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1~3节)
笔记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第二章1-3节。梳理主要知识点,供学习时参考。
编辑于2021-01-29 10:06:41心理学基础(1~3节)
心理现象及本质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最基本)
感情过程
意志过程
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人格特点
本质
心理是脑的功能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认知过程
感觉
外部感觉(外部刺激)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冷,温,痛)
内部感觉(内部刺激)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特征
感受性,阀限,可适应,可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影响其他器官,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联觉
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基本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从复杂环境选择内容
个别属性与特征整合为整体
根据经验理解并赋予意义
输入的刺激在范围内变化,知觉形象不变
错觉
客观事物刺激下产生对刺激主观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分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
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记忆
在头脑中累计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分类
按内容: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
按加工和方式发保持时间: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按时空: 情景记忆(某事件),语义记忆(符号,公式,定理)
按获得方式: 陈述性记忆(需要意识),程序性记忆(不需要意识)
基本过程
记忆,保持,认知和再现(回忆)
遗忘
进程——先快后慢
量——记忆材料的性质与长度
抽象快于形象,语言快于形象,无意义快于有意义,长材料快于短材料
量——心理状态
不能满足需要,致不愉快的容易被遗忘
量——学习程度与学习方式
超额学习50%,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结合
想象和表象
表象: 曾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像
想象: 大脑对表象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核心)
人脑间接地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借助概念,表现,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分类
按方式: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核心)
按指向: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按独立程度: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与概括
情绪和感情过程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情绪—感情
两者关系
稳定的感情基于情绪,通过情绪表达
情绪变化反映感情深度,情绪发生常蕴含深刻感情
区别
情绪: 生理需要是否满足, 情境性, 冲动外显, 动物和人
感情: 社会需要是否满足, 稳定性,深刻性, 深沉内隐, 仅人
情绪的功能
适应生存,提供动机,组织心理活动(促进,瓦解),沟通信号
分类
情绪: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复合情绪
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微弱,持久,弥漫性,以同样态度对待一切事物
迅猛,短暂,失去自我控制力
对意外环境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感情: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维度,两极性
增力与减力,激动与平静,强与弱,紧张与轻松
表情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言表情
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情绪由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在脑内引起感觉,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情绪产生中心在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
情绪源于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的重要条件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情绪产生受认知过程(关键),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因素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