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元明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元明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时间是13世纪-17世纪初,如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商船频繁往来来往僧侣创下中日交流史上的最高记录.
五代两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思维导图,九世纪末-十四世纪,中国:五代、北宋、南宋,日本: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前期。日本政府停派遣唐使 中日政府间外交往来中断,中日交流进入以民间贸易为主要形式的时期。
中日文化交流——遣隋使遣唐使事件篇的思维导图,遣隋使和遣唐使是中日交流史上前无古人的盛举,它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中日的友好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使日本进入了社会繁荣、文化鼎盛的历史时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元明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时期
13世纪-17世纪初
中国:元 明
日本:镰仓、室町、战国、安土桃山时代
一 元日关系:前方打战 后方贸易
1. 忽必烈二次东征 失败告终
事件
忽必烈六次招谕日本失败 1266-1271
1273-1274 文永之役
1281年 弘安之役
1294,忽必烈病逝。远征日本的计划结束
相关事件及遗迹
南宋禅师无学祖元,支持日本抗元
“蒙古袭来之岛”日本鹰岛战争遗迹
鹰岛蒙古文化村
影响
对日本社会
幕府统治地位衰落
守军部队成为最初的倭寇
对中国社会
日本倭寇(前期倭寇)的猖獗导致 明太祖采取海禁政策,进而影响明日关系
2.元日贸易仍繁盛
中日民间商船的往来频繁
日本半官方性质商船
有禁卫军护航
装载优质砂金等高档商品
商船名义属民间商人 需向政府缴款
新安沉船的见证
元朝时期日本贸易船从宁波开往九州
3.僧侣往来 一宁赴日
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商船频繁往来 来往僧侣创下中日交流史上的最高记录
一山一宁出使日本
贡献
结束了当时中日之间的战争状态
中日僧众往来络绎不绝
为发展日本禅宗文化作出巨大贡献(一山派)
禅宗带来的宋文化(五山汉文学)
五山—南宋的官寺制度
五山文化时代—以被称为"五山派"的禅宗 僧侣为中心倡导的汉文化兴盛时代
五山文学(五山汉文学)
发展
五山十刹的禅僧侣以文会友 因此兴盛日本汉诗文(五山文学)
一山对五山文学,有启发之功
五山汉文学创始者虎关师炼
代表人物雪村有梅
评价
禅宗与日本文学融合的产物
几乎和纯粹的宋元诗文学无异
禅宗的世俗化更是文化的禅、文学的禅 更被作为文学艺术思想来接受
二 明日关系:前后期抗倭 中期勘合
1. 前期倭寇引发海禁
元世祖和日本朝廷交涉抗倭未果
明海禁政策
前期倭寇逐渐衰落
来贡贸易禁绝
中国沿海居民无已维持生计 私贸易盛行
2. 足利义满称臣开勘和
明日之间缔结勘合贸易条约 日明之间通过勘合船进行官许贸易
概况
1401-1408 足利义满开勘合
1411-1432 足利义持暂中断
1432- 足利义教重开勘合
1509年后 勘合贸易权大名握
1547年 最后一批勘合船
抑制了前期倭寇和走私贸易
成为日本足利幕府获取唐物、添补国库、 彰显政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带给日本莫大的经济效益、丰富的华夏文化 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物瑰宝-“东山御物”
主体部分:15、16世纪 勘合朝贡贸易的物品
独特功能
作为权威与地位的象征,显示将军势力
日本人认识理解中国文化的媒介
曾被当做抵押物(假性货币)支撑日本的经济流通
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
3. 海禁终致嘉靖倭患
争勘合求贸易、日本大名变倭寇
经济发展求贸易、中国海商勾倭寇
中国军民奋力抗倭(戚继光、俞大猷、王直)
明解除海禁令与日本禁航
朱印贸易
江戸幕府对入日商船采取宽大政策 对广东商船发放允许贸易的朱印状