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史完整版
军队文职、事业单位、考研外国教育史思维导图,下列思维导图非常详细,分享给正在备考的各位同学。
编辑于2021-01-21 12:52:38外国教育史
外国古代教育史
1. 外国古代教育概况
1.1.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概况
1.1.1. 巴比伦教育
巴比伦的学校教育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早于埃及,出现于两河流域。
苏美尔的文化教育
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公元前3000年,发明了”泥板书“
泥板书舍
与寺庙紧密相连
目的:管理寺庙财产,需要学习
书写工具:泥板
教学方法简单:临摹
巴比伦的文化教育
两级寺庙学校
初等教育教授读写
高等教育除读写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
1.1.2. 古代埃及教育
学校类型
宫廷学校
设立在宫廷中
教育对象:王子王孙和官吏的子弟
成为官吏
僧侣学校
也称寺庙学校,设在寺庙
教授高深知识的学术中心
教学内容:高级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医学等
职官学校
训练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吏
修业期限12年
文士学校
培养书写计算人才
开设最多:出身限制少,招收人数多
重视书写,内容为训诫
教学方法
机械灌输、惯用体罚
1.1.3. 古代印度教育
背景:印度早期住民雅利安人创造”梵文“;公元前1000-600年间形成种姓制度
婆罗门时期的教育
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教条
教育内容:《吠陀》
僧侣是唯一的老师,教师被称为“古儒”
佛教教育
时间:公元前6世纪
人物:释迦摩尼
改革:主张教育应面向平民
场所:寺院
学习内容:佛教经典
目的:培养僧侣
僧徒学习12,男“比丘”;女“比丘尼”
1.2. 古希腊教育的概况
1.2.1. 荷马时代的教育
《荷马史诗》
四大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1.2.2. 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
完全由国家控制
“杀婴制”:严格体检制度
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教育
重视教育,不完全由国家控制
私人办学
毕达哥拉斯
古风时代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第一个民众教师”(黑格尔);“第一个试图讲授道德的人“(亚里士多德)
理论核心:高度重视数学
强调为了求知而求之,化天心为人心。
1.2.3. 古典时代的教育
标志:智者出现
智者:诡辩家,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派出现的意义
传播文化
智者派最先确定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前三艺
把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1.3. 古罗马教育的概况
1.3.1. 共和前期
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
教育内容:以“道德—公民”为核心
1.3.2. 后期
初等教育
7-12岁
内容:读写算、道德格言、《十二铜表法》
中等教育
贵族及富家子弟12-16岁
学习希腊语、文法、文学
高等教育
16-20岁
演说、雄辩训练,又称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
1.4. 西欧中世纪教育的概况
1.4.1. 基督教教育
修道院
神学、七艺
纪律严酷、盛行体罚
1.4.2.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设在国王或者贵族宫中
骑士教育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阶段(出生-7、8岁):母亲教宗教、道德、锻炼
礼文教育阶段(7、8岁-14岁):高级封建主家中当侍童,学礼节和行为规范
侍从教育阶段(14-21岁):做领主的侍从,学七技:骑马、投枪、击剑、打猎、游泳、下棋、吟诗
1.4.3. 中世纪大学
自治的教授和学习的中心
文、法、神、医等专业
领导体制
"学生"大学—萨莱诺大学
“先生”大学—巴黎大学
1.4.4. 城市学校
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
共同特征
领导权:行会商会到市政当局接管
内容:强调世俗知识(读写算、商业手工业相关的各科知识)
培养目标: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
1.5. 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的概况
1.5.1. 拜占庭教育
世俗教育
初等学校:6-12岁,学习算数、《荷马史诗》
中等学校: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文法和古典作品
高等学校:君士坦丁堡大学
教会教育
隐修院(修道院),远离城市
座堂学校:附设在主教教堂,培养神职人员,教学内容为神学
1.5.2. 阿拉伯教育
昆它布:简陋的初等教育场所
学馆:学者之家
宫廷学校、府邸学校
高等教育、图书馆
2. 外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2.1. 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母亲是产婆
2.1.1. 教育意义及目的
培养之国人才
2.1.2. 论德育
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教育目的
培养道德是首要任务,身教重于言传
智慧即德行
道德可教,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
2.1.3. 论智育
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数列为必修
2.1.4. 健康与锻炼
2.1.5. 产婆术(问答法、苏格拉底方法)
讽刺
助产术
归纳
定义
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践行启发式教学的人
2.2. 柏拉图
师从苏格拉底,创办阿卡德米学院
2.2.1. 代表作:《理想国》、《法律篇》
2.2.2. 理论基础
哲学观
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学习即回忆”
政治观
“理想国”(哲学家-军人-手工业者和农民)
2.2.3.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教育管理制度: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出生后送国立养育院
学制体系
学前教育阶段:0-6岁
初等教育阶段:6-16、17岁
军人教育阶段:学习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
哲学家教育阶段
教育目的:哲学王
女子教育:男女平等
寓学习于游戏(最早提倡者)
2.3. 亚里士多德
师从柏拉图,“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2.3.1. 灵魂论与教育
代表作《论灵魂》、《政治学》
灵魂分类
灵魂:营养的、感觉的、理性的
生命:植物的、动物的、人的
教育:体育、德育、智育
首次提出
儿童年龄分期
强调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遵循自然”
2.3.2. 教育作用
人成为人的三因素
天性
习惯
理性
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2.4. 西塞罗
古罗马最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
2.4.1. 代表作:《论雄辩家》
2.4.2. 教育目的
最高:政治家
直接:雄辩家
2.4.3. 成为雄辩家的条件
广博知识
修辞方面的特殊训练
优雅的举止风度
2.4.4. 培养雄辩家的方法
模拟演说
2.5. 昆体良
古罗马
2.5.1.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学的著作
2.5.2. 培养雄辩家的首要品质:德行
2.5.3. 教学理论
提出分班教学: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2.5.4. 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不是绝对的
2.5.5. 对教师的要求
2.6. 奥古斯丁
2.6.1. 神学家、哲学家
2.6.2. 《忏悔录》
2.6.3. “原罪论”、“禁欲主义”
3. 外国古代教育评述
3.1. 亚飞文明古国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3.2. 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特点
3.3. 古罗马教育的主要特征
3.3.1. 一定程度保留了希腊古典文化
3.3.2. 保留了罗马民族自身文化
3.3.3. 重视演说家和雄辩家的培养
3.4. 西欧中世纪教育的性质和特征
3.4.1. 宗教性
3.4.2. 封建等级性
3.4.3. 世俗教育与教会教育的冲突和融合
3.5. 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3.5.1. 拜占庭
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世俗教育体系发展
教会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
3.5.2. 阿拉伯教育
特点:尊师重教、教育机会较均等、神学与使用课程并存等
成就:数学、天文学、哲学、文学方面
外国近代教育史
外国近代教育概况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公元14世纪-17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以人道反神道、尊重儿童、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代表人物
意大利维多里诺,创始人
伊拉斯谟,《愚人颂》
莫尔,《乌托邦》
拉伯雷,《巨人传》
新教教育
路德派
把教会置于国家之下办教育
加尔文派
主张普及教育与免费教育
英国国教派
国家教会联合
天主教教育
目的:确保天主教会的原有阵地
对天主教进行改革,扩大影响
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文主义具有贵族性、古典性、世俗性
新教具有较强群众性和普及性
天主教强烈贵族性
共同点: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概况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初等教育
国教会管理,慈善性质(免费)
对象:贫民儿童,毕业不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公学是为培养公职人员由公众团体资助兴办的学校
工业革命后,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主日学校”)
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和公学: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
学园:后发展为实科性质的中学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宗教改革后,教育权掌握在天主教手中
中等教育:耶稣会中学、文科中学
高等教育:处于教会管辖之下,大学排斥新教徒
法国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
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主张实行普及教育
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实现世俗化、科学化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子女获得初等以上教育机会权力
德国
初等教育
义务教育开端
魏玛公国
泛爱学校
1774年,巴西多创办
特点
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
注重实用性,与教育教学于游戏
中等中学
文科中学
骑士学院
高等教育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产生
1694年,哈勒大学,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
美国
独立以前的教育
初等教育
主妇学校和乡镇学校
中等教育
拉丁文法学校
富兰克林创办文实中学标志美国中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
高等教育
哈佛学院
美国第一所高等学校
独立后--南北战争前
俄国
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基辅莫拉吉学院
近代教育制度真正建立:彼得一世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的概况
英国
国家干预教育开端
国会通过”教育补助金法“,拨款支持初等教育,开拨款干预教育的先河。
初等教育
导生制学校
贝尔和兰卡斯特
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为了普及义务教育
标志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中等学校
捐办文法学校
公学
高等教育
”新大学运动“
1828年,伦敦大学,打开运动序幕
法国
拿破仑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
管理权高度集中
帝国大学:掌管全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部门——教育行政机构
特点
大学区制
任何教育机构开办需要国家批准
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初等教育
《基佐教育法》
《费里法案》
宣布实施义务、免费和世俗的初等教育
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
中等教育
国立中学
市立中学
高等教育
军事学校
专科学校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德国
学前教育
福禄贝尔,1840年,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勃兰根堡
初等教育
第斯多惠,”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中等教育
洪堡
高等教育
洪堡,建立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
美国
初等教育
贺拉斯曼、巴纳德,公立教育运动
中等教育
主要机构
文实中学
公立中学
贺拉斯曼”美国公立教育之父“
19世纪20年代,免费公立学校运动
高等学校
以私立为主,公私并重,”达斯特茅斯学院案“
注重社会实际需要
《莫里尔法》(”赠地法案“),林肯颁布——确立了美国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
俄国
教育改革,初等教育为重点
文科中学是无等级学校
19世纪日本教育的概况
福泽谕吉
1872年,《学制令》——日本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规定了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1886年,《中学校令》,实业教育
1879年,《教育令》,参照美国
东京大学建立,是新大学创办的标志
外国近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大教学论》
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母育学校》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论教育目的
为来世生活做准备
享受现世幸福
教育适应自然
论普及教育
”泛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
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第一次提出并系统论述,要求用班级授课代替个别教学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金科玉律“
自觉主动原则(激发学生求知欲)
巩固性原则
系统性和循序渐近性原则
论道德教育与健康教育
德育比智育重要
卢梭
《爱弥儿》,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性善论
自然主义理论
核心
”归于自然“
教育来源
自然教育
顺从天性
人为教育
人为教育
事物教育
培养目标:自然人
方法原则
正确看待儿童
消极教育
公民教育理论
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体育是最重要部分
裴斯泰洛奇
《林哈德葛笃德》
论教育目的
首要功能: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化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论要素教育
智力(核心)
体育
关节活动是体育的基本要素
道德教育
爱是最基本要素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奠基人
劳动教育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
赫尔巴特
德国
“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理论基础
伦理学
心理学
教育性教学原则
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教学理论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小明联系小方
传统三中心
教师中心
课堂中心
教材中心
教师在课堂教教材
课程理论
主张课程内容选择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
不同课程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集中”
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作为学习的中心
福禄贝尔
德国
学前教育的鼻祖
创办第一所“幼儿园”
“世界幼儿教育之父”,“幼儿园之父“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统一的原则
顺应自然
发展
创造
幼儿园教育理论
工作意义与任务
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替代
教育方法
自我活动或自动性
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体系:活动与游戏
第一个阐明游戏价值的人,”恩物“
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
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
洛克
英国
《教育漫话》——绅士教育
白板说
教育作用、目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夸大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
教育内容:体育,德育
斯宾塞
教育预备说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
爱尔维修
追求教育民主化
提出教育万能论
狄德罗
法国唯物主义者
强调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反对过量学习古典语言
拉夏洛泰
法国法官,《论国民教育》
应由国家办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首先考虑国家
第斯多惠
德国教育家,"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论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
把教育分为无意教育和有意的教育
教育不能决定历史发展
论教学
主张结合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
课程设置:强调实科课程
自觉性原则、积极性、直观性、连贯性原则
重视道德教育
贺拉斯曼
”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论教育目的:应当培养社会需要的工作者
论教育作用:维持社会安定、摆脱贫穷
师范教育:设立师范学校培训教师
福泽谕吉
论教育作用:学技术
论智育:主张学习西方,联系实际
论德育:反对灌输封建伦理道德
论体育:学校是开展体育的基本场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社会关系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社会性质、教育的社会职能
教育为这些关系服务
教育有历史性
教育有阶级性
教育有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生产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归根到底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生产力水平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教育是生产和在生产的手段
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手段
学校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场所
人的本质和个性的形成
遗传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不能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
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和劳动相结合
人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不合理社会分工
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3、才能、道德审美能力(顺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提高社会生产
造就全民发展的人
改造现代社会
外国教育评述
人文教育的一般特征
人本性
古典性
世俗性
宗教性
贵族性
17-18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英国发展特点
发展缓慢
初等学校教学条件差、内容简单
教师地位低
学校教育对象是贫民儿童,富人找家庭教师
法国
教会的天下
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
班级授课制
下层社会的子女免学费
德国
普鲁士教育
中等学校以文科中学为主
实科教育兴起
“泛爱学校”
俄国
美国
宗教教育
数量少、水平低
学区制度
强化教育的地方主义,差距大
共同特征
国家对教育关心,教育世俗化
与工业发展关系进一步密切
民主意识与使用观念加强
发展趋势
制度化
民主化
实用性
17-18世纪欧美教育思想对人类教育发展的意义
理论基础
影响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
对各国的影响
19世纪欧美和日本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
教会向政府过渡
国民教育制度建立,双轨制实行
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出现
国家差异
外国现代教育史
外国现代教育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前欧美教育
新教育运动
1889年雷迪,英国阿伯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欧洲第一所新学校
莫林仿雷迪,法国罗什学校
利茨,德国,“乡村教育之家”
进步教育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帕克,“昆西教学法”
被杜威称“进步教育之父”
儿童处于学校教育中心
重视学校社会功能
培养儿童探索精神
约翰逊有机教育学校
发展人的整个机体
“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室”,”有机教育“
沃特的葛雷制
”双校制“;”二部制“,“分团学制”以杜威三中心为依据
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体育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
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自学辅导制
教学中心转移,由教到学
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
美国
将课程分成两部分
按学科进行
培养社会意识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本质:儿童自发的学习
取消课程制、取消分科教学、教科书,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
”设计教学法之父“
实验教育学
教育实验为标志
代表人物
梅伊曼
首提”实验教育学“
拉伊
出版《实验教育学》
”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
公民教育理论
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
实现为国家服务
劳作学校
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
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劳作学校---三位一体
三项任务
职业陶冶的准备 ——基本任务
20世纪前期欧美国家教育概况
英国
《巴尔福教育法》
设立地方教育当局
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
《费舍教育法》
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哈多报告》
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
《1944年教育法》(巴特勒法)
继续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设立教育部
法国
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批判双轨制,建立统一学校
中学课程改革
强调古典学科和现代学科互补
《阿斯蒂埃法》
”职业技术教育的宪章“
德国
初等教育
废除双轨制
中等教育
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
美国
中等教育
指导原则是民主观念原则
”八年研究“
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史密斯—休斯法案》
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大学程度一下的职业教育
意义:该法案的颁布,使普通教育开始由单一升学目标转变为升学和就业双重目标
日本
《教育敕语》
日本天皇颁布
《大学令》
大学建立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把学校变为消灭阶级划分的工具
变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工具
提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20年代调整
七年制学校
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
”劳动教学法“
二战后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
英国
《1944教育法》
教育机构类型:文法学校、技术中学、现代中学
“罗宾斯原则”
探讨大学教育
《雷沃休姆报告》
《1988年教育改革法》
“摆脱选择”:摆脱地方教育管理当局
意义: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中央集权
法国
《郎之万—瓦隆》
1959《教育改革法》
义务年限:6-16岁
《富尔法案》
办学原则: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
《哈比改革》(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
职业教育
《课程宪章》
坚持中央集权
以学生为中心
德国
《改组统一公立普通学校的总纲计划》
标志教育改革全面开始
5、6年级为观察期
《高等学校总纲法》
第一个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
美国
《国防教育法》
批评美国教育质量差后颁布
加强普通学校的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教学
生计教育
马兰首提“生计教育问题”
“返回基础”
《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数、英、自然、社会、计算机
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
加强课堂管理措施
改进教师培养
政府
日本
《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
否定军国主义教育政策
“临时教育审议会”
四原则
个性原则
国际化
信息化
向终身化过渡
俄国
发展中国家教育概况
独立前
文盲多
失学辍学
教师短缺
教学质量低下
传统文化压抑扭曲
独立后
扫文盲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改革体制、结构
培养师资
发展高等教育
改革教学内容
当今问题
扫盲,普及义务教育仍艰巨
教育经费短缺
教师队伍不能适应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严重失衡
外国现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
基本任务
为儿童提供独立进行自由活动的环境
使每个儿童潜能得到自然发展
儿童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和敏感期
0-6岁,创造期
6-12岁,平稳发展期,开始进行抽象思维
12-18岁,青春期
自由纪律观
感官教育和日常生活机技能练习
杜威
《经验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教育与社会》
论教育本质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
学校即社会
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
”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
论课程与教材
新三中心
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
儿童在活动学经验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创设疑难情境
确定疑难所在
提出假设
推断假设
验证假设
五步骤
马卡连柯
集体和集体教育理论
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
平行教育影响
纪律和纪律教育
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
劳动和劳动教育
劳动既是措施也是手段
劳动可以发展体力,发展到的精神
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教学原则
直观性
自觉性、积极性
巩固性
系统性和连贯性
通俗性和可接受性
论教养和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赞可夫
发展性教学”理想的一般发展“
教学原则
高难度教学原则
高速度
理论起主导作用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使班上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中学》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德智体美劳,德是核心,世界观的形成是智育的核心,美育是有力源泉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改造社会
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提升学生反思和批判社会的能力,进而改造社会
要素主义
代表人物
巴格莱
把拥有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贝斯特
科南特
里科弗
永恒主义教育
赫钦斯
认为教育性质永恒不变;
认为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
阿德勒
新托马斯主义
提倡宗教教育
基础:宗教
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应属于教会
存在主义
基础:存在主义哲学
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强调品格教育重要性,提成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主张个别教育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教育就是通过强化塑造行为
按照程序进行教学
结构主义
布鲁纳
教授各个学科的基本结构
“发现学习法”
分析教育哲学
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语言分析方法来澄清一些基本概念
夸大哲学方法,淹没根本问题
终生教育
法国保罗朗格朗,《终生教育导论》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人文主义教育
马斯洛、罗杰斯
强调教育目标是:“完整的人”
课程人本化
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氛围
外国教育评述
19世纪末至20世界前欧美
历史背景
社会改革运动的主要部分
日益关注教育质量,重视研究儿童特性
共同特征
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
重视儿童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
意义
构成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
有片面性
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双轨制,国民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工商业发展不适应
在一些国家,体制管理存在问题
20世纪前期影响各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因素
外部
工业革命在一些国家完成,最低水平初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进化论产生
一战、苏联诞生、20世纪经济危机
内部
教育革新运动,实用主义思潮
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改变双轨制、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改革中等教育组织结构
《哈多报告》
《斯宾斯报告》
《巴特勒教育法》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埃斯蒂埃法》
《史密斯—修斯法案》
苏联建国初期教育改革意义
建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世界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教育原则
逐步加强对学生个性重视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改革经验
20年代
学制调整后灵活多样
开始对教育教学改革
《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取消学科界限,以劳动为中心
破换了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削弱了基础理论知识
30年代
工农业发展
《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从实际出发,纠正了20年代问题
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人才
学生负担过重,忽视思想劳动教育
二战前苏联教育改革
成就
形成了独特民主的学校制度
形成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
培养了人才
影响
力图把学生培养成脑力体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重视师范教育,赶上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产生影响
浮动主题
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特点对比
七艺
三科
文法
修辞
辩证法
四学
算数
几何
天文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