案。就如理论性作品会说读书很重要,实用性作品会告诉你具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读书。
冲突
实用性作品最大的效果就是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但是很多人都是无法去行动
问题
实用性作品没有得到应用
答案
看赞同实用性书籍的部分
说服的角色
1、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的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他的目的的?
当你评价一本实用性作品时,你只要认同了作者的推理结论,和使用的方法。然后你去采取行动就好了,而不用去纠结作者的人格,当时的环境,这与小说哲学文学戏曲有很大的区别,实用性作品很少带作者的主观意志。
赞同实用性书籍之后 P174
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我们能够得出一个行动答案
1、这本书的作者在谈论什么?
2、这本书的意图是什么,你知道作者想要你做什么吗?
3、这本书的内容是真实的吗?行动可靠吗?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背景
想象文学与其他文字作品完全不一样,如小说,诗歌这些都是各自有各自的写作和阅读技巧的。读者也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读这类想象文学的作品。
实用性作品传递的是知识的话,想象文学传递的就是经验
阅读想象文学的不要
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 想象文学所带来的就是我们平时体会不到的生活体验,抗拒就很难体验到作品本身
不要在想象文学中去找共识和主旨。
不要用传递知识/对错/真理的一致标准去批判小说作品。
想象文学的一般规则 以小说为例:P181
找到小说的框架
1、将文学作品分类
2、抓住整本书的大意,这本书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3、将整本书简化,并找到各个情节之间的关系
阅读小说诠释的规则(细节)
4、小说的要素是那些,整理出来。插曲/事件/角色与他们的思想/预言/行动
5、在那个想象的世界,宾至如归
6、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跟进
在你由衷的感谢作者试着为你创造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任何一部想象文学的作品
这本小说与我有什么相关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和诗的一些建议
阅读故事的建议:
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
整理故事线和人物关系,记住情节发展。
总结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美感存在本身就是他最大的意义,获得美的奖赏才是目的
不要去尝试续接一个故事,这个世界相关性是推不完的
阅读戏剧
戏剧本身是用来演的,想象力和注意情感描述的句子
一气呵成的把握整体的场面感
悲剧的阅读
1悲剧的精髓在于时间,缺乏时间
2希腊悲剧角色都有特别的服装
阅读抒情诗 P199
1、不论你读的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
2、重读一遍——大声的读出来
诗歌的美在于想象力和韵律,只有读出来才能感受到韵律美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什么是历史
本文所讨论的历史为尽可能真实的文字记载的历史
史实是读者需要考证的,但这不是重点
历史的理论
历史比较接近于小说而不是科学
历史可能是人为捏造的,也可能是历史真实发生的。总有人喜欢去推演历史事件中的规律,但是真正被安排好的历史大戏,往往是一个个意外组成的。
有关历史的普遍性
读历史不在于书本对过去是事件有多少是真实的描述,而在于这个故事对后世所发生的影响。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的历史大戏上演,人的选择往往是一样的。
亚里士多德:诗歌比历史更有哲学性。。。诗歌对人的影响要大于历史
我们会惊人的发现,两千多年前人们会犯的错,现代人一样会犯
读历史需要提出的问题
1、这个历史发生在那个时间段,各自有多少种说法
2、这段历史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3、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如何阅读传记
传记分为定案本和授权本,定案为已经过世的人,授权为本人或继承人授权。
传记是一种特殊的历史
如何阅读当下事件
如当下发生的新闻资讯,当下事件有着种种谜团,所以需要读者谨慎阅读,不要陷入教条式的正确当中。擦亮理性的眼睛
1、这个作者想要证明什么?
2、他想要说服谁?
3、他具有的特殊知识是什么?
4、他使用的特殊语言是什么?
5、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如何阅读文摘
文摘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的,如果对一个主题真的感兴趣还是需要读原著或者论文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数学与科学作品不能用一般经验去阅读,因为里面会涉及很大专有词汇,因此阅读这样的作品,还需要重新从基础阅读起步。
科学作品
了解这一门行业
一门科学的阅读,需要提前了解相关的行业背景
科学作品的偏见不在于没有最初的偏见,而在于坦白的承认
数学作品
先了解相关的数学语言
掌握数学推理过程的逻辑,这才是数学的魅力
科普书的重点
科普书是写给门外汉的科学书,想要更深入了解科学作品还是要读专业书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哲学来源于怀疑,来源于生活,是对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事物的询问,是思考思考本身
哲学大致被分为:形而上学,自然哲学,认识论,伦理学等
哲学的传承:
其实现在我们思考的问题,还是两千多年前古人思考的框架
第一顺位问题,它是什么?第二顺位问题:为什么是它如何表现
哲学的方法
哲学不一定对,哲学本身的意义在于思考
哲学的风格
哲学对话
最开始的哲学都是对话形式
哲学论文和散文
论法的精神
哲学面对异议
在异议之上去寻找共同
哲学的系统化
论证的连贯性
哲学的格言形式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读哲学的建议
理清思绪——明白作者经常会做对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加以证明
哲学思考的是人类共同经验,是完整的,而不是完美的。
读完哲学,除了思考,什么都不用做
读神学
自然神学
信奉科学
自然神学也是形而上学的最后一个分支
教义神学
信奉上帝
用教条去约束自己
读经书
阅读
1、不要拒绝前提
2、看到推论的结果
作用
1、教育功能
2、教育课本
3、一群信徒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一般包括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
读社会科学的容易之处
社会科学来自我们的一般经验,我们能在身边就找到印证
读社会科学的困难之处
社会科学的结论往往是前后矛盾我们很难接受的,如《乌合之众》《沉默的大多数》
阅读社会学的科学作品(论文)
重点是针对这一特殊事件而不是一个特殊的作者和特殊的书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背景
主题阅读是一个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多本书的话题讨论的过程
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步骤 P271
0、列出主题相关的书目
1、找到相关的章节
在主题阅读中,你所关心的主题才是重点而不是书
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把所有的作者放在一起并说服他们
3、厘清问题
建立一个不偏不倚的主题
4、界定议题
有效的界定议题有助于更有效的讨论
5、分析讨论
书本在说什么?怎么说的?真的吗?与我何干?
客观的必要性
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不设立自己的主观立场
不断的回头参考原文
案列
“进化论的讨论”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什么书和文章都读。你必须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
消遣的书籍无法增加你的技巧,需要对自己有所要求
1、成功的阅读一难读的书
2、长期来说更重要的是,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和你自己。
书籍的金字塔
一、99%的书籍都是无用的
二、学习类书籍有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
三、几千本或不到一百本好书,对于特定的读者更少
生命与心智的成长
我们的身体会萎缩,但是我们的头脑却会无限制的发展下去
后记
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